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金属货币时期
准确地说,在战国以及秦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金属货币了。但是普遍认为:金属货币真正的使用应该有一个从贱金属货币过渡到贵金属货币的时期,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使用贱金属货币的时期,之后随着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单纯的贱金属的数量不足以支撑流通、支付及贮藏职能的时候,贵金属货币粉墨登场,与贱金属货币一起执行货币的职能。而金属本身则不论贵贱,之所以能够成为货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答案:
第一,金属本身物理性质稳定,不易氧化,相对于布币、贝币更加坚固、耐磨损,非常适于流通和保存。
第二,金属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且便于再次回炉重铸,损耗率极低。除此之外,金属铸币还可以在定义的主要金属中掺杂其他金属,有利于统治阶级对财富进行控制和集聚。
第三,金属铸币有利于政府对货币价值进行规定,方便政府以此控制国家的金融体系。
正因为金属货币具有上述优势,因而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逐渐取代了实物货币和自然货币,成为了新的流通中介。
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使用金属货币呢?原因在于:
(1)金属矿藏的发现和开采冶炼技术的提高,二者缺一不可。我们知道,金属中较早出现的是贱金属,例如青铜。在此之后随着技术改进才有了纯度比较高的铁,以及后期的金银。可见,金属的出现和使用与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2)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不仅铸币技术不断提高,熔炼、冶金、防伪等技术也开始出现,为金属铸币的使用提供保障。虽然在汉时期屡次出现民间私铸的现象,防伪似乎不很重要,但是从各时期都存在“权钱”的事实可知,统治阶级还是很注重货币管理的,虽然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3)金属货币本身即具有的优越性:性质稳定,易于分割、保存,便于携带等。
据此,我们不难看出金属货币由贱金属演进到贵金属,实际上是技术进步的结果。除了币材的变化,金属货币还经历了从称量货币到铸币的演变。初始时期的金属货币并不是统一形状的,而是以条块的形状为主,交易时需要通过计重和进行成色评估来完成交易。这种“称量货币”不仅不方便还容易产生纠纷,因此不适应于已经更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交换。当交换场景扩大以后,货币的重量和成色就需要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国家机器来规范和证明了。于是,铸币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