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社区研究·上海社区研究与规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城市规划一直在寻找多学科的合作,社会学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的城镇化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学始终伴随着中国的城市规划,工程技术则一直是传统城市规划的根基。今天我们已经达成一种共识:应该回归“人”这一本体。因此,城市规划将不再仅仅是工程和经济的思维,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生活品质化、多样性与创新以及吸引力和魅力,所有这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立足于“人”这个复杂、多元的群体。因此,社会融合、身份认同、公共交往、绅士化、移民、养老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等城市社会学话题在城市规划领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济的城乡规划学科与社会学学科启动了以“城市空间”为对象的合作研究。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城乡规划与城市社会学可以交叠研究的空间单位。虽然社区的空间边界并不是固定的,也常常是模糊的,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城市空间和城市社会之中。这也是同济城乡规划与社会学的合作研究首先选择从社区起步的原因。

社区规划是当下城乡规划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规划人考虑的社区规划往往关注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老龄住区的老年人便利和服务设施)、混合居住、混合功能、邻里交往空间、高密度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重点依然离不开传统的自上而下思维,希望通过研究标准、规范甚至模式来解决我们过去在规划中缺失的社会关注,从而改善社区的品质。虽然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可或缺,但是如果我们缺乏社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得出的结论可能使结果走向我们期望的另一面。

社区研究的基础是社区调研。社区调研和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社区分析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想象力直接相关。城市社区的空间类型和社会结构类型都是多样且丰富的,规划人对社区社会结构多样性影响的分析可能会觉得力不从心,而社会学家则可能并不关注社区空间类型的多样性,这正是城乡规划需要与社会学合作开展社区规划研究的理由。当我们将空间与社会在社区这个对象上结合后究竟会发现什么呢?

本书是同济规划和社会学第一期合作研究的部分成果。在第一期合作中,社会学的专家们以上海中心城区的社区为对象,与规划师共同确定研究目标,共同设计研究方案,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社区研究工作。书中的研究成果基于在上海不同类型社区收集到的千余份问卷、上百次的社区居民访谈和进行的实地观察,视角各不相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中心城区社区的状况,可以作为建构社区规划理论和开展社区规划的工作基础。

书中的研究结论尚未包含本期课题调研数据的全部,我们计划在将要开展的第二期合作研究中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同济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周俭

2015年6月15日于同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