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实物货币时期
已有的文物考证结果告诉我们:最早的货币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
大约四五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即人类社会发展第一阶段的原始社会,在我国历史上就出现了可以称之为“货币”的物品。在原始社会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物质产品极不丰富,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家庭还没有多少剩余产品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用品,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也只是以物易物。这一时期的交换从内容上说,种类和数量都极少;从范围上说,更是仅局限于部落内部;从时间上说,是非常偶然的、非常态的。这种情况下的交换是不需要货币的,因而当时也没有货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逐渐丰富了起来,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扩大,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于是人们便尝试把一种能为大家所接受的物品作为中介进行交换。曾经于河南仰韶村墓葬出土的贝饰,距今约有7000年,说明当时留居于不同地域的部族,为获各自所需,已开始了以物易物。这些贝显然是从别的沿海部落辗转到内陆交换,仅作为饰品流传于世。也正是因着这种物换的不断扩大,货币的产生才有可能。
历史上,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不过,原始人群最后决定使用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之所以选择贝壳,是因为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既不知金属为何物,也没有掌握冶炼金属的技术,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且获取不易。因此成了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而且这种贝类还具有大小适中、便于携带、易于计数等优点。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天然贝就逐渐演化出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可见,“贝”成为货币、发挥货币的职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因:
1.贝本身即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既可以做装饰品,同时在古代还是吉利的象征,被作为吉祥物佩戴在身上。
2.贝有天生的单位,便于计数作价,同时贝的差异性和共性非常明显,极易辨识,便于进行价格大小的评判。
3.贝坚固耐久,不易磨损,且不易发生氧化反应,便于使用。
4.贝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和交易。
5.贝同时具有价值。贝的采集不仅路途遥远——要去远方的大海寻找和筛选,耗费时间和人力,而且在采集的过程中还可能遇到危险。因此,贝蕴含的价值是可以被公众认可和接受的。
“贝”作为历史货币,不仅为中国的古代经济立了丰功而且还对中国文化、风俗,具有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那时人们常用贝壳作为货币进行交易,所以流传到现在与货币有关的文字里,多半都有贝字作偏旁部首。从现行的中国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与钱币发生关联的事物或行为都有贝旁,如:货、贡、贸、贾、贿、财、贪、贫、费、赔、赎,等等。在沿海一带的农村,家长们会将贝佩挂于孩童的身上以期望健康成长,驱邪生财。
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从相关史籍的记载中得知,我们的祖先将打了孔的海贝,“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根据商、西周时期的铭文记载,赐贝是当时君主赏赐臣下的常用手段。赐贝少则几朋,多则几十朋、上百朋。可以看出当时贝币的流通非常之大。
到了春秋战国早期,三晋(赵、魏、韩)、齐鲁亦铸铜质空心无文仿贝,特别是鲁国所铸铜贝为其本国主要流通货币。而楚国的铜贝则以实心有文铜贝(或称蚁鼻钱或称鬼脸贝)为当时主要货币,以哭字贝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