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六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成就

对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并从十个方面对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3]关于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一千道一万都是难以尽述的,但以下三点足以证明。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空说无凭,以事实为据,下面为大家提供两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从1978—2000年,即从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末,我国GDP的年均增速为9.2%;进入21世纪,“十五”为9.8%;“十一五”尽管受到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但仍势头强劲,GDP增速达11.2%;“十二五”按照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部署,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 增速开始回落,从2011年的9.2%回落到2015年6.9%,年均为7.8%,保持在中高位区间;“十三五”开局的2016年,GDP增速6.7%; 2017年6.9%; 2018年6.6%,稳中向好,继续保持在中高位区间。如果要对改革开放40年算总账,我国GDP年均增速则为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这么一种年均增速保持5年、10年都不容易,我国保持了40年,堪称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神话。

第二组数据:这里要提到1986年,1986年我国 GDP总量突破了1万亿人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到1986年,社会主义搞了37年,经济规模终于越过了1万亿。之后的情况如何?如果我们以1万亿为一个台阶,“十五”末的2005年我国GDP总量18.2万亿,19年平均下来几乎一年上一个台阶;2010年40.15万亿,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15年67.7万亿;2016年74.4万亿;2017年82.7万亿;2018年突破90万亿,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 上升到15.2 %,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今天的中国,不仅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对生产力的解放作用被中国的实践所证明。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近代以来积贫积弱,底子很薄,没有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快速增长,不但“腾飞”“崛起”“复兴”统统免谈,甚至连脱贫、就业、安居、医疗等国计民生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矛盾一个也不可能解决。“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尽管付出的代价不小,但慢了是不行的。我们信奉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历史地看问题。

2.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综合国力由许多因素构成,从大的方面看,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文化影响力、生态潜力等,既有硬的,也有软的,软硬兼具、缺一不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首先要提到的是交通设施。交通设施属于基础设施范畴,它涉及到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等,我们就看看公路中的高速公路吧!客观而论,对于20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改革开放前根本不知道高速公路是什么,之后才逐步对它有了认识。中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是沪嘉高速公路。沪(上海)嘉(嘉定)高速公路是204国道(上海至烟台)的入沪路段,全长20.5公里,宽45米,4车道,设计时速为120公里,1984年12月动工兴建,1988年10月全线通车。到了2010年底,当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去之时,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40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到了2017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3.6万公里,超过美国,世界第一,覆盖了约98%的城镇人口20万以上城市[4]。当今的神州大地,东西南北中,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对人民出行,对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引领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始终认为,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变化最大,人民受益最普遍最直接,获得感最强的东西中有两个,一个是通信,另一个便是交通。与通信进入互联网+时代相同步,在交通上,我们不但进入了高速公路时代,而且进入了高铁时代,中国的高铁与高速公路一样突飞猛进,2017年底营运里程为2.5万公里,占世界营运里程的2/3。君不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全世界奔波推销中国高铁吗?这东西实在是牛,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醒目的名片。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标题为“中国筹划高铁大格局”,发表于2014年5月的《京华时报》上,文章表达的是一种愿景,描绘的是一幅蓝图,实现它虽然困难重重,但读后令人振奋。

其次要提到的是航天业。2005年,以神六的发射成功为标志,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接下来, 2012年成功发射神九,顺利实现与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的对接;2013年成功发射神十,再次实现与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了短期有人照管实验,为建造太空实验室做准备,神十在轨飞行共10天,首次展开了航天员太空授课;2016年成功发射神十一,并成功实现与同年发射的天宫二号的对接,发射神十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为我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它完成了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千万别小觑了将载人飞船送到太空去,它从一个窗口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军事水平、组织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载人航天工程,仅仅是我国整个航天业的一脉,除此之外,还有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等,都获得了长足进步。在探月工程方面,2019年1月3日我国发射的嫦娥四号经过26天,600多个小时的飞行成功着陆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完成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壮举。在北斗导航工程方面,2018年11月19日,我国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第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国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第十九颗组网卫星,此次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接下来将开展系统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开通运行后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3.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关于人民生活的改善,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有一归纳,即“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改革开放4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

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个居民家庭用以购买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国际上通常用它来衡量某国家或某地区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状态。恩格尔系数60%—69%及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恩格尔系数长期高位徘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6年以来明显下降。1987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66.7%和57.5%; 1996年分别为52.2%和50.2%, 2008年分别为35.9%和38.3%[5]。据中国网报导,2016年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负责人介绍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称,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居民消费结构改善,恩格尔系数从2013年的31.2%降到2014年的31%,再降到2015年的30.6%。时至今日,居民消费中“以吃为主”的格局早已改变,“靓”起来的着装,“大”起来的住房,“多”起来的私家车,“热”起来的文娱体育,“潮”起来的旅游休闲,“炫”起来的耐用商品都见证了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之一。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体现在教育上。40年来,我国不但普及与巩固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而且从2002年起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10年达到26.5%, 2015年达到40%, 2018年达到48.1%。2015年达到40%时在学总规模为364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生为262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一个是在中国学习。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40%的毛入学率高于全世界平均水平及全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增长了150倍,根据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末,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十九大报告将其概括为,一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措施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二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点下降到4%点以下。三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四是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以上。五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六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七是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6]。如果有人问,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人民生活改善归根结底体现在何处,那么回答便是人民已不再停留在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而是升级为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美好生活需要的是对生活需要的一种质的规定,不仅内涵极其丰富,而且极具多样化、个性化。

以上三点虽然不是成就的全部,但我相信足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成就巨大。当然,关于成就巨大不能仅仅从纵向上和自己比,还要从横向上同其他国家比,只有如此,才能看得更清楚,更有说服力。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一类是发展中国家;一类是经济转型国家;一类是发达国家。与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其他国家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成就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它们的总和,例如,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消除贫困,据统计,过去40年,我国已使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4亿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是全世界最早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7]。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构想,我国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便意味着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要全面消除贫困,为此在北京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2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功德无量。接下来是与经济转型国家比,尤其是与俄罗斯、东欧和中亚的一些国家比,基本结论也一样,我们的发展成就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它们的总和,例如一个简单的数据就能说明这一点,我国的经济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即1978—2009年增长了18倍,俄罗斯、东欧和中亚的相关国家大约增长了1倍左右。改革开放前,苏联的经济规模比我们大,而且现在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和苏联时期没有太大变化,而我国不但经济规模已是世界第二,还形成了大量新兴产业。最后是与发达国家比,这一比要讲两句话:一是从整体看差距仍很大,举一个例子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4月发布的数据, 2015年我国GDP总量67.7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为10.98万亿,人均7990美元,排全球第76位,当年的世界人均为10138美元,全球前75位经济体人均28476美元,美国人均55805美元。再举一个例子,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但要知道,第一大制造国仅仅指我国的制造门类齐全,体系完备、规模体量名列第一,我们必须认识到,制造的“制”是指工业生产的标准、规范、流程,在我国这些大多是引进的,中国80%的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研发的技术,大多是引进的。中国尚未进入工业制造的第一方阵,我们不能自鸣得意,心里要明白真实情况。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这个方向绝对没有错,但第一步,即从加工型制造转向独立自主的制造这一步要迈出去[9]。二是整体上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并在某些领域接近或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例如中心城市的发展。我们不妨将上海与纽约对照一番,上海的基础设施在硬件上已超过了美国,其他不少指标也如此——上海人均寿命82岁,比纽约多4岁,上海的城市治安好于纽约,婴儿死亡率比纽约低。我国东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整体上接近了发达国家的发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