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董卓小钱——分崩离析汉末货币
东汉末年,各地军阀不断发展各自的势力,拥兵自重。东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公元189年,军阀董卓废黜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为了躲避反对势力的军事进攻,董卓将国都从洛阳迁往长安。迁都耗费巨大财力,搞得朝廷财尽物竭,董卓只好下令铸造小钱,以解决新都军民的生活问题。但铸钱需要铜材,而铜材一时难以采炼,董卓便尽收长安及洛阳铜器,以充鼓铸,并熔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毁秦始皇所铸十二金人(铜人)中的九个,再铸小钱。
董卓铸行的小钱,直径只有1.2~1.5厘米,既无内廓又无外廓,也无纹饰,重量在0.5~1克(1.7铢)。而且,这种小钱“五铢”二字模糊不清,很难辨认,世人讽刺为“无文钱”。
董卓这种无文小钱,钱体轻小,制造粗劣。以一个“金人”重量十二万斤计算,董卓少说也可得钱七八万亿枚。这是东汉朝廷的最后一次铸钱,流通地区狭小,只限长安、洛阳一带。
董卓小钱的流通必然会加剧通货膨胀,很快就出现了“谷石数万(枚)”的情形。当时民怨沸腾,饥民蜂起,汉五铢制度被董卓彻底破坏了,东汉王朝也被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于是曹操趁机取汉,不久即进入三国时代。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自董卓小钱以后,人们不再使用钱币进行商品交换。
中国古代历史上,董卓虽只是昙花一现的人物,但其影响却极为长久深远。董卓铸钱对此后货币经济的影响更为巨大,两汉时期五铢钱流通繁盛的局面,从此一去不返。货币种类多元化的时代到来了。
两汉时期,五铢钱是社会经济生活、商品交换活动中最核心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当时的货币种类相对比较单一,除五铢钱外,黄金具有大额支付和储藏手段的货币职能。董卓铸行小钱以后,钱币逐步退出流通领域,商品交换转向以物易物的方式。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命令百姓以谷帛作为货币,从法律上废除了五铢钱的流通并承认了谷物和布帛的货币地位。当然,谷帛作为法定货币是不适合的,人们会用湿谷薄绢来牟利。曹丕的儿子曹叡即位后,使用谷帛作为货币的法令即被废止,五铢钱的法定流通又被恢复,但其流通能力已经非常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