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阈下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一批学者开始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并掀起了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关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各流派。人类中心主义在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及危害的扩大化,非人类中心主义对它进行了批判,并以此来唤醒对大自然的关爱之心,规定人类所要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如今,西方环境价值理念已经有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如生态中心论者将自然界价值与权利作为生态文明的基础理论;现代人类中心论者则将人类中心主义和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整合,对其价值观既辩护又反思;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将人与自然关系定位于人与人的关系视域,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路径是和谐人与人的关系。这些研究对于解决当今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研究的成熟度上来说还有很多的缺陷与漏洞,如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乌托邦色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人不在场”的各种中心与主义的立场,因此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的症结。

二 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我国关于环境思想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其研究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孕育阶段、80 年代的探索阶段和90年代环境伦理学的诞生与快速成长阶段。从70 年代有选择地引进和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著作到80 年代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环境理论与实践中的观念进行批判并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如《生态学与伦理学》《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伦理学初探》《生态伦理学》等。中国的环境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观点和问题意识。目前,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将东西方生态思想交汇,一方面,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当代文明相结合对其思想精华进行整合。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紧密,对培养群众的公众生态意识起到实践作用。但是,我国的生态问题意识毕竟起步较晚,其研究缺乏系统性,而且在生态价值观研究方面也受到西方理论体系的影响,纠结于各种“中心”与“主义”之争,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实践论证,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当今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出现复杂化和全球性特征,我国也在经历着发达国家快速发展的阶段,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尤其突出,因此对其研究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观点与根本看法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对人的价值、自然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等认识都呈现出不同学科派别的区分,但总的来说,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已成为事实,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价值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也就是说,生态价值观在人类思想中、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显现,这些都成为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良好素材。但是,中国的环境伦理学毕竟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深化,关于生态价值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转变的研究不多,成果也比较少,对中国实际的影响还极为有限,这也成为本书的重要出发点。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比较注重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与现状的现实分析,从哲学层面上探索本质规律与内在原因的成果还不多,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理性分析不够深刻和丰富。分析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及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从价值观的合理建构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主观因素,凝聚成人的主观自觉,并将其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从而转化为团体与个人的实际行动,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状态。正是基于此,本书以价值观的生态转向作为生态文明研究的出发点,探讨价值观生态化转向的价值理念及其影响下的伦理规范和文化取向,以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