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与中国粮食安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

第三节 全球粮食贸易形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身粮食产量(粮食自给量)是保障该国或该地区粮食安全的关键。受资源禀赋、历史传统、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分布格局呈现区域化,为解决和满足各地不同的粮食需求,粮食贸易成为必然和必须。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往往不是局限于当地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地区甚至全球。稳定有序的国际粮食贸易有助于调节世界粮食供求关系,保障和改善全球粮食安全。从粮食贸易量看,发展中国家已经取代发达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方。不过,这种角色的变化未能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粮食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因供求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粮食市场已成为卖方市场,买方通常缺乏足够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发展中国家仍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发达国家才是粮食贸易的净受益者。作为国际粮食市场的主要供给方和出口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粮食产出能力的优势,依靠国际期货市场以及制定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掌控了国际粮食市场话语权。

一 国际粮食市场秩序

国际粮食市场的贸易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WTO有关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规则;二是主要粮食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粮食贸易政策。前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后者则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经过乌拉圭回合谈判以及各成员方长期博弈形成的WTO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则,对各成员方均具有较强的政策约束性,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通常可以预期,有利于规范国际粮食市场秩序,减小国际粮食市场波动。不过,WTO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则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缺陷,如允许存在高出口关税、繁多的非关税壁垒和巨额农业补贴等,形成了事实上不利于国际农业贸易的竞争环境,导致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粮食进口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进而面临较高的粮食安全风险。粮食出口国的粮食贸易政策也是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最主要政策因素之一。

在国际粮食贸易体系中,一个国家的粮食政策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连带影响。国际粮食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而粮食进口国则较分散且多为发展中国家,这导致国际粮食贸易定价权和出口数量均控制在少数粮食出口国手中。近年来,粮食出口国的农业政策,尤其是粮食出口政策,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首先,当国际粮食市场供求紧张或粮食出口国受灾减产时,粮食出口国往往为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而限制或停止本国粮食出口。其次,粮食出口国利用其主导权实施粮食倾销,可导致粮食进口国的粮食生产和进出口政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加剧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如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国际粮食危机期间,粮食进口国因担忧本国粮食安全而出现了“抢购行为”,促使国际粮价不断上涨。

2008~2011年,在整个国际谷物贸易市场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泾渭分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量远高于出口量(年均进口2.17亿吨,出口8040万吨),发达国家则是出口量远大于进口量(年均出口2.01亿吨,进口0.63亿吨)。在小麦和玉米市场,发展中国家年均进口小麦1.06亿吨,出口1830万吨,年均进口玉米6480万吨,出口2990万吨。同期,发达国家则是年均进口小麦2500万吨,出口1.14亿吨,年均进口玉米2500万吨,出口5970万吨。只有在国际稻米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才略高于进口量(年均出口2830万吨,进口2770万吨),其原因,一是由于多数发达国家的饮食习惯不偏好大米;二是除美国有一定规模的水稻种植外,多数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条件不适合水稻种植(见表1-15)。

表1-15 2008~2011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年均粮食贸易量

自1980年以来,以不变价格计算,全球粮食贸易价格变动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2006年,小麦、玉米和大米三大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小麦从每吨197.5美元下降到99.13美元,玉米从每吨149.7美元下降到60.22美元,大米从每吨483.3美元下降到154.44美元。三大主粮国际市场价格下降主要得益于农业投入加大和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总体大幅提高,生产成本下降。粮食价格下降减轻了粮食进口国获得粮食的成本压力,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阶段是2007年10月至今,国际粮价重新大幅攀升,不断创出新高。其原因,一是极端气候增多,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二是国际油气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三是一些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发行量,推高通货膨胀。[2]

当前,国际经济旧秩序仍未获得有效改善,发达国家凭借话语权优势,主导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粮食贸易中仍遭受不公正待遇。因缺乏公平竞争和公平发展的环境,发展中国家难以形成良性粮食产业链。比如,发达国家通过向本国农业提供高额补贴,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获得明显的价格优势。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因农业投入成本上涨,但国家财力无法承担农业补贴,经常出现国内粮食价格高于进口粮食价格的“价格倒挂”现象,直接影响其国内农民种粮积极性,甚至对进口粮食形成依赖,从而影响国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剧粮食安全形势。

当前,国际粮食市场的交易价格主要由期货市场的大宗农产品期货价格决定,而不是现货市场的出清价格。20世纪中后期以来,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世界各地得到较快发展。虽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自己的期货市场,但受交易规模和交易手段的影响,这些期货市场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对美欧期货市场表现出高度敏感性和依附性。面对发达国家依靠资金优势影响国际粮食期货市场的情况,发展中国家无力与其抗衡,往往只能无奈接受。

目前,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有21大类、190多个品种。除天然橡胶主要在日本的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交易外,大部分农产品仍主要集中在美国的6家期货交易所,涉及近百种期货合约和期权合约,基本涵盖了所有适合期货交易的农产品,例如谷物、畜产品、林产品和经济作物等。

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农产品交易市场是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该所是世界第一个期货交易所,也是世界最早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涉及谷物、油籽、畜牧产品、乳制品、咖啡、糖等。其中,谷物有玉米、小麦、大豆、稻米、燕麦等;油籽有豆粕、大豆油、天然棕榈油等;畜牧产品有活牛、瘦肉猪等;乳制品有牛奶、奶粉、黄油、奶酪等。上述商品中,玉米、小麦、大豆、豆粕和大豆油等交易量最大,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巨大(见表1-16)。

表1-16 美国期货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品种

期货市场一方面具有保值和规避风险功能,可提高国际粮食市场的可预见性,有助于维护国际粮食市场稳定,对改善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期货市场也充满投机行为。伴随农产品资本化程度越来越高,投机资本常常恶意炒作,加大粮食市场风险。每逢全球粮食危机时,总有大量金融资本追涨,过度扭曲粮食价格。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其背后便有金融资本推手。据统计,仅在2008年4月22日当天,约有1300亿美元热钱从华尔街流向芝加哥期货市场。[3]

二 国际粮食贸易的主要品种

根据粮食品种的特征及其在国际粮食贸易结构中的权重和地位,可将其分为“大宗农副产品”和“小宗农副产品”。在金融投资市场,人们通常将那些具有同质化、可交易、被广泛用作工业基础原材料的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铁矿石、煤炭等称作“大宗商品”。大宗商品一般包括三大类别,即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大宗农副产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较大权重,其产量、消费量、贸易量、运输量均较大,贸易国际化水平和程度也较高。其他农副产品因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权重相对较小,被称为“小宗农副产品”。小宗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较集中,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国际期货市场常见的大宗农副产品约有20种,如玉米、大豆、小麦、稻谷、燕麦、大麦、黑麦、猪腩、活猪、活牛、小牛、大豆粉、大豆油、可可、咖啡、棉花、羊毛、糖、橙汁、菜籽油。其中,小麦、玉米、大豆、豆粕和棕榈油是国际市场交易量最大的5种农产品。

伴随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朝着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而消费者的偏好则愈加多元化,无论是麦类、粗粮,还是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等,每一个粮食品种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2010然,受饮食结构和消费习惯影响,有些粮食品种具有全球性,如小麦和大豆等;有些则带有区域性,如土豆、蔬菜等。

因生产条件和消费需求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粮食贸易结构往往差异明显。另外,对某个国家而言是重要出口品种的某种粮食可能在整个国际粮食贸易中的份额并不大。比如2010年各国出口量最大的粮食品种中,阿富汗是西红柿,美国是玉米,俄罗斯是小麦,中国是大蒜。2010年,中国大蒜出口量为136万吨,而美国的玉米出口量为5000万吨。

三 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

从生产格局看,亚洲、欧洲、美洲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一般情况下,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的空间地理分布基本一致,粮食主产区既是全球粮食的主要供给区,同时也是主要的粮食出口区。只有个别国家,如中国,因人口多,国内产能难以满足国内需求,需要进口大量粮食,成为粮食进口国。2008~2011年,全球玉米、小麦、稻米、大豆、豆粕的主要出口情况如下。

玉米:全球年均玉米出口量超过100万吨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巴西、法国、匈牙利、印度、乌克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南非共十个国家。不过,各国的出口量差距较大。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年均玉米出口量约为4800万吨,约占全球玉米年均出口总量的50%,而塞尔维亚的年均出口量仅有150万吨左右。

小麦:主要出口国有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2008~2011年,美国年均小麦出口量约为2800万吨(约占全球小麦出口总量的1/3),加拿大约为1700万吨,澳大利亚约为1500万吨,俄罗斯为1350万吨,哈萨克斯坦为660万吨。

大豆:主要出口国有美国、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加拿大等国。多年来,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年均大豆出口量约4000万吨。2011年以来,巴西的大豆出口快速增长。2012年,美国大豆因旱灾减产,巴西得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稻米:长期以来,亚洲是全球稻谷的主要产区和消费区,国际稻米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主要出口国有东南亚的泰国、越南和缅甸,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近年来,美国也有一定量的稻米出口。2008~2011年,全球稻米年均出口总量约3000万吨,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是泰国,年均出口约900万吨,越南年均出口约600万吨,巴基斯坦和美国约300万吨,印度约260万吨。受需求增长刺激,各稻谷主产区均对稻谷种植加大政策扶持,加上气候条件较适宜,大部分稻谷主产区的产量和出口量都有显著增长。

四 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

随着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居民膳食结构和消费结构出现转型,尤其是肉禽蛋奶等畜牧食品的消耗增加,引起世界粮食供应结构发生变化:饲料用粮增加,对粮食的总需求大幅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粮食的主要进口目的地。

玉米:从全球玉米进口的区域分布看,亚洲是主要进口地区,进口量长期占全球玉米进口总量的50%以上。世界主要玉米进口国有日本、韩国、墨西哥、中国、伊朗、埃及、西班牙、哥伦比亚等。2008年以来,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玉米进口国,年均进口约1600万吨,韩国和墨西哥的年均进口量各约为800万吨。日韩两国国内农业资源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对进口需求较大,但其国内市场的玉米需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束而基本趋于稳定。近年来,中国的玉米需求日益强劲,进口量增长较快。2009年,中国进口玉米仅8万吨左右,从2010年开始中国大规模进口玉米,当年进口160多万吨,2011年达到175万吨,2012年进口520.74万吨(主要进口来源地为美国,计511.33万吨)。

小麦:作为世界出口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的进口区域分布同玉米的进口区域分布基本一致。亚洲是世界主要的小麦进口地区,进口量约占世界小麦进口总量的50%。2008~2011年,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是埃及,年均进口量为1000万吨。意大利、巴西、阿尔及利亚、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年均进口规模为500万~1000万吨,韩国、伊朗、伊拉克、菲律宾、中国等为300万~500万吨。

大豆:全球主要的大豆进口国有中国、日本、墨西哥、德国、丹麦、西班牙等。2008~2011年,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是中国。受植物油和植物蛋白(尤其是饲料)消费拉动,2008年中国共进口大豆3700万吨(首次占到全球大豆进口总量的50%),2011年为5260万吨(超过全球大豆进口总量的60%),2012年为5838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2597万吨,从巴西进口2389万吨,从阿根廷进口590万吨)。因巴西大豆比美国大豆更具价格优势,未来中国进口巴西大豆的数量可能超过美国大豆。

稻米:受消费习惯影响,全球稻米消费和进口的主要地区是亚洲和非洲。2008~2011年,全球稻米年均进口总量约为3000万吨,远小于小麦(年均进口量为1.2亿吨)、玉米(约为9000万吨)和大豆(约为8500万吨)的进口规模。较大的稻米进口国有尼日利亚、菲律宾,年均进口量一般在200万吨左右,中国、伊朗、伊拉克等国的年均进口量一般在100万吨左右。2012年,全球稻米进口总量共计3730万吨,其中,中国取代尼日利亚成为世界最大的稻米进口国,当年进口260万吨(2011年只有57.5万吨)。不过,中国的大米库存非常充足(2012年年底约为9400万吨),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大量进口主要是由于国内外价差所致。

五 四大国际粮商在独联体地区的业务

在众多国际粮商中,以美国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美国邦吉(Bunge,Бунге)、美国嘉吉(Cargill)、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最为有名,这四家公司也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人们习惯根据它们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将其称作“ABCD”四大粮商。这些大粮商具备种植、收购、农资、加工、流通、运输、销售等全部上下游及其相关产业链条,并借助世界期货市场,对全球粮食生产和供应发挥重要的影响。据统计,2011年,“ABCD”四大粮商掌控着全球75%~90%的粮食贸易,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力不言而喻。[4]

在独联体地区,四大粮商以俄罗斯和乌克兰为生产、加工和流通基地,业务范围遍及所有独联体国家,几乎垄断独联体的植物油和糖市场,在谷物贸易和粮食加工领域同样占有重要份额。

美国ADM集团是世界最大的谷物和油籽加工企业,注重研发,是世界最大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商。ADM集团从1980年开始与苏联(俄罗斯)进行小麦、谷物、大豆、大豆粉等粮食贸易,1983年在莫斯科建立办事处,现在的业务内容主要是直接或间接[通过特福国际公司(A.C.Toepfer International),ADM占有该公司80%的股份]向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亚美尼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食品和饲料工业提供生产原料,如大豆蛋白、卵磷脂、黄原胶、乳汁、玉米糖浆、可可、氨基酸类、大豆蛋白等。

美国邦吉集团注重从种植到销售的整个粮食和食品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建设,独联体市场业务主要由“邦吉-独联体”公司(ООО“Бунге СНГ”)负责,集中在食品加工和粮食贸易(粮食、植物油)等领域,生产“奥列伊纳”(Олейна)、“理想”(IDEAL)、“谢肉节”(Масленица)等品牌的植物油,经销西班牙“普瑞玛奥利娃”(primoliva)牌橄榄油。邦吉集团于2004年在俄罗斯莫斯科设立办事处,现掌控顿河沿岸罗斯托夫市的粮食港口(负责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地区的粮食收购和进出口运输,拥有5500吨以下的河海运输船舶)、2座粮库(位于沃罗涅日州霍尔姆和卡拉斯诺达尔边疆区)、1家大型榨油企业(位于沃罗涅日州卡希尔区科洛杰兹诺耶村)。该榨油企业2008年投产,年处理50万吨油籽,产量约2亿桶油,约占俄罗斯植物油市场的12%份额。邦吉集团2002年10月借助收购法国粮食加工和贸易企业“Cereal S.A.”进军乌克兰市场,现控股“桑特列伊德”粮食贸易公司(Сантрейд),掌握乌克兰最大的葵花籽油生产企业——第涅伯彼得罗夫斯克榨油厂94%的股份,生产“奥列伊纳”和“罗祖姆尼察”(Розумниця)等品牌的葵花籽油和蛋黄酱,另外还在敖德萨、第涅伯彼得罗夫斯克和基洛沃格勒州各有1座粮库。

美国嘉吉集团是世界第一大粮食贸易商,注重生物基因工程研发和粮食流通环节建设,拥有世界最大的粮食运输和流通系统。嘉吉集团从1963年起便同苏联开展合作,1991年进入俄罗斯市场,现在俄业务主要涉及粮食贸易(谷物、玉米、饲料、肉类、糖等)和粮食加工,是俄罗斯从巴西进口糖类商品的最大供应商,拥有4座粮库(分别是位于卡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布留霍韦茨粮站、巴甫洛夫斯克粮站、特比利斯克粮站和位于沃罗涅日州的达维多夫斯卡粮库)、1个粮食码头(位于顿河沿岸罗斯托夫市)、1家“叶夫列莫夫”生产联合体(位于图拉州叶夫列莫夫市,主产淀粉、糖浆、面粉、动植物油、玉米、小麦饲料等)、1家肉类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巴西“Sears”肉制品加工企业旗下的公司实现)。嘉吉集团于1993年进军乌克兰市场,主要业务是榨油和粮食贸易(谷物、植物油、油料种子、糖、果汁、可可等),现拥有2家榨油企业(分别位于顿涅茨克市和赫尔松州的卡霍夫卡市)和7座粮库(卡雷斯托夫斯克粮库、库采夫斯克粮库、斯捷波沃伊粮库、哈谢瓦茨克粮库、康斯坦丁诺夫斯克粮库、巴拉克列伊粮库)。2012年2月,它收购了乌克兰“杰利塔”银行30%的股份。

法国路易达孚集团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最大的谷物粮食贸易商,是世界最大的与俄罗斯粮食贸易商,其旗下的大宗商品部负责农产品贸易,注重利用世界粮食期货市场来降低经营风险。路易达孚集团在俄罗斯的农产品业务主要由其旗下的“路易达孚大宗商品东方公司”(ООО“Луис Дрейфус Комодитиз Восток”)负责,主要从事农产品的存储、运输和加工业务。在俄罗斯建有独资企业“俄罗斯粮仓公司”(РусЭлКо:ООО“Русская элеваторная компания”),下辖11个粮库。该公司于2004年加入波塔宁控股的“俄罗斯农业集团”(Агр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Агрос”)。

奥兰国际是全球第二大棉花供应商,在独联体主营粮食贸易和棉花,在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均设有办事处或合资企业。其粮食贸易主要是为食品企业提供原材料,如可可豆及其制品、坚果、奶制品、谷物等。2012年,奥兰国际收购了“俄罗斯奶业”(Rusmolco)75%的股份。奥兰国际的棉花年销售量约为12万吨(主要向孟加拉国和土耳其出口),占独联体棉花出口市场10%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