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实现中国梦必须拥有大批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问题,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他强调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27]治国唯才,古今一理。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列国相争。各国执政者都清楚,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拥有大批人才,因此纷纷礼贤下士,招贤纳士,重视人才成为一代风尚,也因此成就了他们的争霸称雄梦、统一天下梦。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伟大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当以史为鉴,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拥有大批人才,走好人才强国之路。
一 天下寻宝
要有人才可用,必须首先对人才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把人才作为世间第一宝物,真正尊重人才,渴求人才,这是用人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古之圣明君主以人才为宝,纷纷使出各种招数,礼贤下士,招贤纳士,千方百计吸引争夺各类优秀人才。
(一)珠宝非宝
众所周知,世间的宝物有金银财物、珍珠玛瑙等。但在历史上,许多明君贤相却不把这些贵重物品视作宝,而是以人才为宝,认为人的价值最宝贵,人才才是真正的宝。
中国历史上说的“人才为宝”是对齐威王与梁惠王关于什么是宝的一场对话的总结。齐威王时,充分认识到人才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把珠宝当作宝,而是把能征善战、保卫国家、安定百姓的人才当作宝,整顿吏治,重用人才,取得“齐国大治”、诸侯“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28]的政绩,于是有了人才为宝的故事。
其实早在春秋时代,楚昭王时的大夫王孙圉就已经将人才视为宝了。《国语·楚语下》记载了王孙圉不把“白珩”这样的宝玉看作宝,而把大臣这样的国家栋梁之材看作宝,曰:“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29]这充分体现了对人才价值的尊重。
将人才视为宝,至少还可以上溯到周文王。《史记·周本纪》说周文王发扬祖先尊贤的传统:“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30]周文王在渭水之滨发现姜太公后如获至“宝”,遂任为太师,帮助其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宏图大业。如果没有姜太公这样的大师级人才,周朝就不可能迅速地消灭商纣王而取得天下。
(二)周游四方揽才
齐国国君齐桓公为达到富国强兵、实现称霸称雄梦的目的,广揽天下人才,他曾派出大队人马,“周游于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31]。对引进人才如此兴师动众、舍得投入,充分表现了齐桓公渴求人才的迫切心情。齐桓公还专门设庭燎以招天下人才。他不仅派出人马四处选才,还亲自出马寻访人才。曾五次造访布衣之士小臣稷,为得到人才,“三顾茅庐”未见到小臣稷便五次登门,不厌其烦。而对于出身微贱在本国不得势的卫国人宁戚,齐桓公更是亲自出城迎接。《吕氏春秋·离俗览》载:
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32]
齐桓公发现出身微贱的宁戚果然是个难得的人才后,很快委以重任,举任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全国的经济。
(三)愿忠者众
扫六合而实现统一天下梦的秦国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大力引进异国人才。《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闻秦国要吞并天下欲入秦时说:“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33]便毅然入秦。因为秦国渴求人才,人才在秦国有用武之地,以致当时“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34]。在具体引才过程中,秦国也是千方百计,秦缪公就曾采用离间计引进了戎人由余。结果是由于秦用由余谋伐戎王,取得了“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35]的辉煌成果。
商鞅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在卫国、魏国都得不到重用,在秦国大力引进异国人才时,商鞅入秦。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迅速富强。秦国为吸引到更多的能出奇计强秦的人才,公开求贤并提出了“吾且尊官,与之分土”[36]的优厚条件,大量异国人才即涌入秦国。因此,秦国的高级官员大多是外来人才,一时群贤毕至,精英咸集。异国人才为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梦,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 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
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国家而言,不仅要得到人才,更要用好人才。以用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实现其人生价值,也才能达到引进人才之目的。
(一)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
实践证明,人才常有,明君贤相难得。君主是否贤明,如何看待人才价值,是选才用人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天下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会用人的国君。正如《管子·牧民》所论:“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37]能任用官吏的,才可以奉为君主。国家不缺乏能胜任职务的人才,只是国君不完全了解他们。因此要得到人才,就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不能埋没浪费人才。《管子·侈靡》云:“贤不可威,能不可留。”[38]《管子·法法》云:“闻贤而不举,殆。……见能而不使,殆。……世无公国之君,则无直进之士;无论能之主,则无成功之臣。”[39]如果知道有贤才而不举用,就要失败;如果见到能干的人而不任用,就要失败。世上如果没有识别贤能的君主,就没有成就功业的大臣。对于人才而言,君主是何等重要。《管子·侈靡》中说:“上贤者亡,而役贤者昌。”[40]君主自恃贤明者国亡,而使用贤能者国昌。君主的职责是考察人、使用人。《管子·君臣上》云:“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41]如何去使用臣下的聪明才智,属于为君之道。英明的君主总是认真察访胜任的人臣。君主用人一旦出错,政令就得不到贯彻。《管子·权修》云:“法者,将用民能者也。将用民能者,则授官不可不审也。授官不审,则民闲其治;民闲其治,则理不上通;理不上通,则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则令不行矣。”[42]
(二)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
对人才不仅都要用起来,而且必须明确每一个人的责任,这是“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的重要措施。《管子·小问》云:“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43]齐桓公正是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在用人时责任明确,使工作有条不紊。譬如选拔人才这样的事就是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
只有明确每一个人才的具体分工,谁该挑哪副担子自己很清楚,这个人才能集中精力朝着全面完成任务的目标去努力,也才能使出他的全身力气,拿出真本事,好钢用在刀刃上,出现相互之间比着干、较劲干、争一流的局面,这样各项工作都可能取得最好效果。对官员的管理,对国家的治理,就会井然有序。而如果出现分工交叉,缺乏协调,就会互相依赖,不使真劲,内耗严重。一旦事情干不好,甚至出现失误,就会互相埋怨,互相推诿,逃避责任。
(三)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
这一时期的用人,在标准上坚持重德重才,但把德放在首位。《管子·君臣下》云:
其选贤遂材也,举德以就列,不类无德。举能以就官,不类无能。以德弇劳,不以伤年。[44]
继承前贤传统,在用人时首先不看重博学多能,而是看对国君的忠诚度。认为“备长存乎在贤”[45],不具备贤德的人不能重用。《管子·立政》云:
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46]
用人重视德才,不搞论资排辈,不讲出身门第和资历。古诗有云: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韩非子·显学》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47],这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遍存在。许多有作为的君主和政治家,在对“德”的把握上,不看表面现象,而是体现到人的实际才能中。因此,才成为德的重要体现。齐桓公任用管仲最为典型。管仲“德”的某些方面并不足称道,但桓公还是因为管仲确有才能而重用了他,而管仲的卓越才能的发挥又彰显了他忠君、为国、为民的大德。一些人对管仲的德虽有微词,但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造福民众,孔子对他给予充分肯定,赞叹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48]
三 高门大屋尊崇之
对人才的重视,不仅要礼贤下士,招贤纳士,四方选才,量才任用,还要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如何尊重人才、信任人才,使他们放心做事;也包括必需的物质生活待遇,甚至是优厚的条件,真正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这是人才的价值所决定的。
(一)开第康庄之衢
齐国国君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投巨资给来自全国各地的稷下学者以厚禄,为他们开第康庄之衢,提供高门大屋的舒适优越条件,处处尊重他们,使他们积极工作、安心工作。
优厚的待遇不仅国君主动给,这些优秀人才也可以向国君要,甚至讨价还价。《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时的冯谖为了得到应有的生活待遇而三次弹铗高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49]冯谖希望得到相应的衣食住行条件,都得到了国君的满足。一代名相管仲也曾经为了得到应有的政治待遇向齐桓公要“三权”,提出“贱不能临贵”“贫不能使富”“疏不能制亲”。《说苑·尊贤》载孔子针对齐桓公给管仲“三权”评论说:“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50]《韩非子·难一》则引霄略的话说:
管仲以贱为不可以治国,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以治富,故请三归;以疏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管仲非贪,以便治也。[51]
(二)不任职而论国事
有官职的行使职权,对于没有官职的人才,国君也给予他们很高的待遇,使他们“不任职而论国事”,发挥他们在咨询、参谋方面的作用,同时营造繁荣学术文化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能够自由地发表见解,毫无顾忌地宣传各自的主张,著书立说,以致稷下先生达到“千有余人”。国君也真正尊重人才,真心诚意听取他们的意见。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后,邹忌为使威王听到真话,避免受骗,便以说假话讲故事劝说威王,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门庭若市”即出于此。不用武力就战胜了诸侯,在中国历史上也很少见。
如果这些人才的意见被接受,也就是他们受到了“厚遇”,这种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比丰厚的物质待遇还重要。否则,他们也有“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回到穷乡僻壤,过上“晚食以当肉”[52]的生活。
(三)不胜其任者废免
对于人才,既要充分尊重、信任,又不能过于迁就照顾,敬着捧着,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因为赏罚既是激励官员勤政有为的有效措施,也是选拔任用贤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严格治吏的重要手段,对于治理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韩非子·喻老》记载:
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君见赏,臣则损之以为德;君见罚,臣则益之以为威。人君见赏而人臣用其势,人君见罚而人臣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53]
被认为是稷下法家人物的尹文,总结实行赏罚的实际,认为刑、赏与仁、义、礼、乐、名、法一样,是先王治理国家的必用之术。
用人得其道、亦得其术,那么就不愁人才难得、人才难用。《管子·明法解》云:“胜其任者处官,不胜其任者废免,故群臣皆竭能尽力以治其事。”[54]
春秋战国时期重用人才,后世对此举多有赞赏与效仿。《汉书·高帝纪》记汉高帝刘邦赞曰:“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于是也效法而行,发布诏令,招“天下贤者智能”[55],用以治西汉之天下。曹操对桓公举贤用能,特别是重用有缺点但才能非凡的人才十分佩服,并仿效之。《三国志·魏书》载其求贤令曰:“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希望天下贤能之士“吾得而用之。”[56]
历史是一面镜子。用人之道,治国之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人才强国,时不我待。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领会其深刻内涵和战略意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既积极培养人才,又大力引进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时刻牢记,天下不患无人、不患无才,患无人识之、无人用之、无人育之,在社会上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天下英才如真能为我所用、为我有大用,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本文源于中国人才研究会2014年“贯彻习近平人才思想 推动人才工作新发展”研讨会获奖论文)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32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9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9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页。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页。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19—120页。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75页。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75页。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29页。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页。
[14]沈荣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需破解的几个问题》,载何宪主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6年版,第312页。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页。
[17]李玉兰:《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打开人才供需之锁的钥匙》,《光明日报》2018年4月25日第8版。
[18]刘博超、张雅凌:《人工智能市场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光明日报》2018年4月25日第5版。
[19]刘博超:《高校如何发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光明日报》2018年4月25日第5版。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页。
[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页。
[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0页。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页。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74页。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65页。
[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75页。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2页。
[28]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25页。
[29]陈桐生译注:《国语·楚语下》,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45页。
[30]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4页。
[31]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小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23—424页。
[32]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离俗览·举难》,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42—543页。
[33]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77页。
[34]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81页。
[35]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0页。
[36]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5页。
[37]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牧民》,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页。
[38]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侈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21页。
[39]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法法》,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93、313页。
[40]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侈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91页。
[41]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君臣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53页。
[42]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权修》,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8页。
[43]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小问》,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55页。
[44]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君臣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86页。
[45]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版法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05页。
[46]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立政》,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2页。
[47]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显学》,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58页。
[48]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宪问》,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1页。
[49]王延栋译注:《战国策译注·齐策》,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17页。
[50]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尊贤》,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8页。
[51]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难一》,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55页。
[52]王延栋译注:《战国策译注·齐策》,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23页。
[53]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喻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59页。
[54]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明法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