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福建省城镇化空间优化策略
一 城镇化空间发展规划布局
1.强化中心
强化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加快城市联盟进程和同城化步伐,推进轨道交通、机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增强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设区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域的一体化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9个都市区带动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
福州都市区实施“强化中心、发展两翼”战略,壮大福州中心城区,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将长乐市、闽侯县和连江县融入福州市区共同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内部城市资源、空港资源、滨海资源,打造福州—长乐—平潭发展轴,即通过引导闽侯、福州中心区—东部新城—马尾新城—滨海新城—平潭综合实验区轴带的城镇空间集聚,疏解中心区人口向外围新城集中,拉动福州中心城区沿江向海发展,构筑“一心、一区、两翼”的空间结构,促进福州大都市区形成。
厦门都市区指厦门全市,实施“疏解本岛、拓展海湾”战略,带动环湾发展。疏导本岛居住人口、控制建筑密度,提升本岛环境品质。推进新城建设,加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建设集美新城,重点建设厦门北站片区和西亭中心区;依托集美学村,建设集美大高教园区;加快建设海沧新城,重点建设海沧湾中心区、居住区;推进环东海域旅游、居住区发展,提升同安大同城区环境品质。
泉州都市区实施“环湾整合、三向拓展”战略,整合泉州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和石狮中心城区,推动一体化发展。加强市域内各县市、城镇间交通联系的一体化、快速化、公交化建设,促进市域城镇与交通的统筹发展。协调湄洲湾南岸地区(主要包括泉港和惠安)和南翼环围头湾地区(主要包括安海和水头组合)的功能布局,统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空间协调发展。
漳州都市区实施“东接厦门、拓展南部”战略,对接漳州市区和龙海市。重点发展九龙江三角洲城镇群,壮大中心城区,提升漳州市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协调九龙江出海口的招商局漳州开发区、长泰等区域发展,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九龙江三角洲城乡整体提升。九龙江三角洲城镇群要加强与厦门市区的联系与对接,主动融入厦门湾建设,积极参与厦门湾经济区的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加快产业对接、项目对接,推动厦漳泉城市联盟建设进一步发展。
莆田都市区实施“推进湾区、突破南部”战略,整合莆田市区以及仙游县的部分地区,推进一体化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协调沿福厦综合交通走廊和沿湄洲湾、平海湾城镇发展和设施布局的控制要求,预留沿兴化湾南岸城镇和产业发展的空间,落实都市区轨道交通的通道空间布局,加快推进都市区网络化空间结构形成。
龙岩都市区实施“扩容强市”战略,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的协调,永定县的部分地区纳入龙岩市区,推动城市“南移西扩”集约式、组团式发展。完善龙岩中心城区的设施建设与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城镇发展轴线,重点协调漳州—龙岩—长汀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以及鹰厦铁路(龙岩段)及龙梅铁路沿线城镇的协调发展。长汀市重点保护旧城,建设新区。建设高坎、雁白、古蛟三大新城,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集群转移,缓解中心城市用地不足的压力,远期将永福纳入龙岩都市区,推进一体化发展。
三明都市区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三明市区与沙县县城的同城化建设,实现三明市区和沙县一体化发展,形成新三明中心城区。加强三明市区与永安的产业协作,提升产业空间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重点建设三明列东和沙县水南新区双核心,提升三明整体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北部和南部新城,整合培育岩前、富口、洋溪、荆西、莘口等外围组团,引导产业空间和部分城市职能向外围转移,疏解三明城区人口高密度的压力。
南平都市区实施“重点转移”战略,重点构建“双心双轴两翼”的网络状空间形态。其中,延平城区和武夷新区为市域城镇体系的“双心”,推进南平市区向武夷新区跨越式发展。南平市区重在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武夷新区重点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培育形成区域新的增长点。加快武夷新区—南平市区快速交通廊道建设,形成武夷新区和南平市区双枢纽的交通格局,构筑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培育城镇发展轴线,重点构建“武夷新区—建瓯市区—南平市区”发展主轴及“邵武市区—武夷新区—浦城市区”发展次轴。
宁德都市区实施“湾区集聚、带动北部”战略,以强带弱,推进宁德市区与霞浦等环湾地区的联动发展。统筹推进港口、产业、城市与生态互动发展,优化提升蕉城区、东侨新区开发布局,规划建设滨海新区、铁基湾新城,构建海峡西岸东北翼中心城市。保护宁德西北部山区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控制船舶、港口码头及工业排放对港湾内海的污染。重点加强协调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以及环三都澳港区的保护与开发。
2.突出重点
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要加快推进连接海坛岛的对外交通通道、岛内交通主干道路的建设,尽快形成适应实验区大开放大开发的交通框架体系。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现有城区的更新改造和环境整治,奠定发展基础。加快平潭海峡北部通道建设,推动平潭综合实验区与福州中心城市、长乐滨海新城实现互动发展,依托城际交通实现同城化。充分发挥福清、长乐等相邻地区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加强平潭与相邻地区的产业分工合作,扩大平潭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平潭与相邻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探索两岸合作的新机制,逐步把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
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进一步拓展厦门和福州台商投资区的发展空间,加快泉州和漳州新的台商投资区建设,承载更多领域、更为紧密的两岸合作,构建环海峡经济圈。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优势,深化其他地区的对台联系和产业协作,推动闽台合作和国际交流的优化升级。强化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建设,加快推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的引进与合作,构建两岸人员科技信息交流,促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消化的农产品销售平台,深化农业合作。积极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推进电子信息、石化、机械、汽车、船舶、食品、医药等产业更高层次的对接,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推进先进制造业的深度对接,引进台湾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福州、厦门两岸金融区域性服务中心,加强闽台金融机构双向互设、相互参股,深化两岸金融合作,打造资本对接平台。完善闽台旅游合作机制,共建环海峡旅游圈,共推双向旅游精品线路,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提升服务业合作水平。积极落实ECFA货物早期收获计划,扩大早收清单内商品的对台进出口规模,扩大闽台货物贸易规模。
充分发挥湾区和港口岸线资源优势,以湾区建设为重点,承接沿海化的发展态势,推动区域经济逐步实现由以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带动”转向“城市+湾区”的双重带动。加快推进港口经济和临港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要素的集聚,增强沿海一线的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经济,围绕“海峡、海湾、海岛”,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的建设。
3.集中布局
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水平,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全省城镇化重点向沿海地区集聚、倾斜,沿海地区向都市区集聚,山区向内陆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集聚,促进全省城镇的“集聚”发展,实现城镇和产业发展空间的集中布局。
福州、厦门两个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还相对较弱,城镇化发展必须以沿海几个大城市为中心,建立大都市区,做大做强,加快推进福莆宁大都市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的建设,通过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聚集,形成带动海峡西岸城市群整体发展的城镇和产业发展核心区域,并协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与广大乡镇城镇化的发展,提升福建省城镇化的核心竞争力。
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引导龙岩、三明、南平三市的产业和城镇适度集中布局,实现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市和特色城镇集中,形成龙岩—长汀,沙县—三明—永安和武夷山—建阳—建瓯—南平的集中发展区段。促进人口、产业、设施的良性互动发展,增强产业规模优势,提升服务带动功能。进一步择优强化县城,使基础设施和提升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更加集约高效,切实发挥中心镇的服务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
4.协调区域
优化海峡西岸城市群内部空间格局,以区域性快速交通通道和流域为基础,推进城市联盟,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空间结构高效合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协调福州、莆田、宁德、南平,形成闽东北城镇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形成闽西南城镇协调发展区域。
加快推进“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的建设,加强“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完善普通公路网的建设,加快民航、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完善对内对外交通通道和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拓展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江西和广大中西部省区,形成“对接两洲、辐射中西”的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态势。
5.提升特色
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应强化福建的生态功能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景观资源的保护,强化区域和城市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保护历史街区风貌,整合文化资源,增强城镇的生态和文化服务功能,结合城镇山水空间格局和城镇职能发展特点,塑造各具特色、景观多样、自然和人文价值突出的城镇特色,提升城市群魅力和文化影响力。
重点凸显福州、泉州、漳州、长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厦门现代滨海城市的特色优势,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建设,提升闽台缘博物馆的交流功能。充分发掘和弘扬福州船政文化、莆田妈祖文化和宁德畲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增强地域文化和景观特色。充分利用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泰宁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众多革命遗迹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加强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弘扬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朱子文化等,建设特色城镇。
二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不同,综合考虑确定主体功能定位,将国土空间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大区域,综合考虑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等多方面因素,明确发展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国土开发格局。
在优化福建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过程中,对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应逐步发展成为以集聚经济和人口为主体功能,提供高新技术产品、经济结构优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域空间;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应逐步发展成为以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同时具有发展其他适宜经济功能的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
1.优化开发区域
推进福州、厦门和泉州等中心城区的优化开发,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应优先考虑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之率先成为经济与社会体制改革的试点区和先行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2.重点开发区域
推进沿海城镇密集带和内陆产业集中区的重点开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成为支撑未来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应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做好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的承接工作。应该对近期、中期和远期开发目标和时间顺序予以区分,将目前无开发需要的区域作为预留发展区域予以必要的保护。
3.限制开发区域
推进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适度开发,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活动,通过集中布局、点状开发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强化农业生态功能,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推动相应的财政转移补偿政策的实施,改善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增强人口转移到其他区域的能力,减轻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
4.禁止开发区域
推进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实施强制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三 推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带动,培育发展环三都澳、闽江口、平潭综合实验区、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南太武新区、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龙岩产业集中区等重点发展区域,使之成为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通过政策倾斜和运作机制引导,改善交通和通信支撑条件,有效提升其对都市区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使之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节点地区、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支撑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创业创新的重要基地。
1.环三都澳
依托深海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溪南、赛江、漳湾三大临港产业片区,引导产业分工、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培育装备制造、能源、冶金和油气储备等临港产业,培育海洋高新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港口建设步伐,推动特色文化、生态、海滨旅游业的发展,努力构建海西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及各生产要素转移,深化环三都澳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两岸产业对接,构建连接长三角的前沿区域,形成内陆地区便捷的出海口和海峡西岸东北翼富有竞争力的新增长极,建成环三都澳城镇簇群。
2.闽江口
以福州中心城市为核心,推进江阴、罗源湾南北两翼空间的拓展延伸,推动城市、港口和产业的联动发展,提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冶金化工、能源等产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建设。在城市外围形成新的工业集中地和产业基地,以产业集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提升城镇密集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国际航运枢纽港建设,将南台岛新城、马尾新城、滨海新城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加快形成福州都市区“沿江向海”的空间拓展格局。协调好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关系,加快调整行政区划,把长乐、闽侯和连江部分乡镇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加快疏解中心城区功能,推动东扩南移战略的实施,实现由依托居住区带动向设施和产业带动的转变,促进中心城市沿闽江口展开布局,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加大对闽江流域的综合整治和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形成山水相融的生态宜居宜业环境,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生态示范区。
3.平潭综合实验区
积极探索两岸同胞更加开放的合作方式,实行灵活、开放、包容的对台政策,开展两岸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的综合实验,促进两岸经济全面对接、文化深度交流、社会融合发展。统筹平潭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构建产业配套、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突出对台产业合作,承接台湾高端产业转移,促进科技文化教育合作,建成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低碳科技应用示范基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旅游业。遵循绿色、生态、低碳、科技的要求,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建设两岸合作综合实验的先行区,建设两岸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示范基地。
4.湄洲湾
实施“集群发展、环湾对接”战略,引导南北岸城镇、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开发,南岸加快泉港、泉惠、枫亭石化园区建设,北岸强化石门澳、东吴、东峤产业园区发展,打造1000亿元石化产业基地和临港重化工业核心区,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加快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推进港口联动发展,加强南北岸合理布局和协调开发,将其发展成为主枢纽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和海域污染防治,打造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和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5.泉州湾
应淡化城镇密集地区行政区划的界限,加快泉州市行政中心整体外迁,推动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向外延伸,带动周边组团式城镇与中心城区融合。推进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建设,扩大海港、空港开放功能,拓展东出西进综合通道。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建设,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统筹环泉州湾产业、港口、城镇的发展,加快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总部经济区域、传统产业区域的建设,有效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巩固提升纺织鞋服、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成长型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两岸产业对接示范区、产业转型提升引领区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和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和提升环湾发展用地,形成海湾型都市区。
6.厦门湾
厦门湾应以厦门经济特区的扩区为契机,加快推进沿湾新城的建设,优化沿湾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渐形成环海湾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电子、机械等先进制造业,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和金融商务中心。加快翔安国际机场建设,增强机场服务更大区域范围的能力,培育周边地区临空经济职能,构筑面向闽南,集商贸物流、现代服务、生产居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国际性商务地区,重点发展特殊钢铁、电子信息、汽车汽配、食品加工和港口物流业,建成对台产业对接集中区,推动闽南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空间优化整合。构建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机制,推动城市发展由海岛型向海湾型迈进。强化陆海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良好人居环境。
7.古雷-南太武新区
以漳州招商局经济开发区和古雷石化产业园区为龙头,以海岸沿线及港区后方陆域为依托,重点发展石化和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改造提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临港新城的建设,形成全国重要的临港石化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海自然与文化旅游胜地。
8.武夷新区
充分发挥武夷山“双世遗”的品牌优势,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和我国主要的自然文化中心。依托武夷山机场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现代立体化交通体系,形成服务周边地区发展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形成海西重要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重点发展节能低碳的资源加工、机械装备、光电、电子信息、轻纺、生物、环保、旅游养生、创意等产业,加快推进海西新兴产业基地的建设。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依托武夷山、建阳两市,建成“一区多组团”的带状空间格局,重点培育兴田、将口、童游三个片区,打造史蕴丰富、生态和谐的海峡西岸新兴城市。
9.三明生态工贸区
依托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金沙园和尼葛园、三明经济开发区、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载重汽车城、梅列和三元经济开发区、积善和金古工业园等平台,承接台湾和沿海产业转移,引导工贸区内产业园区的合理布局和分工协作,拓展汽车与机械、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纺织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重要发展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地、生态文化旅游胜地,推动三明都市区的产业和服务功能提升。
10.龙岩产业集中区
应依托龙岩经济开发区和各省级开发区,以交通和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培育高坎、雁白、古蛟三个新城为重点,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稀土、冶金及压延、农产品精深加工、环保、建材、能源等产业,建设有较强竞争力的工程机械产业、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金铜产业、环保设备研发生产和绿色农产品基地,促进产业集聚,打造国家级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基地。以龙岩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便捷的交通枢纽和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生态产业为支撑,推进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形成。以革命历史胜地和客家聚居地为依托,打造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和客家文化基地。
四 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深入演进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实现经济的互动发展、互补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福建省应立足区位和资源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内陆地区的竞相发展和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推进,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1.推进沿海内陆的互动联动发展
努力提升沿海一线城市的综合实力,增强创新和开放活力,推动产业和人口的集聚,鼓励区域合作交流,加强对重要港湾和临港产业集中区的建设,吸引国内外高端产业落地布局。支持内陆地区加快开放开发步伐,优化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的承接和对接水平,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和发展活力,加快对港口和交通枢纽沿线经济发展带的建设,加快沿线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带动内陆地区城镇带、产业带发展,推动其成为支撑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腹地,形成海西联动中西部的先行区域。发挥闽东北、闽西南等经济技术协作区作用,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沿海地区产业向内陆有序转移,运用市场手段,推动山海长效合作机制的形成,促进沿海内陆联动发展。
2.促进苏区老区加快发展
坚持“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在项目、资金、物资、信息和人才等方面加大向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县的倾斜支持力度。落实好国家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县分别参照执行的西部、中部地区投资政策,选好选准有前景的项目,争取国家对苏区老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产业振兴、节能环保等方面建设的投资,加大以工代赈等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推动经济的全面振兴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强化民生保障、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等措施的实施,加快老区面貌的改善。
3.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少数民族集聚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推动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加强对农村危房的改造,扩大沿海岛屿供水工程范围。加快推进造福工程的实施,对规模较小、生存环境恶劣的农村群体有序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力度,改进和加强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挂钩帮扶工作。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土地、矿产、旅游、劳动力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强化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经济的交流合作,拓宽对口帮扶渠道,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协作示范工程和重点骨干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