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新闻评论作者的基本素养
新闻敏感性、评论敏感性作为密切我们和社会联系、加强我们新闻联系感的重要因素,属于新闻评论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此外,因为新闻评论工作是一件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你的评论往往代表媒体,并通过媒体平台实现广泛传播,言论影响力巨大,因此除了具备新闻敏感性和其他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外,还需培养、具备一些新闻评论作者的特有素养。
(一)对新闻评论有浓厚兴趣且有评论欲望
从小到大,父母、老师耳提面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闻评论的学习也是一样。这就要求你们应该对新闻评论具有十足的兴趣和评论的欲望,“赶鸭子上架”式的学习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但大部分人对新闻评论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要逐步培养,这就需要你们在新闻评论写作的初始阶段,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社会现象、问题作为自己的评论对象,通过对这一部分评论对象练习上手,使它们成为自己新闻评论写作的主要内容,继而慢慢拓宽自己的写作范围。为什么要拓宽评论范围呢?因为一个真正优秀、出色的新闻评论作者,有时必须接受“命题写作”,尤其是进入新闻媒体评论部门工作后,往往会身不由己,这时拓宽评论范围显得格外重要。
减肥这个话题可能是所有女性终身都非常感兴趣的,尤其是身材欠佳的女性,对此,很多女性都有话要说、有“苦水”要吐。曾经班里有个女生因为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比较热衷于减肥,她就结合当时的媒体的一则新闻,成功将自己生活中的兴趣点转换成为一篇不错的新闻评论。
不要让男性审美委屈自己
潘智琦
为了保持良好的身材,18岁少女小玲(化名)听一位朋友说吸毒可以减肥,便花钱买来冰毒,还邀请了几个朋友到其住处一起吸毒。昨天,丰台法院当庭以容留他人吸毒罪判处小玲有期徒刑六个月,小玲站在被告席上见到父母,哭着说:“爸、妈,我知道错了,对不起。”(2013年5月17日《北京晨报》)
有一份调查显示:“有九成女性希望减肥,她们认为只有减肥才能达到理想体重,其中四成人曾经减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处于花季的少女。但体态匀称,实际上只有105斤的小玲却“不择手段”,选择了一种极端的减肥方式,用吸毒来减肥,这其实不仅是她个人的选择问题,更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减肥历史悠久,只是时期不同,目的发展也不一样罢了。在人类早期的文化中已经出现过节食的现象了。古代希腊贵族式文化曾对进食制定过科学规范,以期借此达到自制与适度。在中世纪的宗教文化中,为了获得灵魂的净化并控制情欲,斋戒是所有基督教常规中最重要的一种。很明显,这些“节食”的形式都可以看作是“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
然而,发展到今天,减肥俨然发展成了一种文化,病态的文化。女人们为了妖娆的身材,趋之若鹜,哪怕是火坑,只要能够达到让她们变瘦的目的,她们睁着眼睛就可以往下跳。减肥方法更是不胜枚举,节食、运动、手术等等,有的需要坚韧的意志,有的需要大把的金钱,但是不管如何,女人们只要在之后能够得到男人一句称赞的话语,哪怕仅仅停留在一个欣赏的眼神,她们都觉得值了。
万事都有宗,导致这个问题的罪魁祸首,首先就是女性对男性审美的屈服。虽然在19世纪之前,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还是以胖为美,但发展到今天“骨感”成了他们垂涎的身体曲线,越瘦越好,这就形成了对女性体形审美上狭隘乃至病态的社会追求。男人喜欢欣赏美女,这完全正常,无可非议。女人同样喜欢帅哥,喜欢健硕的男人,但又有多少男人愿意为了女人的一句赞美而天天待健身房,天天苦练肌肉?说到底这还是男女性社会地位问题不平等导致的。
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但是封建思想遗留下来的老旧观念,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的社会位置。女性自身标准的文化还没有形成,将男性的眼光看作自己的标准,女性无法为自己做主。如果有一天,女性的社会家庭地位稳固、标准文化形成之后,那男性的意见只会被看作一个参考,女性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真正自主了。
改变减肥病态文化,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女性地位,让普天下的女性走自己的路让男人说去吧!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新闻学专业学生)
点评:标题与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内文没有直接切入主题,显得拖沓。文字表达不够严谨、紧凑。
张译誉同学是一位热爱读书的学生,每天有事没事就往图书馆、书店跑,对于书本有着特别的兴趣,正是因为这样,当南京首个24小时阅读空间开业引发社会较大关注时,她结合自己平时的经验形成了观点,完成了一篇题为《在城市里读书需要安静的一隅》的新闻评论。
在城市里读书需要安静的一隅
张译誉
4月13日,南京首个24小时阅读空间——位于秣陵路21号民国建筑4号楼的二楼南书房正式开业,有人称赞它将民国建筑和阅读之美完美融合,也有人质疑它的存在,“要读书,哪里都可以,开设全天候的书屋没有什么必要”。
然而,在笔者看来,城市需要安静的一隅,在纷纷扰扰的生活里、忙忙碌碌的琐事中,给人们提供一块温暖的、恬静的圣地,提供一处心灵永远可以停泊和栖息的港湾。在这个地方,物欲、现实都被暂时地抛在脑后,人们匆匆前行的步履也得以放慢下来,而开始去欣赏好书、享受阅读。
毋庸置疑,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有一个明亮舒适、文艺清新的书房,给来自四面八方、各个年龄层次和职业阶层的人们,提供小憩、闲逛、翻阅书籍、沉淀内心的场所,是文明和进步的体现。
尤其是在世风浮躁的当下,南书房的出现更显得难能可贵。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不少个体和企业习惯于从“经济人假设”的角度出发,力图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对带有公益和服务的事儿往往不太积极,商场接二连三地建起,实体书店一个接一个地倒闭,精神文明远远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与此同时,网络的普及使得“碎片化阅读”渐渐成为流行,越来越多的人懒于去看1000字以上的文章,更别提品味经典名作了。部分学生即便偶尔翻看纸质书本,可能仅仅因为它是考试或者作业的指定必读书目,人们的阅读正趋于功利化、“快餐化”。
而“不关灯的书房”的设立,可能不会极大地改变什么、影响多少,但至少它为热爱读书的人、需要放松的人提供了便利——让他们好好地读完手中的书,不必顾虑什么时候关门;让他们在压力巨大、心情烦闷的时候,有一个舒坦、踏实的场所使心理得到安慰;让他们在雨天、在深夜,浪漫地、诗意地徜徉于书海之中而不再感到寂寞与哀愁……
最主要的是,24小时书房的出现,也可说是一份倡导、一份鼓励,号召那些几乎快要遗忘阅读的、行色匆匆的人们,都去拾起精神的瑰宝,养成读书的习惯,致敬艺术,回归本真。世间万物相克相生,喧嚷的城市,还是需要安静的一隅,去回味与思考。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2+2专业学生)
点评:开头能较快地切入主题,呼应标题。但是分析得不够透彻,有点浮于表面,没能切中要害。
兴趣需要培养,新闻评论的欲望培养也一样。如果你是一个不善于言辞、交际、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人,那么你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敢于言说、表述自己观点的人,一个善于进行人际沟通与意见表达的人;接着,将自己的观点落于纸上,具备逻辑性,成为一篇成功的评论。这时评论的关键不在于篇幅、字数,而是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二)政治原则与立场要正确
政治原则与立场正确是对作为新闻评论作者的你们最基本的一条政治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你们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对新闻、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评论时,应用这一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帮助自己看清现象与事物的本质,避免被别有用心之人误导;你们要认真、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始终坚持站在中共、人民以及国家根本利益的立场之上,与党中央政治、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保证所写新闻评论内涵符合这一要求的同时,能够为积极促进社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支持,引导、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总任务与总目标而不懈努力;你们要加强自身对党的路线方针以及各项政策的熟悉度,避免因触及某些规定而导致新闻评论的失效甚至伤害党性。
例如,“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决定。1953年3月广西“宜山农民报事件”[1]发生,中宣部就《宜山农民报》批评中共宜山地委一事,作出“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决定。[2]这一决定是所有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铁律”,当然也包括新闻评论作者。虽然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和珠海市在舆论监督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提出稿件不必送审、可以批评当地主要领导等,但只要这一纪律不取消,我们作为新闻从业者中的一员仍必须时刻遵守、警惕触犯。
(三)建立新闻评论写作“知识库”,掌握新闻评论写作技巧与方式
你们写新闻评论时,需要每天从众多的新闻、社会现象或问题当中挑选出一个适当的评论对象,而挑选的原则在大多时候是根据新闻的热门程度进行的,只有公众感兴趣的新闻、社会现象、问题才能够引发广泛关注。但是热点事件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每天变化的,今天是官员腐败问题,可能过几天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这就需要你们能够在写作过程中时刻切换新闻评论对象,同时用相应的知识、论据来论证这一事件中自己形成的某一观点。
评论选题的可变性以及范畴广泛性,使新闻评论会涉及各行各业、各类问题,因此你们必须具备全面、广博、扎实的知识,丰富多样的知识能够保证写出的新闻评论可读性高、文采洋溢、见解深刻。换言之,你们应该尝试让自己多读书、多积累,成为一个知识“杂家”。当然,并不是说新闻评论知识“专家”不好,你们最佳的状态就是在“术业有专攻”的同时,其他方面也能信手拈来,全面开花,并有所结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你们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并且在写作过程中熟练运用呢?我教授的一位学生非常有心,利用手机自带的记录本软件,对新闻评论的素材进行分类,包括社会与政治、教育与科学、经济与发展、文化与心理等,同时还对他所擅长的经济与发展板块进行了细分,分为股票投资、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经济观点等。他告诉我,每次看书读报的时候,他都会按分好的类目进行摘抄,同时在生活学习中一有灵感,他会及时记下,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也会登记到手机记录本。久而久之,手机上内容多了,肚子里就有货了,临场下笔信手拈来,的确是“功夫在诗外”。我觉得这样做,一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一遍再记一遍,时常还能温故,效果要好。二是按分类摘抄,素材和观点就成系统,到写作的时候心中已有框架,可操作性强。
此外,因为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议论文等文章在反映内容、写作目的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因此评论的写作方式也具有独特性。大体来说,新闻评论的开头都是由头,接着是阐明你的论点,再加以论证,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是由头、论点还是论据,都应该最大程度保证准确与新鲜,这样能够夺人眼球、引发兴趣、达到传播目的。这里还需要指出,新闻评论当中也存在其他的写作方式与技巧,具体内容会在下面的课程中详细阐述。
【知识链接】新闻评论作者需要具备的素养
评论记者应有哲学的涵养、政治的才能、写作的技巧。[3]
决定评论记者的立场是否正确持久,有赖于哲学修养;决定见解是否深刻恰当,则全靠学识方面的修养,也就是说评论记者必须接受分工专精的训练。[4]
一个评论家应有的形象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他是一位具有专门学识的专家,也是一位头脑冷静、智慧卓越的通人;他是专家与通人的复合体,是一位理性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5]
对于评论工作者来说,除了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修养外,在某些方面还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政策水平,知识渊博,目光敏锐,特别是要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择其荦荦大端,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强烈的政治意识;二、准确的角色定位;三、扎实的理论根基;四、敏锐的新闻嗅觉;五、旺盛的求知愿望;六、良好的职业道德。[7]
(对评论工作者)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加强政治修养。一个评论工作者应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站到时代的前列,加强道德修养,表现时代精神。(二)评论工作者应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掌握基本理论,学会分析问题;加强政策观念,做好党的“耳目喉舌”。(三)评论工作者必须注意文化知识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学识渊博,精通业务。一篇好的评论作品的写作,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写作功底的集中表现。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勤于涉猎,重视知识积累,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8]
【课后练习】
选择某一新闻事件,通过互联网寻找涉及这一事件、相似事件的资料以及相关新闻评论,并做好整理、汇总工作。
[1] 1953年2月,广西《宜山农民报》“根据通讯员的反映,了解到前中共象县县委书记祖××同志因为婚姻问题闹出了一系列违法乱纪事件”。经记者调查后,写出长篇报道,题为《对前中共象县县委书记祖××的离婚和因而产生的种种事件的调查》。该调查报告按时间顺序,首先写祖××在个人婚姻问题上存在的违反《婚姻法》的问题,紧接着揭露祖××和县委对提意见的群众进行打击报复的各种具体情况。随后对此撰写社论《把不能见天的事情拉到太阳底下来》,社论最后两段对祖××事件迟迟得不到解决加以评论:“那么这些情况,领导上是不是不知道呢!不是的!前中共柳州地委是知道的,今中共宜山地委也知道,只是没有很好进行调查处理。不论地委在主观上有没有姑息犯错误的干部,在客观上是纵容了干部的错误的。”3月,中宣部就此事件,做出“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决定。
[2] 靖鸣:《“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1953年广西〈宜山农民报〉批评中共宜山地委事件及其争论的前前后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3期,第13页。
[3] 程仲文:《新闻评论学》,上海力生文化出版公司,1947。
[4] 林大椿:《新闻评论学》,台湾学生书局,1978。
[5] 王民:《新闻评论写作》,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
[6]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7] 米博华:《浅谈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闻战线》2002年第3期。
[8] 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第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