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续苏轼的人生话题

甲:1082年的一个秋夜,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携朋友杨世昌乘一叶扁舟,游于赤壁之下。面对万顷碧波,当头皓月,二人触景生情,对人生这个大话题各自发表了高见。这就是那篇被苏东坡形诸文字的大作《前赤壁赋》。

乙:在《前赤壁赋》中,杨世昌“哀吾生之须臾”,而苏东坡则称“物与我皆无尽”。你怎样看这两种观念?

甲:苏东坡主张快乐地活着,非常可贵。

乙:我倒觉得仅有“快乐”二字是不够的。当代青年朋友在爱情问题上时兴说这样的话:“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从某个角度看,这似乎也是一种快乐,及时行乐的快乐。可结果如何呢?“及其所知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必然落入虚无的人生陷阱。

甲:你说得不错,但那不是苏东坡。苏东坡执着于不朽的事业,这与及时行乐思想有本质区别。在当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物质生活发生着深刻变化,精神需求纷纷让位于对物欲的渴望。举一个平常的例子,春节时家家贴的对联都是堆金砌银、招财进宝的内容。如若谁贴上“古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世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肯定被四邻视为“有病”。人们更向往的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的境界。风气所及,积重难返。

乙:就是说,苏东坡的理想主义与今天人们的世俗追求相距太远?

甲:这不是苏东坡落伍。却恰恰反映了用现代化高科技包裹起来的今人,在精神上似乎反较古人贫乏。所以,从现代的视角重新诠释《前赤壁赋》非常必要。因为昨天的现实就是今天的历史,而今天的现实也是明天的历史。

乙:说到这里,忽然想起苏东坡的词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东坡当时避之不及的,却成了今天人们趋之若鹜的东西,可叹。

甲:在这篇赋中。苏东坡有一句话说得最为透彻:“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何为超脱?这就是超脱。何为潇洒?这就是潇洒。要做到这一点,似易实难。苏东坡是在历尽人世坎坷之后才悟得的,对后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乙:我明白了,适度的物质追求是应该的,只是不要贪取“非我”的那一份。而摆脱物质上的“欲壑难填”境地的良方,就是设法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富有起来。

甲: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所透露出的山水之乐,是他超然物外的思想表现,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另一方面,尽管现实的风云变幻莫测,而对他这样一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来说,却也是无可奈何的。

乙: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竞争和挑战,与苏东坡时代比起来更加复杂激烈、变化多端。我觉得在苏轼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比如在积极入世的同时,还不妨有适当的超脱意识。这样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愈挫愈奋,从而永远乐观进取。

甲:当社会需要进攻哲学的时候,必然同时需要一种“退守”的哲学抚慰人生竞技场上的伤者。但苏东坡是人生战场上的大英雄,他不需要谁来抚慰。“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永不言老,永不言败。

乙:苏东坡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积极进取”是完全合拍的。古人不古。

甲:回头再看《前赤壁赋》中苏东坡的朋友杨世昌的言论,虽然悲观宿命,但我们只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同样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世昌的“吾生须臾”,多少使我们从东坡的“物我无尽”的乐观中,有所惕悟。人生易老,须焚膏继晷,以争朝夕。

乙:如此看来,《前赤壁赋》所传递的人生哲学,既是矛盾的,也是互补的,我们阅读时需作通盘对照思索才对。

甲:我同意。人生的意义是一串永远也解不完的谜团。

乙:唯其如此,生活才具有永久的魅力。

199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