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音乐艺术审美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其他东方国家的音乐艺术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音乐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地处亚洲东南部,赤道横贯其间。印尼岛屿星罗棋布,被称为“千岛之国”。其中最大的有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和西伊里安岛等。印尼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多雨、微风和潮湿。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也是世界主要石油输出国之一。印度尼西亚约有1.4亿人口,民族众多,主要有爪哇族、巽他族、马来族、马达族和阿齐族等。爪哇岛是印度尼西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国语为印度尼西亚语,主要方言有爪哇语、巽他语等。

印度尼西亚是个多民族的岛国,地理人文环境特殊,社会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文化层次复杂多样,既有封建宫廷艺术,又存在多种多样的部族原始文化。印度尼西亚的历史发展过程漫长,因殖民统治、移民和宗教等原因,其文化受中国、印度、葡萄牙以及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很大。外来文化经过与印度尼西亚社会环境和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已有根本性的变化,成为民族艺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印度尼西亚就像一个汇集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炉。

一 甘美兰音乐

现印度尼西亚传统音乐文化最有特色的音乐种类是甘美兰,在世界影响很大。特别是爪哇的甘美兰。甘美兰(Gamelan)一词是爪哇语,主要是指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同时也可泛指一切合奏音乐和演奏这些音乐的乐队。因此,现在甘美兰是指以金属打击乐器为中心的合奏音乐以及这类乐器群的统一称谓。

东南亚音乐突出特点是其传统音乐都是以打击乐器为主体进行合奏,管乐器只是起辅助作用。在众多打击乐器中,锣是最重要的。以锣为主体的乐队在东南亚各国随处可见。因此,锣群文化可以说是这个地区音乐的典型标志,而甘美兰则可以说是这种锣群文化的集中体现。

国内外研究者大多认为,东南亚的锣起源于铜鼓。我国的云南、广西以及越南和缅甸的北部是铜鼓的故乡。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有时将几个大小不等的铜鼓编组演奏。印度尼西亚现存最古老的蒙冈甘美兰中也有三个音的排锣,由此可以说明排锣源于铜鼓。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多的实证。

据神话传说,锣是甘美兰中使用最早的乐器。锣的数目由单个逐渐演变为三个——甘美兰的三音排锣,锣最初是用来传递信号的,然后转变为音乐伴舞,甘美兰音乐与天神有关。

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人民在漫长的时间进程中逐渐创造和完善起来的音乐艺术。公元8 世纪的佛教庙宇浮雕就有吊锣、铜排琴、木琴、竖笛、鼓等现今甘美兰乐队所使用的乐器。公元9世纪初的婆罗浮屠浮雕上还有弹拨乐器琵琶、维纳等。在12 世纪的庙宇已出现共鸣筒铜排琴和弓弦乐器,而14—15 世纪的浮雕中也相继出现排锣等其他甘美兰乐器。

据说在爪哇岛共有近2000 个甘美兰乐队。巴厘岛的乐队比爪哇更多,每250名居民就有一个。现在甘美兰已成为印度尼西亚传统文化的象征和外国观光者观赏的重要内容。

二 乐器与乐队

现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大型的正规甘美兰乐队乐器主要有:锣属乐器、排琴属乐器、管弦乐器和鼓类乐器。锣属乐器通常包括大吊锣(Gong ageng)、中吊锣(Gong Sieyem)、小品锣(Kempul)、大釜锣(Kenong)、小釜锣(Ketuk)和排锣(Bonang)等;排琴属乐器主要有木琴(Gambang)、金属排琴(Saron)、共鸣筒金属排琴(Gender);管弦乐器有列巴布(Rebab)、切连朋(Celempung)和竖笛(Suling)三种;甘美兰中使用的鼓是双面长鼓(Kendang)。这13种乐器是大型甘美兰乐队所必备的。有时一些大乐队和民间乐队还会加上各种碰铃、钹、竹、木或金属的拍子板等助奏乐器。而乡间小乐队的编制很随意,但锣和金属排琴则是必不可少的。

三 音阶与帕台特

甘美兰音乐使用斯连德罗(Slendro)和培罗格(Pelog)两种不同律制的音阶。斯连德罗是五声音阶,培罗格是七声音阶。

以胡德(M.Hood)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斯连德罗是五平均律音阶,而以孔斯特为代表学者则认为其是非平均律五声音阶。如果斯连德罗是五平均律音阶的话,那么其中各个音程就无大小之分了,但是在实际音乐中其音程有大小之别,因此把它看作非平均律五声音阶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斯连德罗和培罗格各有三种帕台特(Patet)——调式。斯连德罗的三种帕台特分别称作捏姆(nem)、桑加(sanga)和曼尤拉(manyura)。

培罗格是一种七声音阶,其一个八度音由7个音构成。培罗格音阶只是构成其三种帕台特的音阶材料,每种帕台特仅从其中选出5个音构成自己的调式音阶,其余两音只是作为装饰音或经过音在乐曲中加以运用。培罗格音阶的帕台特里玛(Lima)以古鲁和里玛为中心音。

四 音乐的结构原则

甘美兰的音响构成既复杂又简单,音乐独具魅力。这种音乐由许多不同音色的音响层次和相互独立的旋律线组合而成,各种节奏性乐器的音响错落有致,既不是西洋的主调和声与复调音乐,也不像东方国家的从齐唱、齐奏中衍生出来的支声音乐,所以说它复杂。但一首成熟的甘美兰乐曲的核心旋律几乎是固定不变的,不断地循环往复,无始无终,所以说它又是简单的。

甘美兰音乐的结构原则有三:复开层叠、句逗结构和循环曲式。

甘美兰是由多种乐器合奏,并加齐唱声部构成的多声音乐,形成一种复开层叠的结构。甘美兰的音响织体复杂交错,其声部可划分为四个功能层次。1.核心旋律层,通常是由四个金屑排琴分别在四个不同八度上击奏出来。2.装饰变化旋律层,由共鸣简金属排琴、木琴、排锣等旋律性打击乐器和拨弦乐器演奏。3.对比旋律层,由竖笛、列巴布和齐唱承担。它们围绕着核心旋律,进行自由的即兴唱奏,各自构成相对独立的旋律线,与核心旋律构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4.节奏层,由各种吊锣、釜锣和鼓奏出。

甘美兰音乐具有一种句逗结构。其中的各种吊锣、釜锣具有特定的节拍位置,并按特定的顺序进行演奏。同时,它们还起到为乐曲划分句读的作用。

通过乐器演奏将乐曲划分为几个结构单位。乐段和长乐句结束时用大吊锣,就像文章的句号。小吊锣和大釜锣则在等拍子距离中交替出现,将乐曲分为较小的时间单位,类似分号。小釜锣用的很多,把音乐划分为更小的时间单位,起到音乐进行中的逗号作用。音高、音色各异的锣声构成秩序分明的音乐节奏层,既为其他乐器的演奏者标明节奏,又使合奏的音响层次更为明显。

甘美兰音乐的曲式结构大多是循环性的,每个乐段皆可不断地反复演奏。大吊锣的声音出现一次,就标志着本次循环的结束和下一轮循环的开始。只要鼓手不作转换乐段的暗示,演奏就将一直循环往复地继续下去。据说这种曲式结构源自印尼宗教的“轮回”观念。

五 甘美兰音乐的功能

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全民喜爱的艺术。其产生、发展及日常演出活动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甘美兰与皮影戏和舞蹈相生发展,与它们血肉相关。

印度尼西亚人认为甘美兰与神相关,演奏时非常神圣。乐师和观众都要给乐器进香、献花,态度十分虔诚、恭敬。一些专门在宗教场合演奏的乐曲还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能呼风唤雨,使人产生迷狂的情绪。统治阶级则以甘美兰为出行仪仗,或显示其威严和权力。

甘美兰也是村社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他们演奏甘美兰作为娱乐活动。每天傍晚,各个村庄都传出甘美兰音乐声,过节时甚至通宵达旦地演奏。这种演奏活动实际上已成为整个村庄居民的社交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