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丛书 总序
本丛书是我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12JZD016)的成果。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语言,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既是中国文学外传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文化在异域被接受的典范。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从学术价值层面来看,研究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首先,有利于拓展中国文学的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考察中国文学在异域的传播,把中国文学研究的范围扩大至英语世界,要求我们研究中国文学不能局限于汉语及中华文化圈内,而应该将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也纳入研究范围。同时还需要我们尊重文化差异,在以丰厚的本土资源为依托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异质文明的研究成果并与之展开平等对话,跨文明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研究显然是对汉语圈内的中国文学研究在视野与方法层面的突破。其次,对推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通过对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情况的考察,不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外文学关系的实证性与变异性,了解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及中国文学对英语世界文学与文化的影响,还为我们思考世界文学存在的可能性及如何建立层次更高、辐射范围更广、包容性更强的世界诗学提供参考。
从现实意义层面来看,首先,开展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研究可为当下中国文学与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通过研究中国文学对“他者”的影响,把握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及世界意义,在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方面既重视本土价值也需要考虑世界性维度,可为我国的文学与文化发展提供重要启示。其次,还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通过探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及研究,发现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特点及接受规律,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对异质文明的影响,这对于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引导下,我组织一批熟练掌握中英两种语言与文化的比较文学学者撰著了这套“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丛书,试图在充分占有一手文献资料的前提下,从总体上对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进行爬梳,清晰呈现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大致脉络、主要特征与基本规律,并在跨文明视野中探讨隐藏于其中的理论立场、思想来源、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在研究策略上,采取史论结合、实证性与变异性结合、个案与通论结合的研究方式,在深入考察个案的同时,力图用翔实的资料与深入的剖析为学界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中国文学英译与研究学术史。
当然,对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进行再研究并非易事,首先得克服资料收集与整理这一困难。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资料繁多而零散,且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加之国内藏有量极为有限,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搜集,尤其要寻求国际学术资源的补充。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坚守基本的学术立场,即在跨文明对话中既要尊重差异,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寻求共识。此外,如何有效地将总结的特点与规律运用到当下中国文学、文化建设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这无疑是更大的挑战。这套丛书是一个尝试,展示出比较文学学者们知难而进的勇气和闯劲,也体现了他们不畏艰辛、敢于创新的精神。
本套丛书是国内学界较为系统深入探究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的实践,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这些研究大多突破了中国文学研究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原有模式,从跨文明角度审视中国文学,是对传统中国文学研究模式的突破,同时也将中国文学在西方的影响纳入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范围,具有创新意义。此外,这些研究综合运用了比较文学、译介学等学科理论,尤其是我最近这些年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1],将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中存在的文化误读、文化变异、他国化等问题予以呈现,并揭示了其中所存在的文化话语、意识形态等因素。其中一些优秀研究成果还充分体现了理论分析与现实关怀密切结合的特色,即在对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还总结规律和经验为中国文化建设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借鉴,较好达成了我们从事本研究的初衷与目标。当然,由于时间仓促与水平所限,本丛书也难免存在不足,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曹顺庆
2015年孟夏于成都
[1] Shunqing Cao,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Springer,Heidelberg,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