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对生态文明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是从生态伦理学研究开始的。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里,我先后主持完成了三个研究项目,一个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另两个是原国家教委“八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并分别出版了三本著作:《生态伦理学》(1992年)《生态意识论》(1994年)《生态文明论》(1999年)。进入新世纪,2007年我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并按计划完成,于2013年出版了80余万字的结题成果。2015年又出版了由我主编的丛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九卷本),这套丛书是我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代表作。接下来我便开始了《生态文明六章》一书的构思与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先后完成了教育部委托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和“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任务项目”,在《光明日报》《理论视野》等报纸杂志发表了10余篇论文。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终有所成。
生态文明研究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问题必须做出解答,这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去建设生态文明。本书正是紧紧围绕这三个重要问题展开讨论的,目的是抛砖引玉,求教四方。
本书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但博大精深,而且与时俱进,在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进程中不断创新,日益丰富,显示出强大的理论生机与实践活力,例如他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论述就是如此。2015年9月11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6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理念就是生态文明理念、就是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央文件中这是第一次对绿色发展理念较为集中的论述。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将“草”字纳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中,这样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便应表述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分别用专篇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2年12月5日,同在华工作外国专家座谈时就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又提出了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更是站在联合国的讲坛上,再一次发出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我们之所以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保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强调要“敬畏自然”,于是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便应表述为敬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同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又提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情况?这是由思想学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思想学说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思想学说都扎根现实生活的土壤,要随着变化着的现实生活而不断得以补充、修正、完善和提升。同时还要提到的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同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而在发表于《求是》杂志2019年第3期的重要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之首。为什么要如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生态文明的灵魂。所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要围绕于、服务于这一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凡此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思考和领会。总而言之,在总体上完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构体系、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及其实践价值,是我们的研究工作所要努力做到的,或许我们还做得很不够,但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
是为序。
刘湘溶
2019年3月于湖南师范大学景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