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民国时期的陆军大学(以下简称陆大)是由清政府创办的陆军学堂演变而来的。作为当时军事教育的最高学府,陆大负责培养高级军事人员。陆大还专门聘用了来自日本、德国、俄罗斯、美国等国的教官教授西方军事思想和理论。
陆大翻译了大量的有关军制、军事史、军事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国外书刊,这对于中国的军事研究贡献颇丰。从1906年到1949年招收学生共23期,毕业生总计2438人。详情为一至七期在北京计622人,八至十九期(国民政府时期)计1225人,二十至二十三期(解放战争到学校停办)计500人。特殊班共八期计1018人毕业,将官班甲、乙两班计657人毕业。人数上与日本、欧美各国相比可谓非常之多。中日战争期间,陆大毕业生中有2100人参与作战,甚至还有人担任各战区、各集团军、各师的主要长官。从军事委员会的参谋长到各师的参谋长几乎都是陆大的毕业生。[2]
本稿主要针对国民党政权下的陆大学员选拔考试加以考察。在切入正题之前,首先提出三点分析背景。
1.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国家统一与军事因素密不可分
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3]在硬实力方面——军事方面的近代化已逐渐影响到软实力。19世纪80年代清朝的军事力量的近代化开始奏效,通过武力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乱后1884年新疆设省。这已经可以看出朝贡册封体制本身的大转变。
近代化(即西方化)对起到国家统一作用的“国民意识”的形成不可或缺。它将一个年代的学生集合到一个场所,对其进行时间上学习内容上便于管理的“学校教育”,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同时,“军队”也跟学校一样发挥着相应作用。
通过教育形成的拥有统一意识的“国民的创造”,也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所谓实现“国民的创造”的文化因素,可以列举出像统一语言(制定普通话)、共享传统(每年例行的活动或相同仪式)和共享祖先传说(拥有相同的祖先神话)、民族的创造(比如中华民族)等等。和平时代,指的是一般的学校教育;战时,指的是通过军事组织和军事学校形成的教育体系。可以总结为以下观点。
创造国民需要的近代“常识”,而将其制度化的载体是学校和军队。学校和军队又成为形成近代国家的尖兵。二者构成画像的表里。教育具有同一性,将很多同一年龄层的人们集合到一起,这一点很重要。虽然画像的外表是平时见到的学校,但其内部却隐藏着非日常化的军队。战时,这种优势就显现出来。现代常识指的是科学、学习、健康、卫生、能力主义、出人头地等。这些同时也是学校和军队的课题。[4]
2.20世纪前半期是由传统教育制度到近现代教育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
清末1905年,废除了延续1300年的曾作为文人发迹门径的科举制度。尽管废科举是一件如此轰动的大事,却找不到由文人们发出强烈抗议的史实。理由有两点。第一是单凭儒教文化已经难以应对社会的变化,文人们开始逐渐失去对科举的青睐。第二是出现了代替科举出人头地的新途径。实际上,当时已经实施了科举以外的新式教育,甚至已经出现了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在通商口岸有外国人创办的学校,甚至有人选择去海外留学作为出路。20世纪初,出现了日本留学的热潮。也就是说,科举已经不再是发迹的唯一途径了,古老的旧式教育开始逐渐转向崭新的新式教育。不过,实现近代化教育还是需要些时间的。
3.为提高社会地位,可以选择当职业军人作为发迹途径
军事教育也成为新式教育的一种。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为了让近代化取得很好的成果,需要职业专门人士(高级职业人士、专家)。渐渐的,军人的地位也就提高了。经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升至士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这种求学路径从清末开始已经得以强化。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陆大是那些想要成为高级军官并跻身社会上流的一个必经之路。但是,政治、军事两种权力尚未分化的社会特征阻碍了专业意识的渗透和功能化,当时的教育并未摆脱中国社会依靠地缘、血缘的传统要素。
因为是考试,所以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拿到陆大的毕业证可以说是发迹的一个阶段。实际上,也有经过多次考试才合格的陆大考生。20世纪30年代所谓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政府投身于近代国家建设的时期,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安定的状态,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军队内报考陆大的人数大为增加,竞争就变得更加激烈了。
本稿主要采用以下基本史料。(1)考生自身的回忆录;(2)郭汝瑰的回忆录;(3)陆大发行的月刊《陆大月刊》上登载的考试规定和问题集;(4)陆大考试参考书,孟恒昌编《投考陆大指南》(民国31年军学编译社发行)——从(1)中,找出关于各个考生的逸闻趣事,比如考生的来源、考生参考时的艰苦经历以及考试合格后的情形等,这主要从考生方面来考察。在(2)中,介绍的是陆大第十期兵学研究院毕业生、曾在陆大执教的一位老师。看他如何讲述陆大考试这件事。在(3)中,主要从制度方面分析考试如何进行。在(4)中,想要弄清为何要出版考试参考用书以及当时所采取的考试策略这两个问题。日本也有类似的考试参考用书,这里想通过对比以分析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