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早期的运输是背扛肩负。交通则是人走多了形成了路,最后逐渐形成网络。因此,壮侬岱泰民族的交通产生的年代随该民族产生而产生。

一 交通线路

秦汉以前,壮族地区就开辟了西南桂道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及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为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一)陆路

壮族先民在商周时期,就向周王朝进献特产大竹;广西也有周代一些文物出土,说明壮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在商周时期就有所往来,即有交通路线沟通。秦始皇为平定南越,开凿了从五岭山脉的南北谷口通往今湖南、江西等地的通道。秦始皇通往壮族先民越人地区的通道主要有萌渚岭道,即今广西贺州、钟山之北,湖南江华之南之间的通道。此道可通梧州,然后下西江,抵广州;也可由梧州逆水而上,进入广西腹地。后经过汉武帝和东汉大司农郑弘的重新修整,逐渐畅通,改善了中原入桂的交通。汉代,形成东兴陆路,通往越南及东南亚诸国。马援征交趾“二征”时,经钦州、茅岭、防城、东兴、芒街、河桧、潭河、海防而抵龙编(今河内)[8]。唐代,广西陆上交通空前发展,以桂、容、邕为中心的各辖州县基本有路相通,新开了南北纵道。此路从今友谊关入门州(今越南同登)、谅州(今谅山)、交州(今河内)。广西境外的林邑、文单等国的国王、使臣、商旅频繁经壮区北上南下,而中国的商人也可经广西出安南(越南)、云南抵达骠国(今缅甸)、天竺(今印度)等国。至此,中原—东南亚—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形成,大体线路即湖北—湖南—广西—越南—云南—缅甸—印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壮区开辟了东起邕州横山寨[9],西至印度的陆路通道,为中国西南陆路丝绸之路重要通道之一。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载,“中国通道南蛮,必由邕州横山寨,自横山一程至古天县,一程至归乐州,一程至唐兴州,一程至瞧殿州,一程至七源州(距泗城州只一程),一程至泗城州(今凌云县境),一程至古那洞,一程至龙安州,一程至凤村山僚度江,一程至上展,一程至博文岭,一程至罗扶,一程至自杞之境名曰磨巨(今贵州安龙),又三程至自杞国(在今贵州西南与云南东部),自杞国四程至古城郡(今云南曲靖),三程至大理国之境,名曰善阐府(今昆明市),六程至大理国矣,自大理国五程至蒲甘国,去西天竺不远,限以淤泥河(指伊洛瓦底江)不通,亦或可道,但绝险耳,凡三十二程”。[10]可见,自邕州横山寨,大体行经六十六程,可抵达印度西部。这是当时广西通向印度的陆路通道具体计程,也是西南桂道陆地丝绸之路的大体线路。

(二)水路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凿渠运粮”,在广西兴安开凿灵渠,以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通过灵渠,沿漓江、桂江顺流南下抵达梧州,再东下广州而入海;或从梧州逆西江、郁江、右江、红水河而上,进入广西腹地;或逆北流江而上,再转入南流江经合浦入海。从灵渠北上,可入湘江,过衡阳,到长沙,进洞庭湖。唐贞观十三年(639)夏六月,渝州(今重庆市)人侯弘仁开牂牁道(红水河古称),经西赵(今贵州遵义至都匀一带)出邕州,以通交州(越南)和桂州(桂林)。此路北上通桂州,过五岭进入长江流域;西南下龙州,经龙州而入安南;西出田州、添州与云、贵、川相通。从四川到南宁,再从南宁去越南及马来亚半岛,各国也早有通道建成。取陆道经越南到马来亚半岛,一则可经龙州出境至越南,二则可经钦州、上思出境到越南等。唐贞观十二年(638),清平公李弘节遣钦州首领师京寻刘方故道,“行达交趾,开拓夷獠,置襄州”,使钦州与邕州相通。从钦州修筑通襄州(今上思县)的道路,直达交趾,使南宁经钦州、上思、防城直入越南。至此,西南—邕州—横山寨—马来亚半岛陆路通道形成,大体线路即重庆—南丹—田东(南宁或龙州或钦州)—越南—马来西亚。《新唐书》中记载了广西经安南(越南),去环国(今越南中部)、文单(今柬埔寨和老挝中南部)、陆真腊(今柬埔寨)、水真腊(今柬埔寨大部和越南南圻)、罗越国(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的路程。广西出安南“自灌州东二日行,至唐林州安远县,南行经古罗江,二日行至环王国之檀洞江,又四日至朱崖,又经单补镇,二日至环王国城故汉日南镇也。自灌州西南三日行,度雾温岭,又二日行至棠州日落县,又经罗伦江及古郎洞之石密山,三日行至棠州文阳县。又经嫠嫠涧,四日行至文单国之算台县,又三日行至文单外城,又一日行至内城,一日陆真腊,其南水真腊。又南至小海,其南罗越国(古国名,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境),又南至大海”[11]。隋唐以前,车马步行二三十天,可到达今马来西亚。可见,广西至中南半岛南端马来西亚等国的陆路已十分通畅。

二 交通道路修筑

(一)陆路

1.修路

道路是人们生产、生活以及与外界联系所必需的。由于壮侬岱泰所居住的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因此修路比较困难,路宽度不超过两米。壮族地区修路由村寨长老出面组织,用石头垒成路基,填平坑洼,再用石板铺成石阶。遇到山崖,用火药炸出通道后架上栈道;遇到溪河,横一根大木当独木桥。在山坳口搭建青瓦或茅草亭,供路人休息与避雨之用。青石路边,往往立有石碑,上刻捐款人和修路人的姓名,并且用阴文刻下为修路捐躯的工匠英名。

2.架桥

壮族人民认为架桥是行善积德之事,故在道路上架简易的小桥时,会有人自动架设,坏了也会有人自动修缮。桂北壮族修架简易小桥多在夜间进行。架桥时,杀一只鸡,把鸡血淋洒在桥上,再在桥头钉上两朵五色花。修建大桥时,则由大家捐钱,在工匠帮助指导下,投工投劳架设桥梁。桥或用木头或用石头架设,广西靖西、那坡的壮族还用铁索、藤条架设各式吊桥,风格别致。侬岱泰族与壮族相似,在像小溪和泉水一般河床低的河流上多采用把木头和竹子连起来架设桥梁,若想牢固些,就放些土和沙混合在上面,并且用稻秆和泥土做成草棚顶以防止桥面被侵蚀。此外,用各种不同的大藤编成麻绳状架设吊桥。

(二)水路

壮侬岱泰民族地区的水上交通,一般以船、筏载渡行人及车辆行于水上。在壮族地区,行人渡口,有的有专人撑渡,有的则没有专人撑渡。在船、筏的两头各系上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绑在岸上,这样可由过渡者自己拉绳摆渡。官员雇人撑渡,称为官渡,官渡不收过往行人的过渡费。由渡口附近的群众或个人雇请人免费撑渡过往行人的,称为民渡或义渡。摆渡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如过往行人要按先后次序过渡,不得高声喧哗,不得坐在船边;河水湍急时,不能站立,不能坐在船头,要蹲坐在船舱内。因红白喜事过渡者,要给撑渡者红包,过河扫墓,要给船家五色糯米饭。岱侬泰民族地区有很多大江、大河、小溪,水路交通比陆路交通更重要,因为这些少数民族都是依水而生的,泰族人为了区别与其他民族的来源,有这么一句俗语:“泰族人靠水生存,其他族靠火生存”,从这个特征来看,泰族人使用船运输已有悠久的历史。

三 交通工具

在壮侬岱泰民族地区,从古至今最常见的传统陆路交通运输方式是肩挑背扛。由于壮侬岱泰民族地区山陡路窄,挑担不方便,所以习惯用背篓搬运东西。在壮族地区,路上若遇到老人扛、背东西,要主动帮忙。此外,壮侬岱泰民族地区还有牛车、马车、轿子等交通工具。

马驮,就是将木头做成八字形鞍架,置于马背上,用以驮东西。目前在桂西壮族地区马驮仍很普遍。在壮族地区赶马有很多禁忌,如不能吃鸡蛋,否则马会翻驮;饭煮不熟或煮焦,不能再吃,否则马会滚下坡受伤;吃饭时,不能移动饭桌和碗,否则会引起马匹跛脚;牧马时不能吹口哨,否则老虎会来吃马;歇宿时,不能用别人用过的灶,要重新搭灶,否则会不吉利;等等。

此外,壮侬岱泰民族地区水运发达,所以船这个交通工具也很重要。壮族船民也有很多讲究。船上供有神牌,开船前要烧香拜神,祈求神灵保佑;在河滩上建神庙,船路过神庙时,要烧香、烧纸钱、放炮。正月初不能开夜船。“翻”“沉”“破”“倒”“覆”“火”“离”“散”等字在船上严禁使用。船家最忌讳的是“翻”和“覆”。因此在船上碗、盘、盆、帽子等都要朝天放置,严禁倒扣;做菜时煎鱼只煎一面,不得将鱼翻过来煎另一面;吃鱼时吃完一面不得翻转到另一面;吃过饭不得将筷子搁在碗上,以免预兆船搁浅。不小心摔破碗,必须将碎片收齐包好带回岸上扔掉。如有鱼跳上船,要将其放回水里并撒一把米。船上的帆、绳索、桨垫和船舵都与船的安全航行密切相关,船家认为这些用具是神圣的,不许乱摸乱碰。妇女不得走近舱位,不得跨、坐桅杆。因扫墓过河,要给船家五色糯米饭,因婚丧喜庆事摆渡,要给船家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