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时代的实践自觉:学思践悟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增强社会学的实践自觉[24]

现代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中叶,是西方工业革命和社会转型催生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一百多年来,学者们对于现代社会的体验、研究和理论建构推动着社会学的不断发展。在此意义上,社会学是一门经验性科学,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对社会实践保持着敏感。但是,对社会实践的敏感并不等同于实践自觉,最多只是实践自觉的前提。我们所说的实践自觉是一种理性认识和自觉行动,包括学者直面社会实践及其变化开展学术研究,并对分析研究社会实践及其变化的概念、理论与方法进行清醒的反思,同时在科学认识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为人民福祉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实践之中,我们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并影响着社会实践。那么,为什么要提增强社会学的实践自觉呢?主要原因是,社会实践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及其全球性影响与催生现代社会学的西方现代化转型实践有着本质的不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25]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为面向实践的中国社会学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社会学是一门移植过来的学科,由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特殊性,由于社会学教学模式的不够完善以及学习研究社会学的人越来越缺乏直接而深入的社会体验等原因,我们的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实践还存在一些方面、一定程度的脱节,我们需要对此有充分的自觉认识。

进一步说,由于社会学是一门移植过来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基本上还是西方的,包括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都受着西方历史文化和实践的明显影响,并浸透着西方人的偏好和视角。虽然这些知识对于揭示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提供了一种参照,具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是我们对这样的知识体系保持清醒的反思与批判非常重要,否则就不自觉地戴上了“眼镜”,透过这种“眼镜”观察、分析和预测当代中国社会实践肯定是不完全契合的,甚至会发生偏差,从而妨碍着我们对于实践的科学认识。更为重要的是,科学研究及其发现都有社会建构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实践的进程、形式、内容和方向等。无论有意无意,我们在学习西方社会学的过程中都会养成一种关于社会的认识和判断,并通过研究成果的发表和教学活动产生实际的社会影响。科学,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从来都不是全然价值中立、与世无涉的,我们需要对运用西方社会学知识体系的社会后果保持清醒的自觉。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学,实践性与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根本属性,这与西方一些社会学者倡导的所谓“价值中立”的纯粹社会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的社会学不应当,实际上也不可能置身于社会实践之外,而应当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同时用源于实践的理论指导实践,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发展理论。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委员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26]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这方面,我们需要保持清醒认识,我们的社会学要为理想社会的实现付出行动上的自觉努力。

事实上,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一代又一代学者持续推进社会学的中国化,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兼具的社会学,这当中已经隐含了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自觉和对西方社会学知识的反思。费孝通先生在认识到文化现象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强调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在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位置。郑杭生先生更进一步提出了“理论自觉”概念,强调中国社会学需要的是对西方社会学的借鉴,并主要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实际,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的丰富传统学术资源,进行原创性的或有原创意义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在西方社会学理论或社会理论的笼子里跳舞。毫无疑问,正是对中国社会实践特殊性和中国社会学主体性的充分认识,催生了“文化自觉”“理论自觉”概念,并对解构西方社会学知识体系、引导中国特色社会学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进一步明确提出并强调“实践自觉”概念,可以说是对文化自觉、理论自觉概念的丰富和发展。在一般意义上讲,实践自觉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指导、促进着实践自觉,为实践自觉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实践自觉还更加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性学术行动和社会行动。实现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自觉,更加有助于明晰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

立足新时代,增强社会学的实践自觉,一是要求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科学把握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遵循追求真理的一般规律,充分认识到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是思想之母,当代中国的实践巨变是我们学习、创造和发展社会学的重要基础。社会学者既要多读书、读好书,更要读进去、走出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代同步伐,切实做到“从实求知”。二是要求我们掌握并运用科学的社会学方法论,以便更为深入、更为全面、更为系统和更加科学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巨变。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学习借鉴西方社会学的一般知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创造实践为中心,着眼于中国与世界的复杂互动,着眼于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特别注意运用历史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注重分析中国社会现象的历史逻辑和辩证逻辑,在中国社会历史自身的演变轨迹中把握实践的变化,在分析社会矛盾的辩证运动中把握社会实践的发展,在中国与世界的互构共建中把握实践的趋势。这当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认识并克服西方社会学文化的、历史的、国家的乃至阶级的种种局限性,更加注重探索创新更接地气、更能解释中国社会实践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努力避免不加批判地以西方理论剪裁乃至误导中国实践的现象。三是要求我们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始终着眼于广大人民的现实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局限于小我、小群体的特殊利益,自觉为人民做学问的使命与责任,注意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人民的思想、满足人民的需要,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建设水平、防范新型社会风险和推进社会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开展研究,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写进群众心坎里,做人民社会学家。四是要求我们不断改进社会学的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学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当前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比如说,学习研究社会学的人越来越年轻,深入接触了解社会的机会少,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社会阅历不足,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一些学生在学习研究中存在从概念到概念、以西方理论剪裁中国实践或止步于简单地以中国实践验证西方理论、在调查呈现中国实践时缺乏自觉的理论视角和概念抽象等倾向;甚至还有一些人自外于火热的社会实践,成为旁观者或者缺乏建设性的简单批判者。我们要特别针对这类不足,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推进实践育人,丰富社会体验,培育家国情怀,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自觉和学习研究社会学的使命感责任感。

回溯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说,增强社会学的实践自觉,是社会学学科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社会学贡献于世界社会学并引领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增强实践自觉,既是对每个社会学者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基本要求。没有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认识、有效分工、科学评价和一致努力,没有代代相传的优良学风传承,我们是很难做到真正的实践自觉的。在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史的学习和研究,向孙本文、费孝通、雷洁琼、郑杭生、陆学艺等老一辈社会学家学习,汲取其实践自觉的学术素养和学以致用的家国情怀,从治学精神上接续文脉,在研究方法上传承创新,在研究议题上与时俱进,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