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进行时:实践、互动、鲜活的写作理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闻评论是新闻业务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志于成为新闻记者的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它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后,都存在短时间内上不了手,甚至需要“回炉重造”的尴尬。感谢靖鸣老师和他的学生一起合作出版了《新闻评论进行时——实践、互动、鲜活的写作理念》这本新书。

靖鸣教授是我从媒体调入大学后结识的新朋友,我读过他多领域的多部著作和论文,在理论和论述方法上都显示出他的媒体实践特色。靖鸣教授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广西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出色的新闻实践能力使他在新闻业务方面颇有建树。之后先后进入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主要从事新闻业务方面的教学工作,涉及新闻采访、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等。长期的实战经验和教学生涯有机结合培养出了一大批出色的新闻评论作者。本书的出版是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的又一个丰硕成果,值得庆贺!

《新闻评论进行时——实践、互动、鲜活的写作理念》区别于传统教材的编著理念,从以“教师”为主轴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新的结构设置,课堂教学情境的真实再现;轻松易读的语言风格和在教材中选择性引用学生真实作品的做法,不愧是一个创新之举。

本书有九个课程:带领学生与新闻评论首次接触、培养学生的新闻及评论敏感性等,每个课程都紧扣学生在评论写作学习过程中的真实心理、学习状态,模拟再现真实课堂呈现教学内容,从原先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中跳脱出来,转为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依据几年来新闻评论课堂真实的教学案例展开。

在资料运用上,该书乐于引用相关学生评论作品,也是他的一个创新。虽然有的作品稚嫩、可笑,但这都不是问题,因为正是这种原始呈现会给学生一个评论教学课堂的真实感受。例如,在课程五立论板块,就直接引用了学生立论错误的案例。作者通过这个例子,善意提醒学生在立论过程中切忌将自身已有的思维或刻板印象强加于评论对象之上。也能通过这本书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前馈机制帮助不同水准的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

这本书还有一个新构成——原文充分引用学生的学习体会。在书的末尾,援引了多个学生对于新闻评论课程的学习体会,这更是一种同层次状态学生的关于评论学习的互动交流。当事人的现身说法,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并且在学弟、学妹之后的学习中一旦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可借鉴学哥学姐的方法“渡过难关”。这种安排,有点类似于同伴教育,帮助学生营造一个亲昵的沟通环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与学生合作编著,既是接地气,也是用心良苦。教学的两端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如果教材的编著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即使积累再多的真实教学案例,也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因为些许代沟或者疏忽,造成教材、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借助学生之力编著教材就能够让学生以自己的立场来看新闻评论的学习。例如,对于新闻评论相关概念的呈现位置和方式就是采用的学生建议。合作编著的学生潘智琦认为如果把概念放置在每个课程开头的话,仍然不会克服传统教材中概念、理论给学生阅读带来的压力,但概念、理论又是学科知识多年发展出来的精华,是不能够舍弃的。因此,她建议将与概念、理论相关的内容放置在每一部分末尾,专门设置一个“知识链接”板块,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向前推进已有的学习水平,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展开自我检验。

《新闻评论进行时》教材呈现的新闻评论学习步骤,一步一脚印,按此方法评论写作很快就能上手,并且出成果。新闻评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所以评判新闻评论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的评论写作能力。据靖鸣教授介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届新闻学的学生,在学期末最终的新闻评论成果统计中实现了42名学生人人发表新闻评论,人均发表8篇的优秀成绩。这对于新闻评论这门新闻业务课程来说,是证明其教学方式效果显著的最好论据。

在高校评论课教师中,不少人是大学毕业后直接留校的。因为缺乏在媒体的实战经验,自身新闻评论的知识积累局限于书本,教学模式属于纸上谈兵。这一课程的教学效果会因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的不足而大打折扣。还有一种是拥有丰富的媒体经验,但教学能力欠缺的教师。他们刚刚从媒体转行进入大学治学的教师中,有着丰硕的实践成果和实战经验,但教学经验不足。他们的课程自始至终是自我经历的讲述、回顾,未兼顾到新闻评论的理念和认识的升华。对这两种类型的教师,如果能认真学习靖鸣老师的这本书,多读几遍,把其中的教学理念真正理解、融入自己的教学当中去,可能会有大的帮助。对于初学新闻评论的同学们,深入其境,认真阅读、理解本书,用于实践,是会尝到甜头的。

赵振宇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