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次区域合作与中国沿边产业空间分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加快推进沿边开放

一 中国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对外开放初期的沿海开放战略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产生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先后在沿海地区设立了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多个沿海开放区,对这些地区率先实施优惠政策,使得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国国内经济地理结构发生改变,生产要素和产业越来越多地向东部沿海省份集聚,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产业集聚地,逐渐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国家级区域经济增长极,近几年这三大区域GDP约占全国40%的份额,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地区收入差距尤其是东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中心-外围模式。在使用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对行业层面的工业集聚进行考察后发现,1988~2005年,中国工业整体集聚程度明显提高。按就业计算的基尼系数结果显示,工业部门的平均集聚程度从1988年的0.0237增加到2005年的0.0607,根据产值计算的基尼系数则从1988年的0.0251增至2005年的0.0545,EG指数计算的工业集聚变动趋势与其基本一致。[1]2005年以后受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工业集聚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工业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状况却没有实质性改变,其工业仍占全国将近60%的份额,我国沿边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约16%,而仅沿海的广东地区就与全部沿边省区的工业总产值相当。经过众多学者的论证,这种要素和产业向东部沿海集中的变化特征,与我国在对外开放初期实施的偏向东部沿海的优惠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内陆沿边省区经济虽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对外开放度和产业集聚度依然较低,经济发展缓慢,突破沿边地区发展的困境,是关系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稳定、边境安全和民族团结的重大现实问题。而进一步提升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在沿边地区培育经济增长极,进而带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