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是关于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从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献搜集、梳理出发,对意识形态一般原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探析,同时从西部民族地区实际入手,归纳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内容,并从中概括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殊性、制约因素及解决之策。
其二,由于意识形态建设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许多问题仅靠理论分析是不够的,所以本课题围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经济生活”提出了指标,设计了问卷并在处级领导干部、大学生、城市社区居民、农民中进行了调查。通过这些研究把握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凸显其特殊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举措。
反映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现状的四个方面指标及重点内容如下。
(一)关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问卷设计中的“主流意识形态”[27]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在设计问卷过程中为了突出简洁性,我们将“主流意识形态”有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表述。所以关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问卷中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了解程度”“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所持的态度”“您觉得我们国家要以什么为指导思想,才能更有凝聚力”。
(二)关于国家认同
问卷设计中关于“国家认同”的指标主要包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哪个是第一位”“提到我国,会想到什么”“用0—10的数字代表爱国的程度”“是否经常关注与国家名誉相关的国际、国内事件”。
(三)关于民族认同
问卷关于“民族认同”的指标主要有: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观点的赞同度;对本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了解情况;对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的看法;对我国现行的少数民族政策的看法;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是否感到自豪;是否认为自己是本民族的一员,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对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
(四)关于经济生活情况
关于“经济生活”情况包括:对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况的评价;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民族地区作用的评价;近几年来受访者家庭生活水平发生的变化。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绪论:主要围绕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进行了分析论述,以凸显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章: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概述。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梳理、分析、归纳、总结,既为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学理上的支撑,同时也明确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所要注重的内容和要求,进而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第二章: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殊性。这一章的内容:一是西部民族地区概述。通过这一内容既反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又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二是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殊性。通过分析、归纳呈现出西部民族地区及其意识形态建设的独特属性;三是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既是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更是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正确开展的保证。
第三章: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现状。通过对问卷中关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经济生活”四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分别以“群体”“年龄”“政治面貌”为视角进行描述、分析,归纳、梳理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成绩及主要问题,从而使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针对性。
第四章: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普遍的贫困存在,弱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民族分裂主义的存在,影响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限制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民族文化多样性、差异性的存在,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宗教信仰的普遍性、复杂性,使主流意识形态处于“边缘”;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通过这样的分析,为有效加强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五章:加强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这些举措包括: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实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切实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意识形态建设创造社会条件;认真执行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拓宽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以领导干部和大学生为重点,力促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为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保障;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
三 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具体运用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方法。从搜集文献资料入手,梳理、归纳关于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文献、研究资料,在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更加清晰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第二,多学科交叉运用研究法。本课题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所以研究中注重将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加以交叉、综合运用,既使本课题的研究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更使本课题在这些新方法的指导下,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找到科学的理论依据、学理支撑。
第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厘清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石的同时,需要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等进行详细分析,以得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第四,问卷调查、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是搜集原始资料最常用的方法,“它适合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能够收集到其他调查方法难以收集的大量、及时、真实的资料”[28]。通过问卷调查,对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认识。课题开展之初,共发放问卷6523份,回收6013份,回收率为92.2%。在对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一方面掌握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验证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另一方面在对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作出科学归纳的同时,分析探讨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思路和对策。
四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首先,本课题选取的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这个特殊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如上文所述,目前就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专门研究几近没有,所以本课题紧密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尝试对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作专门研究。这样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视角拓宽了我国意识形态研究的领域,是有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的深入拓展。
其次,本课题以西部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大学生”“城市社区居民”“农村居民”四大群体为调研的对象,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经济生活”四方面内容的调查结果为立足点,进行描述、分析,归纳、梳理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问题以及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制约因素,提出加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路和对策。这样的切入点、立足点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再次,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多学科交叉运用研究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研究法,尤其是问卷调查实证分析方法的运用,使对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在获得科学的学理支撑、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更能够做到数据的真实与准确,描述分析的客观与详尽。
另外,课题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一方面,课题对西部民族地区这一最先源于地缘的“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有新的概括。其一,西部独特的“地缘环境”使其凸显出了“地缘政治”的特征,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重点区域,因而也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点区域;其二,西部的特殊的自然禀赋使其成为我国的“生态屏障”。这样的概括和分析凸显了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本课题之所以在西部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大学生”“城市社区居民”“农村居民”四大群体中进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经济生活”四方面内容的问卷调查,是因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也是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西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具体体现。
[1]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2]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4页。
[3]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4]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5]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6]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7]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8]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页。
[9]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10]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11]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页。
[12]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13]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我国有不同的中译名,如杰姆逊、詹姆逊、詹明信等,这里采用詹姆逊。
[14] 杨生平:《意识形态及其诸形式——詹明信意识形态理论述评》,《哲学动态》2011年第2期。
[15] 袁小云、许丽平:《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述评》,《求索》2012年第3期。
[16] 张志丹:《齐泽克意识形态思想的创新及评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17] 张志丹:《齐泽克意识形态思想的创新及评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18]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19]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
[20] 刘放桐等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2页。
[21] 刘放桐等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2页。
[22] 刘放桐等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页。
[23] 孙淑桥:《透过弗洛伊德潜意识来探索人的本质》,《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4] 李庆霞:《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理论的辩证维度》,《河北学刊》2012年第2期。
[25]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48页。
[27] 问卷中“主流意识形态”只界定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而没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其中,是因为问卷设计及调研时间是2013年,此时十九大还未召开。
[28] 李洁明、何宝昌主编:《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与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