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
◆农村精准扶贫与精准表演及其矫治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政府为适应减贫形势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所作的战略调整,是对原有扶贫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关键,也是“十三五”时期各级政府面临的第一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假脱贫”“被脱贫”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走过场”、造假等形式主义问题凸显,作秀式扶贫不断上演,导致精准扶贫偏离了中央扶贫政策与方向。为了使贫困群体如期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必要深入分析精准表演的生成机制,对精准表演进行全方位矫治。应该加强乡村制度权威建设、注重扶贫实效推进精准施策、增强大局意识避免政治失信、强化民主参与提升内生动力、坚持求真务实端正扶贫作风。
◆论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与持久动力。传统的乡风文明建设以乡镇政府的一元治理为核心,难以衍生乡风活力与内生文明。基于协同学原理,承认和发展基层党委、乡镇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乡贤乡民等多元主体的建设功用,以共识形成机制、行动整合机制、沟通交流机制、成效共享机制为四大序参数,构建乡风文明建设的新型协同治理机制,并在机制运行中须兼顾理性全局观意识、权利意识与事权意识,实现主体协调共赢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持久兴盛。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传统村落的价值审视与制度保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价值凸显与日渐消失两种维度并存。通过对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价值、产业振兴价值、生态振兴价值的重新审视和保护制度缺失的深入剖析表明,推动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保护性开发必须强化制度供给和保障,尽快出台包含传统村落保护内容的乡村振兴法,研究制定传统村落保护专项法律法规,坚持实行规划引领先行,加强乡村治理共同推动传统村落保护。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的时代要义与培育路径
乡村振兴是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的全面振兴,而乡村传统的主体结构和工作机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内驱力和自组织能力亟待提高,新乡贤由此迎来博兴机遇。本文在梳理乡绅、士绅、乡贤等相关概念的同时,基于乡村振兴的新要求提出新乡贤的时代要义应涵盖本土精英、热心公益、贤德公认、文化共鸣、风尚引领五个方面;并针对当下新乡贤培育实践的几个误区,提出广建平台、拓展用武之地,加强督导、确保造福乡里,强化激励、倡导见贤思齐,深化互动、巩固文化共鸣等培育建议。
◆吸纳与嵌入:基层党建助推精准扶贫的实现机制——基于湖北恩施州“村医村教”进两委的模式分析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基层社会在应对大量外部扶贫资源输入的情境下,出现了诸如村干部能力不足、基层社会精英流失严重、村级治理成本不断增加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恩施州提出吸纳“村医村教”嵌入村“两委”班子的尝试,旨在从基层内部挖掘治理资源,借助于行之有效的吸纳和嵌入机制,使基层组织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以党建助推扶贫工作的良性格局。
◆中国乡村振兴研究观察:现状与前瞻——基于CNKI和CSSCI文献的考察
基于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全面考察,系统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振兴研究领域里的重点研究机构、核心研究群体以及主要研究议题的分布状况发现,重点高校和部属研究机构的研究者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中的关键主体和中坚力量,其中核心研究机构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研究力量有待加强。虽然我国乡村振兴研究总体上在乡村政治、乡村经济、乡村社会、乡村文化、乡村生态等领域均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仍处于不断深化和推进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更加注重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要更加重视对特困地区的关注,还要注重对域外乡村发展经验的借鉴,不断提升研究服务现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