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效忠?
笔者已经研究了成为忠臣的那些行为,现在有必要讨论忠臣该向谁效忠的问题。我们发现,他们通常忠于个人,而不是机构。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首先是忠于那个最早辟召自己的人,即“旧君”。例如,刘沈最早受到齐王冏的征召。齐王冏即位之后,他被调到皇帝的另一个儿子河间王颙手下效力。当河间王颙举兵叛乱时,即使他是刘沈当下的主公,刘沈也拒绝听命。相反,刘沈因怒斥其对父皇的不忠而招致杀害。[29]简而言之,臣属效忠于他的“旧君”,而不是当下的主公。忠臣王育愿意去杀死侮辱他主公的人,而这个主公便是最早征召他的旧君杜宣。[30]同样,虽然《忠义传》对王敦及其叛乱只有藐视和憎恨,但作者还是对王敦的僚属王谅宁死不背叛主公王敦的行为大加赞赏。[31]王谅虽然被砍断了右臂,但仍不愿改变其忠心。
《忠义传》中有一些关于对王朝忠诚的记载。在这些记载中,我们并不很清楚,传记中的故事是想将王朝设定为一个抽象实体还是君主之下的朝廷衙署。贾浑是一个出身微贱的人。微贱到《忠义传》的作者为其立传时都不知晓他的籍贯。叛将乔晞攻占介休时,贾浑恰为介休令。贾浑做出以下反应:
浑抗节不降,曰:“吾为晋守,不能全之,岂苟求生以事贼虏,何面目以视息世间哉!”晞怒,执将杀之,晞将尹崧曰:“将军舍之,以劝事君。”晞不听,遂害之。[32]
虽然贾浑的话似乎表达了他对晋朝的忠诚,但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乔晞的部下赞许贾浑侍奉君主的行为。如果尹崧仅仅认为他是晋朝忠臣的典范,那么尹崧可能不会对贾浑有太多的敬意。虽然我们只能猜测,但不禁要问,贾浑有没有向把他从微贱小民中提拔起来的晋朝皇帝表达忠心呢?
忠诚的侍中辛勉也曾发出同样的呼喊,但不清楚他是忠于王朝还是忠于最初提拔他的皇帝。当匈奴首领刘聪攻占洛阳并虏获晋怀帝时,辛勉甘愿跟随怀帝一同被俘。刘聪试图许其以高位使其效命于己,并一同送去毒酒和药。辛勉回答说:“大丈夫岂以数年之命而亏高节,事二姓,下见武皇帝哉!”[33]虽然辛勉从怀帝那里获得了实权官位,但他认为接受刘聪的官位意味着对高节的背叛,以至于死后见到晋朝的开国皇帝晋武帝会感到羞愧。在这里,似乎看到了辛勉对司马家族的忠心,而不是当时的皇帝。然而,因为辛勉老了,很可能是武帝第一次提拔他进入官场。这是《忠义传》中唯一一个将忠心献给家族而不是主公私人的例子。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忠义传》中的一些人物效忠于西晋之后的草原胡人政权,而未受到作者的谴责。这表明,效忠两个政权并不一定会被视为不忠。
另一个关键点是,同时期的人们特别重视那些坚定不移地忠心于自己主公的人。当辛勉宁愿服毒而不愿效力于刘聪时,刘聪的僚属保证毒药只是对辛勉的试探,并称赞辛勉为高士。刘聪通过为辛勉修建房屋,每月给他提供酒和米来表明对他的敬仰。[34]同样,麹允为了抗议刘聪虐待他的主君被俘愍帝的卑劣行为而自杀,刘聪称赞其忠烈。麹允死,刘聪后追赠其为车骑将军,谥节愍侯。
臣属总是忠于他们的“旧君”吗?答案是否定的。乐道融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背叛旧君王敦的例子。正如前引文中,王敦遣乐道融游说甘卓参加他们的叛乱。乐道融对他背叛旧主的辩解揭示了这一时期主导恩庇关系的伦理道德。
王敦背恩肆逆,举兵伐主,国家待君至厚,今若同之,岂不负义!生为逆臣,死为愚鬼,永成宗党之耻邪![35]
乐道融的背叛表明王敦颠覆了所有人都在其中的体制。每个人都想要一个慷慨的主公,他会用高官厚禄来对待忠心的臣下。事实上,王敦本人从他的主公——皇帝那里得到了深厚的恩惠。然而,王敦却以背叛的方式来回报这一恩惠。如果人人仿效王敦,这个恩庇制度保证下的秩序如何继续存在?因此,王敦需要为他的不忠行为而付出应有的代价。简而言之,臣属需要效忠慷慨的主公。倘若非此,会使臣属陷入尴尬两难的境地。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臣下是否需要效忠吝啬的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