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内图书馆转型研究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我国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图书馆转型问题。早期有关图书馆转型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索上,例如1998年黄俊贵发表的《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散论》中提出图书馆转型主要包括图书馆的体制转变和办馆思想转变[26]。2011年第77届国际图联大会召开后,我国有关图书馆转型的研究也呈突增趋势。之后的研究主题也逐步过渡到图书馆服务方式、技术创新、馆员培养等具体的转型策略上来。

一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的变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在给图书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培养了用户的信息习惯,也使得用户对移动服务、智慧服务、个性化服务、嵌入式知识服务有新的期盼,对图书馆管理模式以及资源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有学者分析,中国加入WTO,给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图书馆转型势在必行。

社会生产方式的文献信息需求变化是图书馆转型的主要内因,而知识总量则决定了图书馆发展及转型的方式[27]。图书馆的确正在经历一场革命,图书馆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资源、人员、空间都发生着变化,也都被赋予新的内涵[28]。深刻的时代背景促使图书馆转型,同时这也有着深层次的理论基础:组织发展理论要求组织通过自身发展以应对外界变化,来适应来自外界的挑战;社会认同理论方面,图书馆要想凸显社会价值,获得社会认可,必须通过转型吸引用户,赢得社会尊重;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原则也证明了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要通过转型不断吐故纳新[29]。图书馆转型在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进步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王梅指出,图书馆转型具有四大优越性:一是关注新的附加值,在数字化信息中,图书馆需要关注新的增长点和新的附加值,而非单纯的功能拓展;二是转型突破了图书馆原有的纸本传递,形成了基于信息和知识性工作的新的图书馆模式;三是转型着眼于人的使命,转型促使其在体系结构、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上更注重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四是转型顺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30]。但同时也应该明确,转型并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图书馆特有的传统价值应该受到重视,促进传统业务的现代化转型。

一个事物的发展,必定受到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图书馆的转型发展也必然是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朱开忠从内、外环境两个方面指出了图书馆转型的必要性,他认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需求、商业性信息机构给图书馆带来的冲击,以及图书馆的内质变化、内驱力的作用共同决定了转型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结果[31]。而矛盾,则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状态,正是这种状态,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有学者就从矛盾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图书馆事业所面临的事业发展与经费投入之间、资源入藏与利用之间、用户需求与服务水平之间、管理模式与办馆效益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既制约了图书馆发展,但同时又是图书馆自我突破和改革的关键,通过转型解决这些矛盾,才能给图书馆事业增添新的活力[32]。目前我们整个社会都处在转型时期,居民的闲暇消费的层次和品质并不高,呈现出明显的消解性特征,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就要转型服务方式和内容,更有效地发挥其教育职能,沿着生态—福利—经济多目标协同发展的路径,实现城市居民闲暇结构从消解性行动向构建性行动的转变[33]。社会转型给图书馆造成的冲击以及图书馆自身的本质属性共同决定了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4]

二 图书馆转型的具体策略

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结构可以分为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和科学专业图书馆系统,三者管理体制不同,服务的具体对象也存在差异,其实施转型的具体策略也不尽相同。图书馆转型是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在动力如行业环境的变化,用户需求的变化,技术发展及其赋能等;内在动力如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个体图书馆在行业及母体机构中的主动性及话语权,图书馆自身更好的发展等[35]。图书馆转型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图书馆的各个维度。刘兹恒等从空间、资源和服务三要素视角讨论学术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36]。司莉等提出从环境、空间、资源、服务四个维度分析转型时期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37]。柯平等则提出,后知识服务时代图书馆转型由空间、资源、服务、管理四大要素构成[38]。还有学者从图书馆管理模式转型阐述,有学者则聚焦于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型,也有研究重点关注图书馆组织结构转型。但不论转型形式存在何种差异,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图书馆社会价值。

(一)公共图书馆

张晓林在1996年发表的《走向虚拟,走向辉煌——试论现代信息网络对图书馆的挑战》就提出,图书馆必须跳出传统的概念,才能从固有的物理载体、工作过程和场所中解放,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环境和机遇[39]。缪其浩在1998年发表的《“业务流程重组(BPR)”与图书馆改革》中表示,业务重组虽然起源于企业管理,但是已引起国际图书馆界的借鉴和学习,成为一种战略性管理的新概念和方法,他认为,这也适用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探索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改革[40]。范并思等在2000年发表的《论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更为明确地提出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颠覆性作用,他在国内图书馆学界较早地提出了图书馆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不能按照内部管理需求,按传统的思维模式去调整组织结构,而是需要系统的、科学地重新设计组织框架[41]。吴建中先生表示转型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它不是由于某个时间点,而是受到整个社会背景或机构变革等因素的影响[42]。王薇认为,尽管图书馆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同样也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图书馆应该利用有效的营销策略,使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市场化,使服务效益最大化[43]。也有学者调研了一些具体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实践,例如周德明等通过资源采购方针调整、技术与设备的更新、管理模式的转变、馆员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与读者黏合度的增强这几个方面调研了上海图书馆的转型实践[44];李娜借鉴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转型项目的有益经验,将过去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提供高品质服务的理念,转变为图书馆“转向外部”积极关注和参与社区或校园的整体发展,公共图书馆应创新参与社区的方式,积极推动社区发展[45];王丽华等借鉴美国纳什维尔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实践,提出我国要从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和保障、法人治理和引入社会力量、总分馆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这几个方面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46]

以创新业务的形式助推转型是图书馆的重要举措,也是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邓李君等认为图书馆应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来促进服务转型,同时结合流媒体服务和移动电子书转型,提倡资源服务的推广和评价[47]。而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公共图书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刘芳认为应该积极抓住这一机会,通过重塑思维、培养人才、跨界融合和顶层设计来促进公共图书馆转型[48]。张元钊认为大数据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藏书方式亟待转型,可利用RFID远程闭架典藏方式运用大数据分析不同图书的阅读量从而实现合理分类,还应加快社交软件应用,改变资讯方式,增强图书馆网站的易用性,推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推动图书馆运用大数据技术预测用户的行为、意愿等,以快捷方式提供针对性的服务[49]

(二)高校图书馆

当下,高校图书馆正在被重新定义,其传统的到馆服务式的业务范式逐渐被超越,主体形态正快速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泛在化,功能定位面向学科化、知识化和智能化[50]

曲瑞琴表示,高校图书馆转型要用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来打破原有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提高工作效率[51]。而倪代川则认为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主要面临五大问题:(1)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2)虚拟服务与实体服务;(3)信息技术与人文传统;(4)数字安全与文化传承;(5)大学服务与社会服务[52]。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担任重要角色,学者们也更多地关注高校图书馆怎么通过服务转型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强的支撑。具体来看,其服务应该突破空间范围,从面对面服务转向信息检索型服务,服务模式应该更加开放和主动,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由单纯服务转向服务经营[53]。馆员是图书馆提供高效服务的关键一环,馆员要转变心态,抛弃“以藏书为中心”的落后思想,真正实现从“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早在2000年,张晓林就指出知识服务是图书情报工作的突破口和生长点[54]。由于信息环境对于高校图书馆职能的挑战以及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馆员的情报分析与知识服务能力越来越成为其核心能力[55],应该通过学科服务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56]。学科化服务模式、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式、用户自助服务模式、教参信息服务模式、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以及专家知识服务模式等都是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经典方式[57]。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图书馆也创新出许多形式多样的知识服务,例如,以学科为基础,构建基于博客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58];开展Living library活动,将“以人为书”的交流方式运用到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中[59]。高校图书馆“软实力”的转型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关注其硬件升级。要将服务理念融入馆舍建设,从空间设计、布局等多方面为图书馆开展服务活动提供有力支持[60]

也有学者通过介绍国外高校图书馆典型的转型实践,为我国实践提供指导。如王丽萍介绍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转型的实践,美国图书馆界积极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打破原有的组织架构和部门设置,从单纯的重视文献和业务管理拓展到重视图书馆的全面管理,并重构组织文化。我国高校图书馆转型也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从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以及组织文化这几个方面展开[61]。蒲珊珊以2017年美国USNEWS大学排名前10位高校图书馆为调研对象,从图书馆的宗旨、组织架构、馆员需求三个维度对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转型进行调查,并从转型定位、战略规划、组织架构、馆员智能和特色发展这五个方面提出对我国图书馆的借鉴意义[62]

(三)科学专业图书馆

科学专业图书馆分布在各行各业中,覆盖了我国科研机构、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厂矿企业等,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一类图书馆系统[63]。有学者认为,在社会转型这一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还有可能以传统的方式存在一段时间,然而对科学专业图书馆来说,危机真的到来了[64]。科学专业图书馆也有必要重置自身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有学者着重分析了转型中图书馆业务重组的原因,主要包括管理对象的转移、业务内容的变化、重点服务对象的扩展、服务方式的转型、专业图书馆功能的扩展[65]。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构建独特的数字资源体系应成为专业图书馆的工作重点,要更加重视专业文献数据库集团采购和建立特色数据库[66],以实现专业图书馆的服务特色,这样才能为提供专业特色服务提供有效支持。各种类专业图书馆服务对象各异,也要根据自己的服务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转型对策。医院图书馆为医务人员提供大量的信息,拓展医生治疗思路,如果规模较小,馆藏资源不足,势必无法满足医护人员及患者对医学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专业图书馆切忌追求大而全而忽视本馆特色,医院图书馆更应该根据医疗需求以及本馆优势确立特色馆藏[67]。张政提出,要想实现医院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采用联合建馆的方法,走集约化管理,集团式经营的方法[68]。国防科技信息是国防科技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防科技专业图书馆作为这一领域专业的信息机构,也需要构建国防科技专题特色数据库,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开展深层次专业信息服务,提升国防科技专业图书馆在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中的地位[69]

也有学者借鉴了国外有益经验,郭进京等人从图书馆发展战略、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图书馆服务三个角度,总结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为应对开放科学的发展要求而做出的战略层面的演变,并重点分析其资源建设实践和服务实践,建议研究型图书馆应逐渐由信息资源中心向数据中心转变,从战略决策、开放获取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建设、软件工具开发等角度来推动开放科学发展[70]

三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与国际一致,我国有关图书馆转型风险的研究文献较少,但已经有少部分学者关注到图书馆在转型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误区,并关注到具体某项业务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汤利光表示正确把握“改”与“转”的度十分重要,改得适时合理会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否则会使人们产生“传统图书馆可能会被相近行业消融”的错觉,因此,要正确把握图书馆事业的核心内容[71]。刘爱华表示,图书馆不仅遭遇了因生存环境变化而带来的“倒逼”问题,而且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背景下,面临着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双重焦虑”,他认为,图书馆转型最缺乏的并非宏观指导,而是具体思路的建构,尤其是逻辑关系的梳理,逻辑起点、功能定位和战略突破口尤其需要明确[72]。吴建中表示,图书馆正在经历转型与创新,原有的理论与服务体系不断被打破,新理念和新形态不断涌现,很难用一把统一尺度来衡量发展中的新问题[73]。陈超表示,以人工智能再兴起为代表的新一代颠覆性技术的确即将带来一个智慧时代,这也为图书馆发展赋能,使图书馆的业务、服务、管理等越来越智慧,这一时代中,图书馆要比以往有更强的包容性,这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会给一线馆员带来很大困难[74]。唐高芳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图书馆转型中面对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她指出高校图书馆存在采购渠道危机、馆藏资源不足、经费危机、版权危机、空间危机、阅读危机、人才危机等问题,并提出要针对危机提前做好防御措施[75]。朱江等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为例,指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转型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现有资源建设模式和制度的限制、开放资源建设的版权问题、管理体系与专业人才的局限以及现有服务与技术的限制[76]

针对具体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学者们的目光更多聚焦于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业务外包中。李婵和张文德认为,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是指在可接受的费用范围内,识别、控制、降低或消除可能影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知识产权风险,其中包括数字化产品的知识产权风险、商标权风险以及著作权风险[77]。刘大维等认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是图书馆数字资源,而图书馆数字资源目前已经面临存储硬件故障、软件性能问题、病毒及黑客侵犯等安全问题[78]。黄水清等根据ISO27000系列标准,对数字图书馆资产、威胁和脆弱性进行识别与估值的基础上,分析和计算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提出风险等级划分方法[79]。也有学者提出规避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具体策略,冉从敬认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合同途径、技术途径、业务途径、管理途径与社会途径六个方面来规避风险[80]。还有学者具体构建了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从资源方面、环境方面、人员方面进行评价[81]。在图书馆业务外包中,邓银花认为图书馆业务外包可能存在寻租风险、决策风险、垄断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82]。陈新洁也表示,图书馆业务外包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图书馆能够有效整合馆内外资源,一旦风险发生,对图书馆来说可能就是灾难,因此要慎重选择外包商,完善外包合约,采取有效的监管与评价考核制度来规避风险[83]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提出通过项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规划、风险控制对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BPR)进行项目风险管理[84]。朱一红表示,云计算正在改变IT服务的模式,其在图书馆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存在很多潜在问题,包括数据安全、知识产权问题、标准问题、隐私问题、系统的运行安全问题等[85]。李金波指出社交媒体在图书馆的大量应用使图书馆面临隐私安全风险、资源与系统安全风险、著作权风险、名誉风险等[86],图书馆在应用社交媒体时要尤为注意。王静以新浪微博被黑事件为视角,倡导建立Web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微博信息服务推广的风险管理机制[87]。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参与到MOOC建设中来,但也有学者质疑MOOC所倡导的开放、公平、互动和高效是否能真正实现。陶海柱认为在高校图书馆MOOC建设中可能会带来新的公平问题、自由问题,同时也可能会引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变革[88]。陈瑶表示,公共图书馆参与MOOC可能面临版权法律风险,其中可能有作为MOOC权利人的直接侵权责任,也可能有作为传播工具和辅助教学工具的间接侵权责任[89]。特殊地区的图书馆转型更应该统筹协调把握,有学者专门讨论了边疆地区高校图书馆转型,强调在转型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工作要根据其地方性、民族性、宗教性、边境性和贫困性进行[90]

但也有学者对图书馆表现出极大的信心,坚信图书馆始终会保持自身社会价值。有专家表示,搜索引擎虽然便捷,但有其局限性,信息超载会给人带来困扰。键入一个关键词可能得到成千上万条检索结果,筛选真实、可信的信息成为难题。而多数人并不愿意花时间来评估资料,如果检索结果前几条信息或文献并不符合自己的检索目标,有些人便认为自己欲检索的信息不存在。因此,无论搜索引擎达到何种智能化程度,它们都无法取代图书馆[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