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近现代
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的整体成分比较复杂。音乐艺术在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与代表人民大众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文化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并展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近代的民歌、歌舞、戏曲、说唱及器乐等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时代社会因素的影响,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的是民歌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近代很多民歌都与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如反对英国帝国主义者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种大烟》;反映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四月榴花火样红》和《“长毛”来到曹州府》;愤怒痛斥李鸿章卖国投敌、镇压革命的蒙古族民歌《引狼入室的李鸿章》;表现义和团农民起义军毫无畏惧的革命英雄气概的山东民歌《义和团》,以及反映近代广大人民群众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所遭受灾难和贫困生活的民歌《下关东》《矿工苦》和《做工五更》等。
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提出“救亡图存”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要求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学。新式学堂为了发挥音乐的启蒙教育作用,普遍开设了音乐和唱歌课程。人们将新式学堂所设的这些音乐和唱歌课程概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涉及面极为广泛。其主要内容有下列几方面。第一,以反映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爱国主义思想为主题的作品。如《惟我同胞》《中国男儿》《何日醒》《劝用国货》《抵制美约》《祖国歌》等。第二,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和新式婚姻的作品。如《勉女权歌》《缠足苦》《女子体操》《婚姻祝词》等。第三,宣扬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学习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的作品。如:《欧美二杰》《自由》《地球》《辟占验》《格致》等。第四,反映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品。如:《开学记》《运动歌》《送别》等。另外,辛亥革命发生前后,《革命军》《光复纪念》《庆祝共和》《女革命军》和《爱国歌》等作品热情颂扬辛亥革命,拥护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国家。
学堂乐歌绝大多数为填词之作,曲调选自日本和欧美诸国。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艺术影响较大。学堂乐歌从国外引进了进行曲、摇篮曲、儿童曲等多种歌曲体裁,演唱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如出现了独唱、齐唱和二声部、三声部合唱等,既把群众性歌咏活动方式介绍到中国来,又使很多外域音调成为我国音乐的构成因素,丰富了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推动了我国“五四”运动群众歌曲的创作和发展。
学堂乐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有较大创新,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文化的反映和发展。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不仅其内容对当时社会改革发挥了较大的宣传与教育作用,其音乐形式的创新在音乐界的影响也愈来愈大。一方面,由于西方近代音乐文化的输入,各种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及其演唱形式,西方乐器如钢琴、风琴等的弹奏与伴奏,五线谱和简谱等新记谱法,西方音乐理论等方面都在近代中国得到全面介绍;另一方面,学堂乐歌的集体演唱方式,为后来蓬勃兴起的群众歌咏活动创造了条件,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音乐教育家。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斋、高寿田等,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是沈心工和李叔同。
沈心工,原名沈庆鸿,上海人。沈心工曾留学于日本,回国后长期从事师范学校和小学教育工作,又有着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和爱国思想,编写了不少反映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主张和革命精神的乐歌。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唱歌需求有较为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并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为内容,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歌曲,向他们宣传爱国、文明、民主、科学等新思想。沈心工是最早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之一。其所写歌词通俗易懂,形象感强,切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词曲流畅,极易上口,故而流传甚广。如《赛船》 《兵操》《铁匠》《竹马》等作品,极受学生欢迎。他于1904年收集编写了三集《学校唱歌集》、六集《重编学校唱歌集》及二集《民国唱歌集》,作为音乐课堂的教科书。在大量收集歌曲、选曲填词的过程中,还自作曲词,创作了不少乐歌,后均收入《心工唱歌集》。其中以《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黄河》等几首影响较大。
李叔同,浙江平湖人。曾于1905—1910 年留学日本,主修美术,兼攻音乐。在日本期间,李叔同与曾孝谷、欧阳予倩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社团——“春柳社”,并在《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剧中担任女主角。李叔同于1906 年在日本创办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在该刊最先向中国人介绍贝多芬。1912年回国后,一直从事美术、音乐教学工作,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他编有《国学唱歌集》,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有《李叔同歌曲》,书中收有他创作的几首歌曲。其中《春游》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三部合唱曲。
“五四”运动后,我国的音乐发展迅速,且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紧密相关。自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以及党领导的罢工斗争,都为音乐的创作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在上述斗争过程中,群众音乐活动丰富多彩,产生了大量新型歌曲。如1921年5月1日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成立时北大师生编唱的“五一”纪念歌,京汉铁路大罢工后产生的《奋斗歌》《京汉罢工歌》,《新青年》上刊载的《赤潮曲》(瞿秋白词),“五卅”运动和香港大罢工运动中产生的《五卅运动》《五色国旗当中飘》《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等革命歌曲,或表现中国工农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或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资本家的罪行,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战斗,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坚强决心。1926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革命歌曲集——《革命歌声》,其中《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国民革命歌》《前进歌》《反帝国主义歌》《二七纪念歌》及《赤潮曲》等是当时最为优秀的革命歌曲。
“五四”运动标举科学与民主,其后在文化战线上掀起了探求新思想、追求新文化、批判封建主义的热潮。随着新型音乐社团的创办以及现代音乐专业教育机构的建立,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都获得了更大发展。当时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积极倡导“以美育代宗教”说。这虽然属于改良主义思想范畴,但具有反封建色彩,因而对艺术教育和音乐创造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时除原有的琴会、曲社和戏曲科班外,又相继成立了“上海国乐研究会”“大同乐会”“今虞琴社”等音乐社团。其成员主要是文人、职员和教师,他们在一起演唱乐曲,改制乐器,编刊乐本,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创造了不少音乐精品。如现在广为流传的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就是“大同乐会”的乐队演奏员柳尧章根据传统乐曲改编而成的。
“广东音乐”在此时期发展成熟并成为影响较大的器乐乐种。“广东音乐”本是广东戏曲中的伴奏音乐,后受江南丝竹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器乐小合奏形式。其代表艺人严老烈等人将民间小曲器乐化,创编了《小桃红》《旱天雷》《雨打芭蕉》《倒垂帘》等乐曲。“五四”运动后,“广东音乐”获得极大发展,进入极盛时期。当时的吕文成、何柳堂等人,先后组织了“素社”“广东省国乐研究会”等社团,借鉴民间小曲或戏曲曲牌,改编创作了大量乐曲,如《平湖秋月》《赛龙夺锦》《华胄英雄》《饿马摇铃》等,受到大众的特别喜爱。
除音乐社团活动外,专业音乐教育的基础建设也有所发展。1927年前,北京有北京女高师音乐科、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艺专音乐系,上海有上海专科师范音乐科,但都没有独立设校。1927年夏,北京各艺术院校被解散,肖友梅等人南下在上海创立了国立音乐学院(后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所体制相对完备、具有一定规模的音乐教育院校。继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后,有十余处音乐院校科系陆续在上海成立。
“五四”时期,音乐家提出了各种音乐美学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其他的还有以肖友梅为代表的“以西代中”说,以刘天华为代表的“平民音乐”说,以王露、陈仲子为代表的“中西音乐同源”说等。这些音乐思想和主张对当时的音乐实践和资产阶级音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时期影响较大的音乐家除肖友梅、刘天华外,还有王光祈、赵元任和黎锦晖等人。
肖友梅,广东中山人。曾留学日本,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后,于1912年11月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研习音乐和哲学,191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先后在北京主持北大音乐研究会、北京女高师音乐科及北大音乐传习所。1927年赴上海创办国立音专直到1940年逝世,一直担任该校校长。肖友梅创作了近百首音乐歌曲,另有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曲》及大提琴曲《秋思》等作品。歌曲中较好的作品有《问》《五四纪念爱国歌》《从军歌》《国耻》《晨歌》《踏歌》《星空》等。其中《新霓裳羽衣舞曲》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钢琴曲。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少年时开始参加军乐队和组织军乐队。1912年后,曾参加开明剧社等新兴戏剧团体,学习钢琴等西洋乐器。后开始音乐教学生涯,学习民族乐器和民间音乐,并开始进行音乐创作。在北大音乐传习所任教期间,组织国乐改进社创办《音乐杂志》。刘天华主张音乐为民众服务,重视民族民间音乐。他吸取西洋作曲及演奏技法,在二胡和琵琶音乐的创作及演奏上具有杰出成就。他所创作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苦闷和理想,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从内容方面看,他的作品在音乐构造、曲调发展及节奏处理等方面,都极为成功地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和借鉴西洋音乐,创造性地发展了音乐表现内心世界和塑造音乐形象等方面的功能。另外,他还在音乐创作、演奏和教学的实践基础上,为民族器乐的提高和教学作出了极大贡献,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乐器改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刘天华的主要作品有二胡独奏曲《苦闷之讴》《光明行》等十首,琵琶独奏曲三首,“丝竹合奏曲”二首,二胡练习曲近五十首,琵琶练习曲十余首。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北伐战争受到破坏,大革命运动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继续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并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奋起反抗,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高潮。此阶段,产生了许多反映长征中红军生活、歌颂共产党革命领袖及反映革命根据地群众精神面貌的歌曲。抗日救亡运动中音乐工作者又创作了一大批抗日歌曲。如:《八一起义》《红军纪律歌》《我随红军闹革命》《盼红军》《刘志丹》《送郎当红军》《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八月桂花遍地开》《抗敌歌》《从军歌》《上前线》《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人民抗战思潮高涨,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抗战音乐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歌咏运动蓬勃发展,广大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量优秀歌曲,如:《游击队歌》(贺渌汀)、《在太行山上》《赞美新中国》(冼星海)、《黄桥烧饼歌》(章枚)、《兄妹开荒》(安波)、《长城谣》(刘雪庵)、《白毛女》 (马可、张鲁)以及《黄河大合唱》《东方红》等。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进入内战时期,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群众歌咏活动都得到进一步发展,新的音乐产品不断创作出来。如解放区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说打就打》《咱们工人阶级有力量》《淮海战役组歌》及《两个部队不相同》等。在国统区则主要流行一些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及讽刺国统区的歌曲,如《坐牢算什么》《团结就是力量》《古怪歌》《你这个坏东西》《拿饭来吃》《茶馆小调》等。1949年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音乐从此进入新时代。
本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有黄自、聂耳、冼星海等。
黄自,江苏川沙人。早年曾留学美国,游历欧洲,入欧柏林学院和耶鲁大学学习心理学和音乐。回国后在上海沪江大学及国立音专教授音乐,并主编《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音乐杂志》和《音乐周刊》,发表有《音乐的欣赏》 《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瞰》《电影中的音乐》等音乐论文,出版专著《单对位法概要》,另著有《和声学》《西洋音乐史》《中国之古乐》等未完成著作。黄自创作、改编歌曲五十余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抗敌歌》《旗正飘飘》《九·一八》《热血》《江南子》《玫瑰三愿》《花非花》《雨后西湖》等,特别是《抗敌歌》和《旗正飘飘》两首抗战歌曲,这是“九一八”事变后最早出现的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合唱曲。歌曲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全国人民坚决要求抗战的心声。黄自还创作了大型声乐套曲——清唱剧《长恨歌》。这部作品在音乐民族化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对我国后来的音乐创作具有较大启发和影响作用。
聂耳,祖籍云南玉溪,出生于昆明。从小学时代起,聂耳即喜爱音乐,研习二胡、笛子、月琴和三弦等乐器,曾参加学生音乐团演奏,并担任指挥。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加自觉地拿起音乐这一武器,为党和人民工作,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是他创作最早的革命歌曲。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群众歌曲35 首,民族器乐合奏曲四首及《中国歌舞论》等15篇音乐论文。聂耳的作品,有的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和迫切愿望,成为抗日救亡的战斗号角,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自卫歌》《劳动歌》等;有的反映了劳工们的痛苦生活,鼓励劳动阶级团结起来,与剥削阶级、资本家作斗争,如《大路歌》《开路先锋》《开矿歌》《码头工人歌》《打砖歌》《打桩歌》等;还有一部分是抒情歌曲和儿童歌曲,如《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卖报歌》《小野猫》及《卖报之声》等。在聂耳的作品中,《扬子江暴风雨》是我国近代歌剧创作中第一部反映工人阶级反帝斗争的作品,感情真实,感染力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冼星海,广东番禹人,早年丧父。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学习音乐。后赴法国留学,改学小提琴和作曲。1935年回国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冬应邀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音乐系主任,此后直至去世,创作了大量优秀歌曲。冼星海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表现了工农大众的思想情感,正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那个特有的时代。通过丰富的创作活动,他在音乐群众化、民族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冼星海的作品,有的战斗性很强,如《救国军歌》《游击军》《在太行山上》《战歌》《反攻》等;有的极富抒情性,如《夜半歌声》《江南三月》《莫提起》《黄河之恋》《古诗词歌曲》等;还有些歌唱劳动生活的,如《路是我们开》《抬土歌》《搬夫曲》《拉犁歌》等;还有部分说唱性的音乐,如《打倒汪精卫》 《梁红玉》等。另外,他还创作了影响极大的四部大型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及《牺盟大合唱》,一部歌剧:《军民进行曲》,两部交响乐《神圣之战》《民族解放》及管弦乐曲《中国狂想曲》、交响组曲《满江红》等。其中《黄河大合唱》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雄伟气魄,描绘了祖国大自然的辽阔与美丽,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心。《黄河大合唱》结构宏伟,内容生动,吸收了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的精华和创作技巧,是我国近代不可多得的史诗性大型声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1].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2].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3].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