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个追问
针对上述现象的反思,三个追问有待作出合理解答。
追问之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受资本逐利性、扩张性逻辑的支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有没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或者说,发展中国家搞市场经济,强调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能否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我们国家没有避免,吸取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教训,其他发展中国家能避免吗?我们既要为世界发展,尤其是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奉献中国智慧,也要为之提供教训,无论智慧还是教训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人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奉献与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
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曾否认我国会出现污染,并自信凭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环境污染将与我们无缘。的确,那个时候我国的环境污染很轻,那是因为我们拒绝市场经济,对资本持否定态度,我们也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或发展的十分缓慢。需知,工业文明乃资本文明,资本文明是工业文明的本质特征,只要是搞市场经济——无论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市场经济,资本的逻辑都会起作用,而资本的逻辑与环境保护的要求相斥,要想保护环境,就不能放任资本逻辑,而只能加强管控,通过法律规制、道德规制加强管控,不加管控或管控不力,肯定会对自然生态造成伤害。资本的逐利性、扩张性犹如滔滔洪水,而法律与道德规制就像阻挡洪水的堤坝,洪水无时无刻不在荡涤着堤坝,稍有疏漏便有堤坝崩溃之患。
关于资本逻辑与环境保护要求相斥,只要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便可说明。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服装消费理应倡导“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最后回收,再生利用。然而由于资本增值的需要,现代社会拼命膨胀人的物质欲望,只有膨胀了人的物质欲望,使人消费更多的商品,资本的增值才能实现,于是生产和销售服装的企业为了资本增值便希望消费者“喜新厌旧”天天换新为好,并通过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做到这一点,如此这般,市场才能商机涌动,充满活力,企业才能财源滚滚,丰收真金白银。
追问之二:发达国家是沿着先污染后治理之路过来的,对于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我们要讲两点:其一,历史上,发达国家的先污染是相当严重的,不少的文艺作品、学术著作、媒体报道都作了揭露,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仅仅只是其中的代表,不过冰山一角。正是因为污染的严重,损害了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引发了广大公众的强烈不满与抗议,方才触发了此起彼伏的环境保护运动,方才使环境保护由知识精英的鼓与呼渗透到现实的社会生活。其二,发达国家的后治理是相当成功的,基本达到了设定的治理目标,真正实现了天蓝、地绿、水清。就说日本,陆地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世界上环境状况最糟糕的国家之一,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中便有四个——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糖油事件、水俣病事件和骨痛病事件都发生在那儿,但日本痛定思痛,环境治理业绩突出,仅一个琵琶湖的治理便堪称典范。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是日本中部京都、大阪和神户地区唯一的最宝贵的淡水资源,流域面积3174平方公里,共7市11郡,分面山区、湖盆区(包括市区和农业区)、湖泊水体区三个部分,湖泊面积674平方公里,库容275亿立方米,最大水深104米,平均水深41.2米。日本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琵琶湖水质富营养化步伐也随之大幅度推进,赤潮、绿潮频发,浅水区更是充满漂浮而来的各种垃圾,变得臭气熏天。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启动对琵琶湖的治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截至2013年,参照我国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该湖北湖水质标准维持在Ⅰ类水平,南湖由Ⅲ—Ⅳ类水质恢复到Ⅰ—Ⅱ类水质,富营养化得到有效控制[30]。富营养化是湖泊治理的世界难题,日本琵琶湖的治理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发达国家对环境污染的后治理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它们的成功经验都有哪些?成功经验中哪些我们可以学,如何学?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一味照搬,囫囵吞枣却会食而不化,适得其反,于是追问之二便由此产生:在当今特定的世情与国情的双重制约之下,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对环境污染的后治理能否成功,如何才能成功?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与信心,还需要智慧——大智慧,这个大智慧包括东方智慧,古老的东方智慧。
追问之三: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31]。理念属于思想范畴,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性,人总是戴着理念的有色眼镜看世界,理念不同,世界对他的意味便不同,他的行为方式亦会不同。同理,发展理念对发展实践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发展理念决定着发展实践的性质、方向和结果,只有先进的发展理念才能为发展实践提供强大的信念支撑,并保证发展实践前景的光明。然而,先进的发展理念是完全有可能与发展实践脱节的,我们完全有可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而这里或许会有两种情形,其一,我们在内心里根本就不认同我们所讲的理念,只是用它来装点门面,作秀而已;其二,我们在内心认同我们所讲的理念,亦想用它来指导实践,但却找不到使理念走向实践,使精神转化为物质的中介与途径。如何才能把我们所主张的理念真正变成全党全民所认同、所奉行的理念,并以“壮士断腕”“抓铁留痕”般的决心与意志推行之、实施之?办法究竟何在?这可不是喊喊口号,贴贴标语,念念文件,发一番言表一番态就能达成的。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党和政府提理念、学界论理念、企业炒理念、百姓没理念的局面上,生态文明就会永远在天上挂着而落不了地。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3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19页。
[4]《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世界第一,骨架网络正加快贯通》,新浪财经,2017年7月15日。
[6]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
[8]习近平强调未来5年中国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国际在线》2015年10月16日。
[9]柳冠中演讲,徐蓓整理:《设计不是生产,而是战略》, 《解放日报》2018年1月19日。
[10]2015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率达66.4%,新华网2016年2月23日。
[11]数据来源:《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国发 〔2017〕 3号。
[12]《朱云谈房地产:库存120亿平可住4亿人,还能搞吗?》,新华网2016年10月29日。
[13]刘伟、蔡志洲:《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化》,《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5]韩少功:《守住秘密的舞蹈》,《十月》2016年第2期。
[16]《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国政府网2017年1月3日。
[17]张翼:《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急剧变化》,《北京日报》2018年8月20日。
[18]张翼:《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急剧变化》,《北京日报》2018年8月20日。
[19]林小昭:《全国各省人均收入大比拼,6省份破3万,京沪超5万》,《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2月21日。
[20]《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13年首次缩小至3倍以下》,新华网2015年1月20日,来源:中国经济网。
[21]《全国土地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国政府网2017年1月3日。
[24]《淮河污染创历史之最,600亿资金治淮无效》,腾讯新闻2004年8月7日。
[25]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公报:2016年雾霾过程少于2015年,《中国青年报》2017年1月11日。
[26]2016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雾霾上榜,中国新闻网2017年1月18日。
[27]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www.gov.cn, 2018.04.10,来源:新华社。
[2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2—36页。
[2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2页。
[30]余晖:《日本琵琶湖的治理历程、效果与经验》,《环境科学研究》2013年第9期。
[3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