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写社会学教材的几点想法[12]
编写高质量的社会学教材,是传承社会学知识、规范教学活动、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取得突出成就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全国通用的社会学教材,我认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科的规范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学更好地为中国现代化服务。我们应坚持科学的态度,既讲继承又讲创新,既重理论又重实践。
关于社会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我想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要以科学的态度继承已有的社会学知识。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已经有160多年历史,这门学科传入中国也有100多年历史。一代又一代社会学工作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贡献了真知灼见。我们编写社会学教材,首先要讲继承,也就是继承社会学的已有知识,这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但是,讲继承必须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不是全盘照搬已有的社会学知识,这样做既不科学,也不现实。我们要继承的应该是社会学知识传统中的优秀成分,特别是能够解释中国社会的成分。为此,在社会学的知识传统中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分是很重要的:(1)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哪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2)哪些是关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知识,哪些是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知识;(3)哪些是中国学者基于中国社会研究的独特发现,哪些是引进的国外学者的观点;(4)哪些社会学知识能够经受当代社会发展的检验,哪些社会学知识存在着时代的局限。认真细致地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在继承已有社会学知识方面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二,要以本土的视野建构社会学的知识体系。我们知道,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与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不同。一般而言,社会科学会因所处文化与社会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科品格与学科内涵。我们在建构社会学的知识体系时保持这个方面的自觉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就是要有意识地推动社会学的本土化。
我们认为,编写中国社会学教材,首先一点就是不应满足于简单地介绍已有社会学知识,而应从中国文化出发去理解社会学知识,努力完成社会学知识的中国化,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到社会学的根基,这是非常艰巨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可能需要不断尝试。其次,应该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组织教材的内容,从而方便读者学习和理解。最后,在中国社会学教材中,应当体现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关怀。一方面,应当突出现代化实践是如何启示我们理解社会学之本质的;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成就与问题也应体现在教材中。中国社会学教材缺乏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关注,这是说不过去的。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版的社会学教材应该是以理解中国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学教材。
第三,要以发展的实践丰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时代在演进,社会在发展,以探索和认知人类社会为己任的社会学,自然也需要不断创新研究领域、研究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并以创新的成果丰富已有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我们应当承认,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一些巨大变革,已经超出了传统社会学的知识视野和理解范围,社会学的知识体系需要丰富和发展,否则无法对变化了的实践作出有效的回应。
事实上,有很多学者正在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社会学进行反思。例如,有的学者批评传统社会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认为这种倾向限制了社会学对于当代环境危机的解释;有的学者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局限于民族国家范围内的社会学研究已经暴露出巨大缺陷;有的学者认为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全球风险社会,相比以前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的运行逻辑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社会学的一些理论范畴和概念必须加以改造;还有学者认为,目前已经显现出不同于传统现代性的所谓新型现代性,与传统现代性相对应的传统社会学必须加以改造,以关注新型现代性。
我们认为,在社会学的教材中,至少应该体现实践发展所提出的理论问题。特别是,传统社会学基本上是在关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要深入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必要以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正在遭遇的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第四,要以应用的效果检验社会学教材的编写。归根结底,教材是要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的,广大教师和学生是不是愿意用,是不是喜欢读,是不是能够从教材中获益,这是检验教材质量的重要标准。如果编出来的教材不能进课堂、进头脑,这样的编写工作是失败的。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在编写教材时,确实对已有的社会学知识采取了科学分析的态度,确实体现了中国人的视野,确实关注了发展着的实践,这样就有利于教材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但是,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兴趣,采用一些技术性的手段,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例如,使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插入必要的图表以及相关的经验材料、突出教材的关键概念和要点、设计合理的版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