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协同推进机制及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综述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为检索数据库,以“城镇化”并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检索主题词,检索条件为“精确”,文献发表时间截至2017年12月31日,文献类型选择“全部期刊”进行检索,共得到1727条结果,包含2001—2017年所有主题相关文献(在此条件下检索出的相关文章最早出现在2001年)。在选择文献时,通过系统检索式排除以及人工判断排除,再去掉文献信息不完整的数据筛查,共1580条有效记录,时间跨度为2005—2017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Cite Space(版本为Cite Space.V.5.1.R2)作为分析工具,运用计量学的方法,对2005—2017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题相关文献进行识别,分析该时段内关键词的出现频率,通过可视化手段来呈现潜在科学知识的结构和分布规律,从而对市民化相关领域的发展历程、当前研究热点(研究者对该主题的关注度)与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分析。另外,使用软件工具对该主题文献资源、文献发表年度、发文机构、科学领域结构等指标进行文献计量及内容分析,通过对指标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等数据及图谱分析,揭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主题过去13年间的学术产出、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总体研究状态。

二 相关文献基本情况

(一)文献资源情况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文献资源主要涉及期刊、报纸、硕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会议等类型。其中期刊771条,占比达48.8%;报纸630篇,占比为39.9%。期刊反映的是学者对某一领域问题的关注,报纸则反映的是时事热点问题,在城镇化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上期刊和报纸的发文数量基本持平,对该主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研究成果具有较强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硕士学位论文只有115篇,占比仅为7.3%。相关主题博士学位论文发表31篇,占比为2%。国内会议交流的论文共22篇,占比为1.4%。

(二)年度文献数量分析

通过观察一定期限内某一主题的文献发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若相应的文献发表量多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某个问题得到了社会及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分析论文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可以从时间概念上了解该主题的发展历程。从文献发表的年度分布图可见(如图1-1),2001—2012年发文量较少,基本维持不变,不足50篇,没有太大的突破,该领域受到学者的关注度较低。2012年以后发文量陡然上升,研究热点凸显,2013年216篇,2014年达到峰值530篇,从2014年到2017年,文献量逐渐减少,2015年320篇,2016年308篇,2017年228篇,有上升的趋势。2012—2017年该主题发文量最少的年份仅有20篇(2012年),最多的有530篇(2014年),年均270篇。总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题相关文献年度发文量有起有伏,但2012年以后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2012年以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是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图1-1 2001—2018年度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发文量趋势

(三)科学领域结构分析

通过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科学领域结构,可以了解该研究主要领域。将收集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 Space分析软件中,运行软件后得到科学知识图谱。从生成的科学领域分布表(见表1-1)中可以看到,主要应用的领域是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公安、人口学与计划生育等。20世纪70年代,以皮奥雷(M.Pioer)、戈登(D.Gordon)等为主要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以及以刘易斯和托达罗模型为典型代表的人口迁移理论均是对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解析的基础。而从后文的关键词分析中可以看出,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等是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

表1-1 科学领域分布(前10位)

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一)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一段时间内某学科研究的焦点,具体表现为相关研究者在这一阶段通过大量文献所关注的某个学科问题及其表达的学术思想。文章关键词是表示文章主题的单词或短语,高度凝练与概括,整篇文章是围绕着几个关键词展开说明的。因此,通过关键词知识图谱能够找出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某关键词在知识图谱中的节点越大,则表明该词在该时间段内出现的频率越高,也就反映了研究者对该主题的关注度越高,越能代表热点。本书对2005—2017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题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借以全面了解在此期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Cite 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选择排序算法Log-likelihood-ratio(LLR)来自动选取关键词,产生了25个聚类。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剔除检索时输入的“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个高频关键词,节点以中介中心性的大小进行显示,中介中心性是一个测度节点在网络图谱中重要性的指标,中介度越强意味着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在文献中共现的次数越多。设置最小可见聚类范围为14(即对应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在14以上),经过适当调试后,生成知识图谱(如图1-2),并得到文献关键词频次统计表(见表1-2)。

图1-2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热点共现网络图谱

表1-2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关键词频次(前25位)

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显示:共有259个节点(CN=138),787条连线(CE =714)。共现次数大于14的聚类有25个,这些关键词均有可能是2005—2017年该主题的研究热点和前沿。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显示共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市民化”,达480次,而且该词同时具有较高中介中心性0.33(<0.40)。紧接着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就是“新型城镇化”,由此可见,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探讨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主题较多,研究市民化对了解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并且近几年受到较多研究者的关注。

围绕市民化问题展开,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人口城镇化及户籍制度改革这几个关键词的共现频次依次为388、240、70、65,中介中心性分别为0.06、0.08、0.12、0.13。“新型城镇化”这个关键词的共现频次较高,中介中心性偏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近些年对新型城镇化与市民化问题的关注度高。同理,农民工、城市群、户籍人口、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现代化等关键词(共现频次分别为51、41、34、31、27,中介中心性分别为0.23、0.15、0.09、0.08、0.10)则是与前面所讲述的新型城镇化等话题相关的研究。

根据知网“高级检索”入口搜索的1580条记录,再由系统自带的数据统计功能得到的关键词共现矩阵图(见图1-3)可以看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共现的次数较多,达到65频次,位列第二和第三的均为以上关键词衍生的话题,即城镇化和市民化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市民化,再次就是农民工和市民化以及成本分担和户籍制度改革等关键词。从软件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近些年有关市民化领域的主题研究中,许多学者将新型城镇化和市民化结合起来探讨。同时,从整理的文献资料中,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也不难得出相同的结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活动。

然而,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工自身原因,相当比例的农业转移人口迟迟未能转化为城镇居民,无法随着城镇化同步实现城镇居民身份的市民化,也无法融入城市生活,更不能平等地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就必须深入分析人口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市民化成本分担等问题。

图1-3 关键词共现矩阵

Cite Space抽词产生的聚类往往是有明显特征的名词性短语,但是专家更倾向于选择宽泛性的短语来进行标识。本书对聚类结果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最大的子网络上,对排在前6位的主体相关内容以及最近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总结,分别为“市民化”“新型城镇化”“转移人口”“农业转移人口”“人口城镇化”及“户籍制度改革”,其中排名第三的“转移人口”与排名第四的“农业转移人口”所属范畴有很大程度的叠加,在此主要讨论“农业转移人口”。以上即为2005—2017年关于城镇化和市民化研究的热点领域。

(二)阶段性趋势分析

Cite Space软件主要用于揭示学科内的前沿研究,体现某一学科内相关领域演变中的前沿信息,识别该领域的知识基础及发展的关键节点,使用该软件对检索得到的1580篇文献进行分析,将数据导入软件中,设置时间跨度为2005—2017年,单位时间分区长度为1,关键词来源主题、关键词及摘要,网络节点将研究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关键词对象(key word,主要作用是提取作者的原始关键词),每一个时间切片选Top50,用系统默认值来设置其他参数值,并且选择时区视图(Time zone view),运行软件得到横轴以时间维度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变化趋势知识图谱(见图1-4),其中网络节点数量为259,连线数量为787。通过科学知识图谱来展示2005—2017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图1-4 2005—2017年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变化趋势

研究主题的分布与演化能够直观地体现不同时区内的热点领域和研究趋势的动态发展变化,通过Cite Space软件绘制的2005—2017年学者们对有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及城镇化研究热点的时区图。通过对图1-4的分析以及表1-2中高频关键词的梳理,并结合相关文献可见,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由对农民工的现状、发展、影响因素等逐渐转向城镇化、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重心逐步向市民化成本、财务分担机制等方向转移。基于此,过去13年间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1.前期:“民工潮”与“民工荒”——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在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背景下,他们从农业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为我国工业生产与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农民工,个体特征、观念和行为都有着显著的差别。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农业人口被称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转移人口,即第一代农民工,大部分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转移到城市工作,以建筑业、制造业为主,思想观念相对比较传统。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这部分人,这期间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家庭开始呈现小型化趋势,农村家庭只承包少量耕地,他们从中小学毕业或辍学后直接进入浩浩荡荡进城的“民工潮”中,从事的行业多元化。由于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这两代人对社会的认同和价值观不尽相同,对生活的追求和期望也不尽一样。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然而,城市配套设施的限制、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劳动地域分布不均匀以及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培训等原因导致劳动力转移出现分散化,部分地区暴露出“民工荒”现象,成为这个阶段的新问题。刘传江(2006)等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新生代农民工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夏丽霞(2009)、黄建新(2012)等学者从生活满意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影响因素、制度障碍及治理对策;张国胜(2008)、曹兵(2012)等人概述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及社会成本;徐建玲(2008)、程诚(2010)、周密(2012)等学者基于对我国某些城市的调查数据,用实证方法研究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生活是时代趋势,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更加强烈,他们中部分人出生在城市或者从小跟着父母进城,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是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他们的身份依旧是农村人口,户籍并没有转换成城市居民,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破解城乡分割体制,解决农业人口在城市就业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开始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国家不断放宽农民工进城的限制条件,使农民工在城市也能享受一定的社会保障,为合法权利提供法律的保障,推动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选择到城市工作就业和居住,特别是年轻劳动力。国家通过政策及法律加强对农民工各项权益的保护,不断完善市民化制度,全面接纳农业人口进城就业。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专家学者们围绕新生代农民工人口面临的问题展开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后续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使得该领域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2.后期: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首次用“农业转移人口”替代“农民工”,概念的转换体现了国家对市民化的重视以及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反映国家更加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综合文献分析发现,这一阶段与前一阶段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同,研究重点开始慢慢转为如何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中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3]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体现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对于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脱贫意义深远。

学者们将市民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点及主要矛盾。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劳动力转换的过程,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即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城镇人口的增加。那么,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关键点就是怎样使来到城市就业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就要使农村转移人口“完全市民化”。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安置问题就必然涉及土地城镇化,杨月(2017)、李晓庆(2017)等学者以我国一些典型城市为调研对象,论证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的协调性,指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比较突出的矛盾是土地城镇化的进程比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更快。

二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规定:居住证制度作为取缔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缓冲层要全面实施,户口迁移政策和户口登记制度进行调整和统一,完善并共享人口基础信息库资源,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人均共享。[4]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虽然对二元户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是面临诸多困境。城市原有居民对转移过来的农业人口不完全接纳,部分居民只接受婚嫁移民、技术移民或者是投资移民,有层次、有选择地接受,有些城市甚至通过政策提高市民化的门槛。这些现象阻碍了农业人口在城市安居乐业。另外,城市高昂的房价令大部分进城的农业人口望而却步。农业转移人口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也就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福利与保障。[5]由于二元户籍等制度导致的城镇居民对农业转移人口在主观上的偏见与歧视,外来农业人口的社会认同度较低。城市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城市的承载压力,巨大的能源消耗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造成了破坏。产业结构与城镇规划不合理,还不能充分应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大量迁入,社会资本能力不足也对市民化进程造成了障碍。从农业人口自身而言,相对城镇居民来说,农民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高,自身竞争力不强,因此在人力资本上也存在阻碍。

三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路径及政策。齐红倩(2016)、顾东东(2016)等学者从社会流动分层的角度,分析总结了农民工的特征以及城市融入差异程度,认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过程要渐进式地、分期分批式地进行。王西(2016)、纪春燕(2016)基于协同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从财政体制改革层面探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张飞(2017)则进一步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杨卫(2015)等研究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探讨基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郊集体经济管理模式转型与农民市民化。程业炳、张德化(2016)基于户籍制度改革背景,认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路径是落实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加大中小城市的容纳力度。[6]陈筱、彭希哲(2011)通过主成分投影评价模型对全国46个样本城市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政府降低农业人口落户城市的门槛是实现进城农业人口在城市安定长久生活的重要途径。文乐(2017)等则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人力资本、职业培训、改善农民工社会文化环境等角度提出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建议,提升农业人口的素质,增强农业人口职业技能,增强自身实力。张心洁(2016)等基于社会学,建立了测度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评价体系。李俭国(2015)等从社会成本角度,张国胜、陈瑛(2013)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支持的角度均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政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从以往的政府和市场主导的二维模式向政府、市场、市民社会组成的三维模式转变,探讨市民社会语境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充分调动市场在市民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公正性等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

四 简要文献评述

综观已有研究文献,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的文献非常丰富,研究的视角、涉及的领域和学科比较广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转移人口的相关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加强了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研究。学者们大多是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开展相关研究。

2.已有文献多局限于部分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缺乏对多区域的比较研究,尤其是缺乏对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作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脚点,而要促进中小城市(镇)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劳动力是关键,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近甚至就地市民化便成为这些地区留住劳动力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中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问题和政策,尤其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或就地市民化,从现实的有用性来说,也显得十分必要。

3.国内众多的研究文献中,缺乏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的系统研究,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市民化进程,没有明确和广泛认同的结论。从微观层面或者社会群体层面进行的相关研究多,而从宏观层面上将市民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研究文献少。在研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时,忽视了与其他进程的衔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一系列的政策组合,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关联。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内部而言,也涉及多个政策选项,包括户籍改革、成本分担、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实现不同政策的协同联动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本书着重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协同推进的机制及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