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结束语

本稿从法规和制度方面分析了陆大学员的招聘制度,并通过真实的陆大学员回忆录分析了陆大考试情形。其结果正如本文中所述,可以总结为几个要点。

据论述考察,可以将陆大学员的入学动机(理由)分为四类。[38]这四种分类形态反映出了当时作为教育阵地的陆大的缩影。一方面阐明了陆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因为在本稿中探讨过正式班的考试制度,四种分类中的前两种是适合于本稿的。单纯持有第一种入学动机的考生志愿者还是占极少数。笔者认为,同时持有第一种和第二种入学动机从人类欲望角度讲是正当合理的。因此,之所以公开走上陆大学员选拔考试之路,是为了提高自身社会地位,满足自己发迹欲望。为何即便是中日战争期间考取陆大仍然竞争激烈,从这很容易得到答案。对于将校们,能成为陆大毕业生是实现自身飞黄腾达的一条可靠之路。于是就塑造了当时的一种流行趋势,即“当时社会上颇重视学历,国民政府时期更甚,并出于派系利益,用人唯亲,故社会上流传着‘黄马褂(黄埔),绿(陆之谐音)袍子(陆大)缺一不可’,所以考录取陆大,就有‘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气概。因而尽管陆大每次招收人员有限,军官们都跃跃欲试,趋之若鹜,认为职业军人不入陆大,难有前途”[39]。这一点很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

本稿还明确了一点,即有必要着眼与日本陆大的比较。本来,中国的陆军大学在教学内容、制度、法规上仿效了日本的可能性就很大。中国的陆军大学中也曾活跃着日本的陆军大学毕业生。如果将围绕着陆大这个学校组织展开的个别人的人生集合起来的话,或许会呈现一个一体化的趋势。

司马辽太郎在长篇小说《坂上之云》中,通过秋山兄弟和正冈子规的生存方式描写出明治国家之主题的。正冈子规大学预科之后立志考取东京帝国大学,其实走的是一条为了能够实现自己将来成为国家大臣、出人头地的人生目标的路线;秋山兄弟之所以选择军人这条道路,也是选择走的一条进入免除学费的穷人子弟也能上得起的一所士官学校学习的道路。司马辽太郎在结尾语的一节里这样写道[40]

明治时代是极其官僚主义的时代,对于我们来讲,再也不愿经历那种国家制度了,但是对于当时的新国民来讲,根本不确定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是否真的厌恶那些制度。不分社会阶层、不论出身,只要具备获得某项资格的必要的记忆力和耐心,就有可能成为博士、官吏、军人、教师。即便能够获得这些资格的人总归为少数,但在剩下的大多数人不管是自己抑或是自己的子女只要有志随时都能够获取资格这一点上,是拥有保有权利的充实感的。对于这种“国家”机构拥有开放胸怀的重要性,即便是再伟大的思想家知识分子都不会抱以怀疑。

而且,只要获得一定的资格,就会被委以对于国家发展的初级阶段来讲非常重要的职责。不夸张的讲,甚至能够被赋予像传说中的神谕般的能量将国家的某个部分进行再创造。正是这种不讲究出身的普通百姓的应有的理想状态。再加上国家规模不大。

即将结尾,笔者想要陈述一下今后的研究课题。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题?难易度如何?还有,虽然通过资料已经证明考试中确实存在“不正当行为”“关系、私情”的推荐、直接定为合格等现象,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深层次了解并弄清这些问题的话,就能够为人们展示出另一番中华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笔者对以上问题趣味颇深。再有,在陆大毕业生之间是否产生过成立将校集团的想法?国民党政策中是否存在这种推动将校集团成立或者促进某组织成立的政策?笔者也想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在西欧,贵族意识形成了士官俱乐部这种将校团体;在日本,大和魂及武士道精神在形成将校集团精神上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在北伐初期曾经存在过将校集团精神,但在中途即消失。[41]从结果上看,中国并未能形成超越地缘、血缘的将校团体意识。但是,中国形成一种有别于日本和西欧的将校集团意识也是有可能的。我们经常听到的就是中日战争中,陆大学员的同学意识以一种不同于其他军事学校毕业生的形式得以发挥。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式?如果能够将其描绘出来的话,那么这对于分析是否存在将校集团意识以及陆大的价值都将是意义非凡的。

附言:

陆大发行的杂志有以下内容。除了部分卷号外,基本上可以在北京的图书馆找到。

(1)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确认过的《陆大周刊》(陆大周刊编辑委员会发行·北平)(第一期于民国18年10月10日发行、第六期于同年11月12日发行、第十四期于民国19年1月15日发行、第十五期于同年1月20日发行、第十六期于同年1月29日发行、第十九期于同年2月26日发行)。

(2)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现代军人》创刊号(陆军大学特别党部出版·民国23年3月31日出版·南京)中未找到与陆大相关的记事(而且,第二号似乎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笔者未见)。

(3)陆大月刊编辑委员会编《陆大月刊》(陆大月刊社发行)(月刊·南京)民国24年1月至民国26年7月、第一卷第一期到第三卷第七期发行。

《陆大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的“杂录”中登载有作为陆大暂行初试复试规则、各期学员入学复试试题的陆大第十期学员复试试题集(附中央各军事机关陆大初试联合委员会试题)、陆大第十一期学员复试试题集(附中央各军事机关陆大初试联合委员会试题)、陆大第十二期学员复试试题集(附中央各军事机关陆大初试联合委员会试题)。这是民国20年至民国22年的考试题。

第一卷第四期的“杂录”中登载有第十三期入学复试题。

第二卷第十二期“杂录”中登载有第十五期入学复试题。可以看出复试第一天的问题是历史地理和应用战术;第二天的问题是地形和交通学、筑城和兵器学;第三天的问题是军制和基本战术、代数、几何、三角系数、理化、英法德日等各种外语。

拙稿《〈陆大月刊〉目录和题解》(立命馆东洋史学会《立命馆东洋史学》第34号,2011年7月,第23~99页)。

(4)《陆大季刊》(创刊号于民国30年11月1日发行,共发行12期)“杂录”中有“陆大近况”一项,但并非每期都有记载,而且,不包含入试相关内容。

(5)《陆大季刊》复刊(第一期于民国32年8月31日发行,共发行12期)中,只记载了军事学术论文和翻译,不包含入试相关内容。

(6)陆军大学该社编《现代军事》(陆军大学出版社发行)(月刊·重庆)(民国34年7月至民国37年8月)(V.1,No.1~V.3,No.8)中未记载入试相关内容。

之所以不再登载入学考试相关信息,一种可能性是由于中日战争爆发,形势发生变化;另一种可能性就是由于入学考试信息管理周密化了或者松弛化了。


[1] 细井和彦,铃鹿国际大学国际人间科学院院长、教授。

[2] 戚厚杰、林宇人:《陆军大学发展史略》,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时期的陆军大学》,《江苏文史资料》第79辑,1994,第49页。

[3] 洋务运动系清朝为实现富国强兵的近代化政策。同时期(1868年)日本也采用近代化政策实施明治维新。以鹿鸣馆为代表,日本的近代化政策也影响到了国民的日常生活。

[4] 〔日〕原田敬一:《国民军的神话成为士兵》,吉川弘文馆,2001,第5~7页。在引用时,将“常识”改为《常识》。

[5] 以上的时期划分,参照了前面所讲戚厚杰、林宇人《陆军大学发展史略》。也可以按照所在地不同加以区分,但是由于基本上等同于政权变迁的划分,所以在本稿中采用了政权变迁的划分方式。国民政府时期加之形式变化分为三个时期。

[6] 详细内容参考了以下两篇文章。《杨杰经营管理陆大》(立命馆大学人文学会《立命馆文学》第608号,2008,第184~200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陆军大学——以其组织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兵学研究院为探究对象》[《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2期,2011,第218~222页]。

[7] 参见《日中战争时期的中华民国陆军大学》,《军事史学》第45卷第3号 特集《日中战争的时代》,平成21年12月,第47~68页。

[8] 分析对象为学业年限满三年入学考试合格的正规生(正则班)。此外陆大学员中还存在特别生(特别班)(修业年限3年)、将官生(将官班)、非正规学员的旁听生(旁听生)制度。

[9] 前述,《民国陆大》,第223~224页。

[10] 〔日〕町田纯一:《关于中华民国初期的〈陆军大学条例〉——条文试译和与日本的条文的比较探讨》(《立正大学研究生院年报》第20号,平成15年)表,使用中华民国、日本《陆军大学校条例》的对应表。再有,日本的《陆军大学条例》制定于明治15年11月,应形势变化在各个时期共计改编20多次。(〔日〕上法快男编/稻叶正夫监修《陆军大学》,东京,芙蓉书房,昭和48年,第231页)。町田论文中使用了明治36年4月版的条例制作成表。

[11] 前述,《民国陆大》,第223~224页。

[12] 前述,《民国陆大》,第231页。1945年的《陆军大学组织法》重新规定直属司令部,并导入一院六系体制。一院指兵学研究院,六系指战术系、机甲战术系、空军战术系、后方勤务系、战史系、军制系。教育内容专业化的发展,表明中国已经有了近代战争的意识。

[13] 〔日〕上法快男编/稻叶正夫监修《陆军大学校》,东京,芙蓉书房,昭和48年,第233页。

[14] 参见文公直《最近卅年中国军事史》(上册)(文星书店,1962)和军事学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15] 确认存在以下三个史料。可以断定基本属于同一时期。(1)《参谋总部公布修正陆军大学校暂行初试复试规则令(1936年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军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第373~375页]。附带说明“本规则曾于1931年7月由参谋总部总字第十六号部令修正公布”。(2)《陆军大学校暂行初试复试规则》(前述,《民国陆大》,第257~259页)。(3)《陆军大学校暂行初试复试规则》(《陆大月刊》第一卷第二期 杂录)(1)(2)基本相同,多少存在跟(3)中条文进行替换、词句变化的差异。以下,只有(3)存在附表,因此,本稿主要使用(3),同时也一并说明跟(1)(2)的个别不同之处。

[16] 〔日〕晴轩居士《陆军大学 入学准备和研究法 附大正六年初审试题》(兵事杂志社,大正6年9月),第3~5页。通过国立国会图书馆用近代数字图书馆下载后阅览。

[17] 郭汝瑰:《郭汝瑰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第73页。在郭汝瑰《郭汝瑰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里,有1997年版的后记,并说明了对1949年之后的部分加以润色的经过。这次使用的陆大时代的记述中看不出两者的异同,因此就直接采用了1987年版的记述。

[18] 前述,〔日〕晴轩居士著《陆军大学 入学准本和研究法 附大正六年初审试题》,第84~85、92~94页。〔日〕荒武者:《大学考试之告白》(兵事杂志社,大正5年6月),第125~126、139~141页也附带了同样一张表,讲述了陆大考试迫近时的心得。通过国立国会图书馆用近代数字图书馆下载后阅览。

[19] 《陆大月刊》第一卷第二期“杂录”。

[20] 《陆大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杂录”。

[21] 《陆军大学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16)·军事机构》(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收录,第244页。以下简称《存稿选编》。

[22] 赵秀昆《陆大漫忆》,《民国陆大》,第92页。赵秀昆(1912~?),第十三期生,河北景县人,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第一期歩兵科毕业。(陈予欢编著《陆军大学将帅录》,广州出版社,2009),第717~718页。以下人物简历均出自《陆军大学将帅录》,因此只记录页数。

[23] 姚江冷「対陸軍大学第十二期的回憶」(《存稿選編》)、293頁。姚江冷(1907~1994)第十二期生,河南浚县人,黄埔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炮兵科毕业,兵学研究院第五期研究员,毕业后任陆大教员(第670页)。

[24] 史说《也谈陆军大学》(《民国陆大》),第79页。史说(1910~1994)第十期生。浙江富阳县大源人。浙江省立师范学校、南京军事委员会交通技术学校、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交通科毕业(141~142页)。

[25] 比如,赵秀昆《陆大十一期的点点滴滴》(《民国陆大》),第84~85页。

[26] 陈子衡《我了解的陆军大学十七期》(《民国陆大》),第118~119页。陈子衡(1905~?)第十七期生,贵州贵阳城内人,贵州陆军讲武学校歩兵科毕业(第530页)。

[27] 〔日〕高山信武著、〔日〕上法快男编《续·陆军大学校》,东京,芙蓉书房,昭和53年,第299~401页。

[28] 杨焜:《北平陆军大学第九期回忆》(《存稿选编》),第274页。杨焜(1905~1975)第九期生,湖南邵阳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第二期歩兵科毕业。

[29] 史说《也谈陆军大学》(《民国陆大》),第78页。

[30] 孟恒昌:《陆大十九期纪实》(《民国陆大》)、140~148页。孟恒昌(1910~?)第十九期生,河北深县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二期步兵科、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第二期毕业(第600页)。

[31] 赵秀昆《陆大漫忆》(《民国陆大》),第92页。

[32] 〔日〕司马辽太郎《坂上之云》(八)(文春文库,新装版代25刷,2008),第311~312页。

[33] 杨伯涛:《陆军大学十四期二三事》(《民国陆大》),第102~104页。杨伯涛(1909~2002)第十四期生,湖南芷江人,侗族,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步兵科毕业、陆军大学将官训练班第一期结束(第480~481页)。

[34] 孟恒昌编《投考陆大指南》(民国31年,军学编译社发行),第1页。

[35] 比如,按出生地来看第十一期考生,湖南23人、四川和浙江11(12)人,其他地方10人以下。河南、陕西、云南、新疆0人。学校出身为黄埔第六期生最多占一半。保定出身10余人,日本陆士,东北讲武堂,山西、四川的地方军事学校,孙传芳开创的金陵军官学校等等很复杂。空军3人,海军0人。年龄从20岁到50岁,阶级上尉最多;少校次之。高一点的是少将,低一点的是中尉,甚至还有排长和当过旅长的人。待遇(经济条件)也不同。有按阶级规定全部或者80%由国费支付的人,有从出生地所在省拿津贴的人,还有从自己的直属长官接受补助金的人。某时,何健来了,由于给了湖南籍学生100元,据说这个学生经济上就很充裕了。(刘颈持:《陆军大学第十一期内幕》,“存稿选编”,第284页)。刘颈持(1904~1988)第十一期生,浙江青田县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交通兵科毕业,国民党军第七十六军第二十四师师长、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第九十八军军长(第198~199页)。

[36] 晴轩居士著《陆军大学 入学准备和研究法 附大正六年初试试题》、同样,前述、荒武者著《大学考试之告白》(兵事杂志社,大正5年6月)等等。

[37] 孟恒昌编《投考陆大指南》(民国31年,军学编译社发行),第1页。

[38] 刘勤磊《陆军大学群体考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15~16页。刘勤磊分类到陆大学员的入学原因:(1)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及更好地胜任工作而要求入学的。(2)为了名利或更好地升官发财而要求进入的。(3)国民党由于裁编军队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安排工作的军人往往被推荐或保送进入的。(4)蒋介石为了拉拢地方部队或打击地方部队而把地方部队里的一些高级军官以储才深造的名义安排进入的。

[39] 戚厚杰、林宇人:《陆军大学发展史略》(《民国陆大》,第19页)。

[40] 〔日〕司马辽太郎《坂上之云》(八)(文春文库,新装版代25刷,2008),第311~312页。

[41] 陈志让:《附录 士官团和士官团精神》(陈志让《军绅政权 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东京岩波书店,1984,第229~239页)。陈志让在书中提道:红军是提倡平均主义的军队,以民主集中制和大众路线、游击战术为主体,因此不需要将校集团精神。他们有严格的政治训练和军纪,频繁进行小组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此培养共同一致的精神。因此可以得出,红军即使没有士官团体意识的存在,也可以培养凝聚军队的共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