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14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用深圳故事阐释中国道路(代前言)

黄卫平[1]

2015年是中国经济特区创办35周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与发展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缩影,深圳市也早已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奇迹般崛起的先锋城市。如果说35年前邓小平同志赋予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是为深陷计划经济泥沼和“文革”悲剧的党和国家“杀出一条血路”,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市场经济进行制度“探险”;那么随着党的十四大正式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界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后,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也随之逐渐演变成为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开路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而在深圳特区创建3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深圳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深圳市委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进一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特别是要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这对深圳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深圳特区历史使命的新发展,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圳特区的新期待。在改革开放中所设立的经济特区的本质,就是获得中央授权的改革先行试验区。

我们深圳经济特区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幸目睹和参与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发展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关注并跟踪了党中央赋予深圳特区的使命逐步演进和日益发展的时代脚步,使我们有机会能够通过讲述深圳故事来记录中国道路,总结深圳经验来诠释中国制度,观测深圳实践来验证中国理论。是我们伟大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壮举和深圳特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探索创新,给我们特区社科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机遇、创设了平台、开拓了空间。

我想借此机会代表我所在的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汇报一下我们作为特区社科理论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我们研究所本身就是特区大学的干部群众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产物。当内地一些学界同人还在诧异“当代中国政治是可以研究的吗”的时候,深圳大学就早在1998年开始筹建中国高校首个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并在中央有关部门和深圳大学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2003年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首批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在2011年成功申报了广东省政治学界的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多年来,我们在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下,在深圳大学的直接领导下,立足深圳、服务国家,研讨对国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特区改革实践,探索对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深圳经验。努力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在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考核评估中,我们在2005年、2009年、2013年连续三次获得优秀。先后在2007年、2008年、2013年三次作为优秀课题完成单位在全国党建研究会和中组部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工作会议上做经验汇报。

所谓立足深圳,就是依托深圳经济特区得天独厚的改革创新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直面市场经济先行地区的新兴政治现象,做经济特区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研究者,深度参与特区基层治理改革探索。从1999年初的大鹏镇镇长选举方式改革探索开始,延伸到对全国基层民主的持续观察;从对2003年深圳市和北京市等地的基层人大代表竞选现象的跟踪调研,再到对2008年“深圳政改”草案出台的因果分析,以及对2011年以“乌坎事件”为典型案例的群体性事件的深入探究,我们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及时记录和跟踪这些具有较强指标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政治现象,确立了我们在中国政治学界的独特影响力和显示度;从积极参与“盐田区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到努力推进“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提出党和政府要尽可能将体制外政治参与的诉求纳入体制内有序释放和将体制内执政党的组织资源有效嵌入体制外去代表民意、整合利益、引领社会等观点,为深圳基层政府多次赢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贡献了绵薄之力,体现了我们在深圳基层治理研究中的特定功能。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荐学界关注盐田区的“GDP”与“GEP”双考核、双提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探索。正是由于我们作为相对独立的高校学术机构在参与推动地方政府创新,总结深圳经验、讲述深圳故事、传播深圳声音等方面,做了不少具体工作,出版了一系列论著,使我们研究所的年轻学者得到学界的多方扶持,争取到很多成长机会,在我们这样一个地方性高校,只有将近10个核心成员的小小研究机构,几乎每个成员都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充分体验了与深圳特区共同成长的成就感。

所谓服务国家,就是敏锐把握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努力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服务,自觉将研究所打造成特色鲜明的高校“智库”。虽然,我们远离我国高校学术主流圈和国家政治中心,但一直努力开拓处于国家市场化改革前沿的地缘优势,尽力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己任。长期以来,我们就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和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参与中组部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研究和参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网络的建设,从2002年以来我们先后参与中组部年度调研项目16项,获得一等奖8项。我们所张涛教授执笔先后圆满完成两项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受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相关领导的好评。我们所以张定淮教授领衔的香港政制发展研究,多年来也一直在全国人大港澳基本法委员会的指导下,在积极参与中央港澳工作的决策咨询和对港澳基本法的研究、宣传方面做出了特定的贡献。我们所吕元礼教授牵头的新加坡政治研究也在我国比较政治学中独具特色,其专著《新加坡为什么能》一书,不仅受到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为代表的新加坡共和国官方青睐,而且该著作也受到我国有关干部培训机构的重视,成为很多地方干部培训的参考书,多次再版,甚至还抛砖引玉,启迪了诸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类著作的问世。

作为深圳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不仅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给我们带来的机会,我们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经济特区的市场取向和氛围,促使我们自觉地以“市场”理念来引领社会科学研究的改革,本着“不求圆满,但求卓越”的精神,在现有的各种特定约束条件下,低成本运作,高质量产出,主动开发4个“细分市场”,一是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高端市场”,主要指承担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也包括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二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国际市场”,尽力以研究对象的“本土化”特点争取研究成果的“全球化”意义,通过记录深圳故事阐释中国道路,总结特区实践传播中国声音;三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社科知识,传达现代理念,弘扬政治文明的“大众市场”,包括力所能及地满足社会对各种学术讲座和专业培训的需求,在报纸杂志发表时政评论等;四是传统学者间相互交流的“学术市场”,即发表专业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2014年我们深圳大学的政治学论文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的转载率居国内高校前20位,与国防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厦门大学并列第19名,这对我们这样一所地方高校已是极大荣耀了。

我们非常荣幸地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与最开放的先锋城市——深圳经济特区共同成长,正在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历史机遇,记录、分析、总结、诠释中国经济改革、社会转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进程,不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而且将可能极大地挑战现有社会科学很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丰富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当前我们要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对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的研究,为深圳特区在实现国家“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 黄卫平,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