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与依赖: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家庭代际关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家庭代际关系一直是家庭社会学的传统主题,尤其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的转型给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带来了巨大改变,同时人口结构的改变也带来了银色危机。一向在中国养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庭代际关系正不断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从长远来看,养老保障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但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是一个循序渐进、此消彼长的过程,尤其是家庭在养老中具有一些不可取代的功能。在养老制度设置中我们不能忽视家庭的重要作用。日本社会学家那须宗一结合家庭的本质和日本的福利实践曾指出家庭具有其他集团无法取代的功能,即使社会福利高度发展,公共机构也无法完全取代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在老人的琐事处理和患病看护方面,即便是在社会福利充实、社会服务水平很高的情况下,家庭所提供的服务,如由子女提供的对老人的个别服务援助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即使社会福利能够承担更多的老年人日常护理和生活服务,但当遇到不测事故、临时小病或者值得庆祝的家庭活动等情况时,由家庭提供的看护和来自家庭成员劳动援助的作用是市场和其他机关所无法替代的,况且现代家庭本质所固有的情感功能以及由此凝聚下来的情绪上的安定作用更是任何公共机关所不能取代的。”在中国,家庭养老是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养老方式,也是现代社会老年保障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家庭是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地方,是产生感情、提供精神慰藉的最好场所,这一作用是其他主体难以超越和替代的。家庭仍然是提供老年经济保障的重要主体,特别是在农村,在老年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子女提供。家庭也是提供老年服务的重要主体,家庭提供的老年服务会比养老机构和其他人员提供的老年服务产生更好的效果,容易产生精神上的亲切感和慰藉感。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巨大变迁,家庭养老存在的主客观条件正面临着许多挑战:人们越来越向往独立自由的生活,追求自我实现,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亲属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子女的减少带来了亲属网络的缩小;巨大的职业竞争和现代生活成本给家庭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压力。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子女是最重要的家庭养老资源提供者,子女在家庭养老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讨论和分析家庭代际关系在现阶段的变化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石金群的这本专著运用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五城市家庭调查”数据和2012年个人深入广州实地调查的定性访谈资料,对广州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家庭代际关系的现状和变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绘,充分展示了城市家庭代际关系在外在形式、行动、情感和态度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勾勒出转型期中国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大致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家庭代际关系矛盾心境理论从结构和主体能动性两个维度分析转型期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特点的形成原因,得出了许多富有意义的发现和结论。例如,转型期城市家庭代际关系依然密切,成年子女与父母在重视发展密切的家庭代际关系方面普遍地延续了中国的传统。与西方“情感为主”的家庭代际关系不同,在现代都市中,成年子女与父母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性依然较强,在某些方面甚至得到了加强。本书尤其注重对于当代城市家庭代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既独立又依赖的代际关系矛盾心境的发现与剖析。代际关系矛盾心境虽然只是一种个体的心理感受,但却是一种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的社会事实。公共政策应为化解或缓解这种普遍存在的个体纠结进行积极的探索。应该看到代际关系主体在这种社会规范转变中的矛盾心境和老年人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应该分配新的资源以应对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对非家庭性照料的依赖,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家庭照料者承担起对人数日益增长的老人的家庭照料责任。书中的一些探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王延中

2015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