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2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31]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随着我国的文化建设策略不断落到实处,我国的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当今世界,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力量等为主的“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是以外交政策、文化创造和价值观等为主体现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也不可小觑,它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统一。文化软实力建设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起着国家硬实力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一 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提升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要想走出去,并且迈出坚实的步伐,就要不断地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让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文化认同度的提高才能使中华文化“走得出”,并使“走出去”的中华文化“站得住”。

(一)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不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历久弥坚,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曾使中国一度成为世界性的文明古国,为世界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价值源泉。美国著名汉学家德克·卜德说过:“中国对西方世界作出了很多贡献,这些贡献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800年的这两千年间,中国给予西方的东西,超过她从西方所得到的东西。”[132]“还有些东西则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133]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不管是炎黄子孙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还是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过程中别国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都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的。离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根本,就会演变成“文化虚无主义”,这是极为要不得的,必须加以摒弃。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和挑战,其中既有文化对外传播中我们文化自身的水土不服,也有西方对我们的文化抵触和文化入侵。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实现中华文化与国外文化良好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可以抵御西方国家文化侵略,增强自身抵抗能力和生存力。当前我们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既不能忽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人的塑造作用,又不能自高自大,无故“捧杀”和恶意攻击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一要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着眼于当代人民大众的需要实现文化创新。二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在和外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展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吸收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因素,使中华文化体系更加完善,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国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实现国外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理解和认同。

(二)提升对中国核心价值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兴国之魂,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文化并不必然成为软实力,文化要转化为软实力,首先得塑造文化的核心价值,以核心价值来固铸软实力。”[135]

从这个层面出发,加强软实力建设就必须提高国内外对中国核心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仔细梳理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相关理论资源,虚心吸收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传播的有益经验,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其他价值观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转化,提升汉语对外传播能力和国际表达。促进中国核心价值对外传播,不仅要清楚谁来说、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怎么说、通过什么有效的方法表达我们的意思。之前我们在对外宣传方面,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不善于把中国的故事用国际化的语言传达给世界,从而使我们的对外宣传信息失真、信息错位,甚至引起别人的误解,这是我们之前文化对外传播的经验教训。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表达上多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高度凝练,展现了当代中华文化的内涵。应当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把一些既体现中国核心价值又体现全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价值观通过中华文化表现出来,如“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价值观,并把这些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文艺创作、文化产品、文化交流、外交政策等方方面面。从而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推崇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中华文化展现的是中国为和谐世界而努力的大国形象,展现的是当代中国人诚信友善的文明风貌。通过不断积极地参与国际活动,以实际行动展现我们的价值观,提高国际社会对我们大国形象的认可,取得道义上的支持,从而增强我国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地位和话语权。

我们在世界舞台上始终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捍卫平等正义原则。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意味深远。实际上,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梦体现了我们的核心价值理念,它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发展之梦。中国人民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不会对世界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只会给各国人民带来福祉,中国愿意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在论述中国崛起的时候,习近平强调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不是对其他国家的威胁。他在2014年3月底4月初访问欧洲的一场公共外交活动,给欧洲、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136] 德国《每日镜报》称习近平用“生动的演讲”和人格魅力努力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欧洲应当陪伴一个强大的中国前行。2014年3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柏林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引用了歌德的名篇《浮士德》,指出中国不是可怕的“墨菲斯托”(其意是破坏者、骗子、魔鬼)。同时,他还提到,他非常怀念南京大屠杀“拉贝日记”的主角拉贝,称“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习近平引用雨果的名言“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来说明如何对待不同文明。在比利时布鲁日的欧洲学院,他用布鲁日的“桥”的含义比喻其欧洲之行就是“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次外交活动,用魅力打动人、用思想感化人、用哲理说服人、用故事感染人,向欧洲、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的历史观、发展观、欧洲观和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其清新自信的外交风格让欧洲、让世界津津乐道,有外媒称之为“一场对欧洲人民成功的公关活动”,从而树立了我国“兼济天下”、可亲可敬的大国形象。这些外交政策和活动,真正体现出我国核心价值理念的独特魅力,加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核心价值的认可。

(三)提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今中国“和”文化、中国“和谐共赢”价值观在国际舞台上的深刻体现。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座谈时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37]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在国际场合向世界提出“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它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就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中国方略”。[138]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谈话、双边会谈、多边会谈、全球会议等各种不同的国内外场合都提到过“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层次,即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国与国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外交工作实际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既是对中国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又是对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从中国的发展变化来说,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理应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当前第二大经济实体,有责任为世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影响更多的国家参与世界建设。“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扩大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一切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和平发展。”[139] 从世界的变化发展来说,当今世界发展呈现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网络全球化的特点,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此外,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国家间加强共同治理的能力。“今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40] 在这个背景下,各国普遍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坚持共同发展,才能保证持续发展,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只有各方同舟共济,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地应对处理诸如生态安全、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各种国际问题。

从实质上来说,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共同利益观。共同利益即共同体利益。不同层次的共同体如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存在着自身的利益,个体在共同体当中可以获得比个体活动更多的利益。对中国来讲,首先,这种共同利益观体现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利益,即民族利益上。民族利益是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特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利益。只有民族利益一致,才能得到广泛的公民认同,才能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其次,这种共同利益观体现在世界共同利益上。当今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还有在文化、生态、互联网治理领域的共同利益。在应对全球问题上,又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和规律,当今世界发展正呈现一体化的趋势,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再也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可以独立存在、自给自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安危与共的关系。比如,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国际合作给全人类带来的利益、创造的价值;也都感受到了战争和冲突对一些区域乃至全球的破坏和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一国经济利益的实现与他国经济的发展与否有重大的关系,各国在这种依存关系中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要实现自身发展就要关注并帮助别国发展,要实现自身利益就要维护共同利益。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成为这个大系统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全球治理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41] 全球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的、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142]。推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又提高了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和平发展观。各国、各民族基于共同的利益,只有通过和平发展的道路,合作共赢的方式才能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之间要求同存异,有矛盾和冲突的双方要化干戈为玉帛。国与国之间的依存与合作有效缓和了国际形势,通过不断规范国际规则,逐步建立起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全人类的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明了中国的国际战略不以扩张为目的,而是从全人类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中国以共享、共赢为目的,实现全球共同发展、世界和平。“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143] 外交部长王毅曾在“两会”记者会上针对外媒提问中国是否会承担起全球领导角色时强调,中国一贯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应该把国家分为领导和被领导,与其说“领导”,不如讲“责任”。[144] 中国作为负责任、爱和平的大国,具有资源、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与借助国家实力推行霸权强权主义不同,中国会把大国优势运用到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和维护国际和平安全等积极方面。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但并不意味着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中国造成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强加给中国承担。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中国的和平发展也会为世界提供更大的和平环境。世界越和平,越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做的贡献就越大。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和平发展的理念,必然会得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客观存在,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会存在一些历史和现实的矛盾和斗争,有些矛盾甚至是不可调和的。这一方面说明了就目前而言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成为命运共同体,但各国至少可以在充分尊重各方意愿的前提下求同存异,成为“利益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则说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是一个曲折长久的过程,需要各方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它以文化为核心内容,通过进行文化产品的制作、创新、传播等生产活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在不断地取得成绩。

图2—1 2012—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走势情况

说明: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8%,比同期 GDP 名义增速高1.6个百分点。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占GDP比重稳步上升,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45]

文化软实力不是一种现成的国家实力,它生成于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形成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当今国际社会在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弱的时候,往往把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新兴文化产业代表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原生形态到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的转变。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的发展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文化元素,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文化经济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产业贸易额的逐年攀升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当前最主要的出口已经不再是农作物和低级工业产品,取而代之的是带有文化和科技标签的文化产品,如软件、计算机服务、电影、音乐等。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断地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扩大国家在全球的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特质、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要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融入其他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须依靠大规模的文化产业运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就有着较大的优势和很好的前景;文化产业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国家,其文化软实力的扩张力和渗透力都较强。这是因为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了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又反过来推动和指导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文化。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潜在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财富增长的新源泉、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基于文化资源的输送。优秀文化产品的产生,离不开国家的悠久历史和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先进、优秀、适应性强的文化往往能够打造出经典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和保障。总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又使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获得外界的好感和认同,从而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华文化要想成功地走向世界,就必须顺应传媒国际化、科技现代化、思想多元化的趋势,以其他国家可接受的形式,推动经典中华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打造中国名牌文化,让中国品牌为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观代言。

三 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近代以来,炎黄子孙一直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经过历代仁人志士的开拓探索,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建设,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我们的奋斗目标用大众化的语言加以概括,提出了“中国梦”的新命题。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中国梦内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只有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一)“中国梦”是强国梦,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极大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是一个国家的资源、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和民族的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146] 一个国家的复兴或是崛起,取决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强大。综合国力既包括硬实力又包括软实力,它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因素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当今时代,软实力的提升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各国共识。[147]

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为一国经济的发展贡献软件和智力支持。文化资源与实体资源不同,自然资源可以用尽,而文化资源只要引起重视并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就会是一种永生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前社会,文化的进步往往和经济的发展成正相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其对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上,人的因素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文化软实力可以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帮助人们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和经济道德,从而使人们用正确科学的观念去发展经济,充分发挥人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文化软实力体现为一定的文化生产力,文化产品与服务已成为独立产业,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文化产业代表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向,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源泉。

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提升我国的政治实力。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增强对政治资源的支配、稳定内部政治、增强政治形象的吸引力和认同度。当今,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成为政治实力提升与否的重要标准。而政治实力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决策力、凝聚力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政治实力提高与否,关键还是看文化软实力发挥的程度。”[148] 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一国政治的影响力主要通过政治文化建设实现。“政治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促使个人形成现代化所需要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二是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三是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149] 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系统,不同特色的政治文化系统对国家的政策、路线的政治影响力也不相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它的政治文化就决定了其对外政策带有强烈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特色。比如,针对某些国家进行军事行为,经常性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宣扬“普世价值”,强行推广美国模式等,并依靠自己的强大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的。但这些成功很多都是基于强迫力和欺骗性,不能实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长久认同。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政治文化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中华文化“走出去”也不带有损害他国利益的性质。

(二)“中国梦”也是世界梦,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国的世界梦

“中国梦”并不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它有着广泛的世界意义:“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相连的;“中国梦”对于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参考价值;“中国梦”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梦”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中国梦”是世界梦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梦”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既造福中国人民,又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梦”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自身的良好发展就是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在推进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构建共赢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和世界的相通之道,就是中国的“世界梦”。

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民族历史各异、环境多样,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人文景观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的文化之间必须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缩小文化差异,实现文化的互通有无和共同发展。不同的文化主体通过文化交流互动与融合发展,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吸收对方文化的优点,借鉴对方文化的特色,从而使文化主体能够更好地包容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发展中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不同文化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就构成了世界文化共同体和人类和谐的精神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文化来搭建沟通的桥梁,世界各国在不同领域中的合作需要文化交流的助推,不同民族的民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也需要文化纽带的连接。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离不开语言文化交流,同样,国际事务和活动的正常开展也需要语言文化交流来增进理解和互信。无论是政治交流、经济合作还是民间往来,都要以语言文化交流为基础,并通过语言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语言文化交流具有“五通”的作用:通言、通讯、通识、通情、通心。[150] 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决定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方式和践行路径是广泛和多样的,不可能千篇一律。但通过语言文化交流,可以求同存异、增强互信、消除疑虑,从而使各国齐心协力、坚定信念朝着能实现大家共同利益的伟大目标前行。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进行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文化交流可以为双方提供各自的成功经验;在应对全球共同问题和挑战方面,文化交流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为制定共同的利益目标提供了价值基础,从而拓展了全球治理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仔细洞察中国和世界发展形势,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提出了一系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今天,“一带一路”作为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中国进行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在共享发展理念下,通过务实合作必将推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国际合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151] 所以,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一带一路”的桥梁和平台作用,继续加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交流,发挥企业、民间文化组织和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功能,提升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凝聚力和传播力;创新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使之不断适应和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与当地需求,展示中华文化外交的魅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为新时代构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影响力,从整体上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使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打下坚定的基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