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何其芳的喜悅與苦悶
在五六十年代政治和文學語境中,對很多詩人來説,存在著時代要求與創作追求之間的矛盾,很多有成就、有個性的詩人因為無法調和其間的矛盾,或者被迫、或者無奈地離開詩壇;也有一些詩人,如何其芳和艾青,努力適應時代需要,為當代詩歌藝術發展貢獻自己的才華,但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便停止了詩歌創作。他們為當代詩歌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詩作,而他們的離開則留下了那時代詩人精神和命運的剪影。
何其芳(1912~1977)是一位具有理論修養和創作成就的詩人。出生于四川萬縣(今重慶萬州),1936年與李廣田、卞之琳出版詩歌合集《漢園集》,為“漢園三詩人”之一。有詩集《預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畫夢錄》等。
《漢園集》
《夜歌和白天的歌》
《畫夢錄》
何其芳抗戰期間輾轉到延安,曾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他接受了毛澤東文藝思想,成為革命詩人和理論家,為共和國誕生做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以高昂的革命激情寫出了《歡呼盛大的節日》,表達了那個時代詩人因新中國成立而無比激動的情緒,同時也表達了那個時代人民的心聲。他滿懷激情地走進新時代,願意為共和國獻出自己的藝術才華,為共和國歌唱,歌唱時代變革和人民生活、思想感情的變化,但時代没有為他歌唱提供合適的舞台,共和國詩歌理念的變化和時代要求使他感到極不適應,與他的詩性追求有很大距離。
時代要求詩歌創作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政治服務,對此以及“二為”口號所包含的豐富内容,何其芳非常清楚,因為他是從延安走來的詩人;但作為一個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創作個性的詩人,何其芳有自覺的藝術追求,他追求藝術完美,習慣于融化古今中外詩歌藝術手法表現自己的個性意識,在語言錘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方式。“我喜歡那種錘煉,那種色彩的配合,那種鏡花水月。我喜歡讀一些唐人的絕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揮手,縱然表達著意思但我欣賞的卻是姿態”。他的寫作也帶有這種傾向,即使在新中國日益濃重的工农兵文學語境中,他仍然堅持自己的詩學思想。1953年在北京圖書館主辦的講演會上,他就詩歌問題發表演講,指出“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1]。雖然強調了詩歌的服務職能,但偏重於語言形式的獨特性。作為負有一定職責的詩人,他願意響應時代號召,寫作與時代要求相一致的詩歌,但創作經驗和理論自覺形成強大的心理力量,他無法走進時代要求的軌道上。他曾經因此而苦悶,在修改《夜歌與白天的歌》時曾經為過去詩歌情緒的表達而感到羞愧,痛苦地問自己:“當時為什麼要那樣反復地説那些感傷、脆弱、空話啊。有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值得那樣纏綿悱惻,一唱三歎呵。現在自己讀來不但不同情,而且有些感到厭煩與可羞了。”[2]但他在放棄舊的思想情緒和寫作習慣之後卻找不到表現新感受的語言和方法,甚至找不到共和國誕生時那種勃發的激情。
在政治需求和創作追求、新我和舊我的尖銳矛盾中,他知道怎麼做,但新我的理性自覺卻抵擋不住舊我的情感傾斜,他的一首詩寫了兩年的時間,表現了理性與情感、適應時代要求與服從創作追求之間的矛盾。《回答》集中反映了他痛苦和矛盾的情緒,也表現了那個時代很多詩人的苦悶無奈的情緒。該詩寫於1952年,完成於1954年。兩年多時間交出一份不完滿的答卷。
《回答》共九節,前五節完成於1952年1月,後四節完成於1954年勞動節前後。前五節寫時代變革和時代要求,引出需要回答的問題,後四節站在時代需要的高度,按照時代要求作出回答。這種回答充滿時代話語,也注定了回答的艱難。詩的題目是“回答”,在巨大的社會變革和詩歌轉型時期,作為一個著名詩人,應該怎樣面對時代提出的要求?如何解決時代要求與個性追求之間的矛盾,寫作無愧於時代要求的詩篇?詩的第一節寫道:
從什麼地方吹來的奇異的風,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顫動:
我的心就是這樣被鼓動著,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驚恐。
輕一點吹呵,讓我在我的河流裏
勇敢的航行,借著你的幫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斷,
吹得我在波濤中迷失了道路。
“奇異的風”自然不是自然界的風,而是時代革命的風浪,不知道而且覺得“奇異”,説明詩人對於“風”的茫然不解,也就是不知道當時為什麼要對詩歌創作和詩人提出那麼苛刻的要求;但儘管不理解,卻感受到這種風的力量,吹得船帆顫動,作為革命詩人他希望借著時代的東風前進,卻又害怕“风”過於猛烈把桅杆吹斷,吹得迷失道路。這種矛盾的情緒伴著低沉的傾訴顯示出詩人固有的風格。在接下來的幾節中,诗人進一步剖析心靈的矛盾,有時舊我佔據優勢,表現另一類感情,憂傷時光流逝,收穫稀少的痛苦,也有些詩句表現詩人對於時代風浪的感受以及接受時代風浪的理性傾向。兩種情緒此起彼伏地糾纏在一起,詩人時或感到甜蜜,時或感到驚恐。在經歷了痛苦的糾纏之後,詩人决定在時代的召喚中獲得力量,戰勝舊的思想情緒,寫出時代需要的詩篇,“為了我們年輕的共和國”,要“像鳥一樣飛翔,歌唱,/一直到完全唱出你胸脯裏的血”。但詩的第九節卻又寫道:
我的翅膀是這樣沉重,
像是塵土,又像有什麼悲慟,
壓得我只能在地上行走,
我也要努力飛騰上天空。
你閃著柔和的光輝的眼睛
望著我,説著無盡的話,
又像殷切地從我期待著什麼——
請接受吧,這就是我的回答。
詩人要“努力飛騰上天空”,卻又感到“翅膀是這樣沉重”,因而他的回答是無力的,空泛的,説明詩人最後也無法平衡時代要求和自我追求之間的矛盾,因而也就無法做出明確的回答。詩人的回答是無力的,但個性操守卻是彌足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