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海岳:祝允明人生与书学考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祝允明生平事迹

第一节 自晋归苏台 常侍前辈游:祝允明少年时期的生活(天顺四年至成化十三年)

祝允明出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初六(1460年1月17日),此时其祖父祝颢正在山西布政使右参政任上,而祝允明亦有少时自太原归苏之辞,故疑祝允明出生地为太原而非苏州。[1]

无论祝允明是出生在太原还是苏州,其幼时曾与父亲祝陪同祖父在山西度过一段光阴,随侍祖父左右,应是不争的事实。祝允明曾在《太行歌》中赋云:

上客坐高堂,听仆歌太行。六岁从先公,骑马出晋阳。遥循厚土足,忽上天中央。但闻风雷声,不见日月光。狐兔绕马蹄,虎豹嗥树旁。衡跨数十州,四面殊封疆。童心多惊栗,壮气已飞扬。自来江南郡,佳丽称吾乡。邈哉雄豪观,寤寐不可忘。人生非太行,耳目空茫茫。[2]

诗中“晋阳”即为太原旧称,此诗不知作于何时,然从中可以得知,祝允明是在幼时六岁,即成化元年(1465)随祖父及家人自山西南归吴门,归途中之所见所感实足令其震撼不已,非常难忘。杨永安先生则认为“南方的温柔绮丽、北地的豪情胜景,对祝允明一生介乎书生与侠客间的性格实在有很大的影响”[3],此应为中肯之论。

祝允明随祖父祝颢回到吴门时,其外祖父徐有贞也已得诏返乡,而其内外二祖因曾身居高位,于文艺一途又多具造诣,故在吴中之声望甚重,一时吴中俊彦若杜琼、刘珏、沈周、吴宽等多相过从游,幼年时期的祝允明亦得以在内外祖父及众多前辈的呵护教育下成长。祝允明聪颖早慧,因而深得吴门很多前辈的赏识器重,吴宽后来尝记述:

祝生允明七八岁时,其大父参政公一日适为文成,请客书之。予时亦在座,见生侍案旁,嘿然竟日,窃疑之,因指文中难字以问,无弗识者,益奇之,且料其他日必能事此也,然亦安知其能至此哉?昔欧阳文忠公著《鸣蚕赋》,其子棐侍侧不去,公谓其后必能为此赋,棐竟以文名。盖人于事,惟无所好,好必成。如生幼已知好,加以静嘿不露,宜其成之至也。生尝具书,以杂诗文一卷投予。予既叹赏,今日其妇翁职方李公复示此册,于是阅之,则生之进于文,其势殆不可御,而予将避之也。[4]

龆龀之年的祝允明,竟能识得其祖父所作文中的诸多难字,无怪吴宽心中那么惊叹了,直以欧阳修三子欧阳棐相喻。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祝允明幼时所接受的良好家庭教育,而其自小对文艺所表现的浓厚兴趣,除了家族基因的遗传因素,与当时内外祖父致仕归乡后与众多文人雅士相互唱酬的环境熏陶也密不可分。祝允明后来回忆童年的情形时曾言:“外祖武功公为此游此词时,允明以垂髫在侧,于斯仅五十年矣。当时缙绅之盛,合并之契,谈论之雅,游衍之适,五十年中,予所接遇皆不复见有相似者,真可浩叹。”[5]先天的禀赋加之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日处“谈论之雅,游衍之适”的文艺环境当中,史料记载祝允明九岁时即能作诗而名声隐起吴中,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

少时祝允明于书法一途,也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陆粲称其“五岁作径尺字”[6],而其在祖辈的指引下,自幼即走上了“取法乎上”的正确学书道路。祝允明曾言:“仆学书苦无积累功,所幸独蒙先人之交,自髫丱以来,绝其令学近人书,目所接皆晋唐帖也。”[7]祝允明的幼年时代,朝野的书风当仍以“台阁体”为主流,而其能不学近人书,“目所接皆晋唐帖”,一方面是其有良好家庭氛围所致,一方面也反映出其祖辈比较先进的艺术观念,这些又皆为祝允明日后于书法一途超越时人并引领吴门文人书法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