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7章 通俗原是浓后淡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中,有一个有趣的情况,就是“诗”与“记”共同叙述同一件事情,都写的是秦时百姓为避战乱,来到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过着男耕女织快乐生活的故事。《桃花源诗并记》诗与文的水平,分不出孰轻孰重。“诗并记”,按说应该是以诗为主,但“记”在文字量和可读性上,大有反客为主的架势。很多选本干脆都反过来标为“记并诗”,或干脆就仅保留了“记”。

若说《桃花源诗》属于文人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明白晓畅得多,更通俗。

陶渊明文章不同于他前代人的作品,也不同于他同时代人的作品,他立足于在文笔通俗易懂的基础之上,来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岁月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文笔简洁,亲切通俗,保留了生活中更多的原生状态。

陶渊明当初对桃花源这个题材,为何既写了诗,又要写记,弄出两个版本呢?既生瑜何生亮。他是要做个写作试验吗?想让后人比较哪个生命力更长?现在看来,肯定是晓畅明白的《桃花源记》更有生命力。作为诗人,陶渊明写作时一定是对《桃花源诗》下力更多,而后者应是他随手而作的。事情就是这样奇怪,越是在轻松自由心态下的率意之作,往往越是文路畅通,文字清新活泼,无心插柳,不经意中竟成了好作品。这类现象并不少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本是为那次文人聚会的诗集作的序,结果文集中的诗不知哪去了,《兰亭集序》却成为千古不朽的佳作,成为文学史上的精金美玉。

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的诞生和传世,是基于作者深刻的人生见识,深厚的生活阅历,以及扎实的文化功力。没有这些,流行也是流星,通俗也会变庸俗。

在菜谱里,据说有一道汤叫做“浓后淡”,表面似一碗白开水,喝到嘴里才发现极具味道,因为这种汤经过了厨师由浓到淡几十道工序的处理。文学作品中那些具备“言近旨远”“微言大义”水平的文章,就属于这种“浓后淡”。有功力,具灼见,用浅语,写真情,也许这就是使文学生命力久远的必备条件。

199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