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被恢复与被改造的传统
——1940年代华北根据地、解放区的乡村庙会
韩晓莉[1]
在中国传统社会,庙会作为集信仰、商贸、娱乐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民俗活动,遍及中国大多数城镇乡村,是最具号召力和狂欢色彩的地方节日。20世纪初,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以庙会为代表的民间传统被视作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受到了来自官方的压制,而政局动荡下的经济困顿也加剧了这时期各地庙会活动的颓势。抗日战争爆发后,为繁荣地方经济,缓解物资供应不足的困难,中国共产党对各抗日根据地的庙会活动采取了改造性恢复的政策。政权力量的支持在使庙会这一民间传统得以延续的同时也改变了庙会与乡村社会的原有关系,庙会不再只是与信仰、习俗相联的民间活动,也成为革命政府领导下的经济事务和教化手段。
庙会研究一直是民俗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对庙会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他们尝试从庙会入手观察中国社会,寻找社会变迁的内在轨迹。就现有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从社会生活层面对前近代庙会文化的探讨,而少有研究者关注20世纪时代变革对庙会传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2]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1940年代华北根据地、解放区的乡村庙会为对象,考察革命政权改造下,庙会对乡村社会的意义变化,并从庙会的变与不变中思考政权力量究竟该以何种方式介入民间文化中,又该如何与地方社会共享这种文化,进而实现社会治理与文化承继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