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孙吴将军的等级
《续汉书·百官志》对当时将军制度的记载是: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刘昭本注引蔡质《汉仪》曰:“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把刘昭本注和所引《汉仪》结合起来看,汉代的将军是分等次的,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是一个等次,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两处材料中的位置不同,或上属骠骑,或下联前后左右将军。晋宋时期随着将军号的增多,其制度也规范起来,开始呈现体系化的特征,比如《晋书·职官志》:“大将军,古官也……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开府者皆为位从公。”除了汉代的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外,四征、四镇也进入将军体系。而反映其后不久制度的《宋书·百官志上》则按照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四镇、中军将军、四安、四平、左右前后、征虏、建威排列,鹰扬、凌江等名号以下则被称为杂号将军(偏将军、裨将军亦归属于杂号将军)。从《续汉书》到《宋书》,显示了将军制度在这一时间段逐渐繁复和规范的历程。但是具体到三国时期,因为《三国志》分国记载的体裁限制,无表无志,我们无法看出这一时期将军制度的体系。对此,清人洪饴孙作《三国职官表》,从正史中钩稽出孙吴将军制度的史料,并将其纳入刘宋的品位制度中:除了大将军和武卫将军,从骠骑将军以下至裨将军,均分类归入不同的品级当中。[4]
不过,孙吴政权在江东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制度建设亦非从开始就整齐划一,而是不断完善,不能简单认为刘宋制度就是孙吴制度的翻版。因此,我们重新检索史料,从相关传主将军号迁转的过程来排比出将军制度的等次与层级。
孙吴的将军号可以分成三个等次,一是作为起始级的偏将军或裨将军,二是四征、四平、四镇、前后左右以及骠骑、卫将军、大将军这些常规的将军号,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杂号将军。大将军以下等具有常规将军号的将军,等次较高,因为杂号将军最后归宿多迁转至这类将军。这类将军中也分为不同的层级,大将军是最高等次,《三国志》中记载有如下几例:
陆逊: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是岁,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征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5]
诸葛恪:会逊卒,恪迁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久之,权不豫,而太子少,乃征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领少傅……(孙权死后)进封恪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6]
孙:及峻死,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代知朝政……迁大将军,假节,封永宁侯。[7]
丁奉:(孙)休纳其计,因会请。奉与张布目左右斩之。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8]
朱然:太平二年,拜骠骑将军……永安初,迁上大将军、都护督,自巴丘上迄西陵。[9]
上述五个例子中,陆逊和诸葛恪是孙权时期所任,其目的都是以其辅佐太子,而且皆赋予掌荆州的事权,荆州和扬州一样,是孙吴政权控制的核心地区,可见其位高而权重。孙则是先以“侍中武卫将军”控制了朝政,然后晋身大将军职,丁奉的大将军号则是帮助孙休铲除孙后所得。这些都是孙权之后孙吴政权内政治斗争加剧的表现,大将军号与控制朝政密切相关。
骠骑将军和卫将军要高于其他将军号:
步骘:黄武二年,迁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临湘侯。五年,假节,徙屯沤口。权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10]
(吕)据:太子即位,拜右将军。魏出东兴,据赴讨有功。明年,孙峻杀诸葛恪,迁据为骠骑将军,平西宫事。[11]
朱据:征据尚公主,拜左将军,封云阳侯……赤乌九年,迁骠骑将军。[12]
朱绩:建兴元年,迁镇东将军。二年春,恪向新城,要绩并力,而留置半州,使融兼其任。冬,恪、融被害,绩复还乐乡,假节。太平二年,拜骠骑将军。[13]
上述几条材料中,步骘、吕据、朱据均在左、右将军基础上“迁骠骑将军”,朱绩则可以看出骠骑将军是在镇东将军之上。卫将军同样也在左将军之上,《三国志·吴书·士燮传》:“权加(士)燮为左将军……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益嘉之,迁卫将军,封龙编侯。”自汉代以来的将军体系中,通常前后左右并称,则前后将军也当是低于骠骑将军的层级。在前后左右将军之下有四平将军:
吕范:后迁平南将军……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杨太守,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迁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14]
潘璋:刘备出夷陵,璋与陆逊并力拒之。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拜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权称尊号,拜右将军。[15]
吕范和潘璋在拜前将军和右将军之前都有平南将军号的经历,并且将军号的这种转换也称为“迁”,说明四平将军位次其后。但《吕范传》在两者中间还有建威将军,目前仅此一见,或为特例,而且此时背景是孙权“都武昌”,让其“领丹杨太守,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地位和陆逊、诸葛恪以大将军屯驻武昌相仿佛。
四镇将军则低于骠骑将军而高于四征和四安将军:如朱绩,“建兴元年,迁镇东将军……太平二年,拜骠骑将军”。[16]是为镇东将军在骠骑之下。又陆凯,“孙休即位,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晧立,迁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17];吕岱,“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岱既定交州,复进讨九真,斩获以万数。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权嘉其功,进拜镇南将军”。[18]这是四镇在四征和四安之上的明证。另外在四镇之上尚有“镇军将军”,如“(孙)壹从镇南迁镇军,假节督夏口”。[19]但镇军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或骠骑将军的等次关系尚不清楚。车骑将军也要高于四征将军:“(朱然)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黄龙元年,拜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20]不过,考虑到汉晋制度,车骑将军或许也高于四镇将军。
孙吴时期史籍所载的杂号将军有十余种,并且当时文献中也直接有“杂号将军”的称谓,《三国志·吴书·孙传》:“(孙)干杂号将军、亭侯。”不过,种类众多的杂号将军中,其中似乎也有等次高下之分,如《三国志·吴书·丁奉传》:“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迁灭寇将军,进封都乡侯。魏将文钦来降,以奉为虎威将军。”从这个履历看,丁奉在杂号将军阶段,经历了冠军将军、灭寇将军、虎威将军,并且是“迁”至灭寇将军,所以可以认为是依次升晋的过程。也就是说,杂号将军中暗含着一定的排序。杂号将军内部等次高下的例子还有:平虏将军和绥远将军升至奋威将军;[21]抚越将军升至威北将军;[22]威烈将军升至昭武将军。[23]不过,这几条零散的材料并不足以梳理出所有杂号将军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从后文所言其与封爵、其他职官的联系,则这样的等次高下还是有实际意义的。
在孙吴将军中,还有数量很大的偏将军和裨将军。《宋书·百官志上》将其归类于杂号将军。不过,我们通过排比孙吴将军号的序列看,无一例外,偏将军和裨将军都是排在杂号将军之后,并且是作为多数将领的起始将军号。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还不能和杂号将军画等号,当是杂号将军的下一个序列。另外,孙吴将领在取得将军号前,多有担任武职的经历,在我们检索到的59例将军中,只有7例无此经历,并且还包括孙、孙壹这样出身宗室之人。在所任武职中,似乎还要经历从校尉到中郎将这样标准的经历,如凌统,“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又从破皖,拜荡寇中郎将,领沛相”。[24]这些武职和他们领兵有一定关系,如陆抗,“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赤乌九年,迁立节中郎将”。[25]这说明孙吴的将军同汉代很多的内朝将军比较起来,他们实际统兵,负有军事责任,这同三国时期征伐的形势有关。
另有辅国将军,如陆逊“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26]他由镇西将军迁任辅国将军,说明其高于四镇。尚有辅吴将军,张昭“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27]从地位“班亚三司”看,其地位不低,不过,他们只出现一次,皆是褒奖其特殊功勋,因此这是否为常制难以判断。
以上虽然能隐约看出孙吴将军号存在不同的序列和等次,但似乎还未形成完整的定制,一是四征、四镇、四平等将军号和曹魏以及晋宋相比,除四镇外,其余尚未完全设置,只有安东、安南、平北、平南、征南、征北、征西等;二是不同的将军职之间虽然高下有别,但是在升迁的过程中,不需要依次迁转,这和孙吴尚未建立起曹魏那样对应的官品有关。这种情况说明,将军号虽然增多,但还未完成整齐划一的体系化,体现出过渡时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