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风采
茶之魅 人之魅 茶人之魅——纪念著名茶人钱樑先生诞辰100周年
2017年1月17日是著名茶人钱樑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茶界和茶人以发自肺腑的虔诚之心和爱戴之意隆重纪念他。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顾问、上海市茶叶学会顾问刘启贵曾经在《钱樑选集》序中写道:“钱樑先生一生许茶、一生事茶、一生为茶。”这既是对钱樑先生的全面概括,又是对钱樑先生的准确评价,也是对钱樑先生的高度赞扬。
我们纪念钱樑先生,因为他是上海茶人的杰出代表,是茶之魅、人之魅、茶人之魅的卓越典范。
一、茶之魅
钱樑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多年。光阴荏苒,思念依然。他的形象始终活在茶人心中。时过境迁,我们对他却难以忘怀。人虽逝,茶不凉。
钱樑先生曾有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茶之魅》,其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中国历代有不少爱茶的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茶文化遗产。今天,茶已进入千家万户,茶艺馆和茶艺表演正在陆续兴起,茶将以它的特别魅力,写下文化的新篇章。”钱樑先生是茶之魅的实践者、倡导者,也是茶之魅的传播者。钱樑先生在宣传茶之魅的同时,无形中也把他的茶人之魅留在了人间。
我们纪念钱樑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要认真学习钱老生前积极倡导的“爱国、奉献、团结、创新”的茶人精神,并付诸行动,争做一个真正的茶人。我们学习钱樑先生,最好的行动就是传承他的茶人精神,就是从《钱樑选集》中吸取内涵丰富、茶韵悠长的精神饮料,以达到振兴华茶、普及饮茶、健康长寿、服务人民之目的。
(一)饮茶思源
钱樑先生是上海市茶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钱樑先生极力倡导“茶为国饮”,把茶的普及和茶文化的宣传推向一个新高潮,奠定了他在上海茶界的地位。钱樑先生因为深刻阐述“茶之魅”的文化内涵,持续受到茶人和爱茶之人的尊重。钱樑先生以他为茶叶事业奋斗终身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受到茶叶学会全体会员的敬仰,受到广大茶人的赞扬。
为了纪念钱樑先生,2012年出版发行了《钱樑选集》。这是上海茶人不忘初心、凝心聚力所做的一件大好事,也是全国茶界的一件大事。钱樑先生追随现代中国茶业奠基人吴觉农先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家级茶叶研究所,并参加了茶叶研究的实际工作。他在吴先生家帮助吴老整理旧稿,协助吴老出版了《茶经述评》和《吴觉农选集》两部著作。他同时还出色地完成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的编写任务。
钱樑先生是一生许茶的楷模。1935年,年仅18岁的钱樑先生在有“当代茶圣”之誉的我国现代茶业奠基人吴觉农老先生的推荐下,开始从事茶业工作,一干就是58年,以身许茶,矢志不渝,成绩卓著,声名远扬。钱老告诫我们:“要以专业为基础,知识面要广;要有分析判断能力,忠心耿耿、坚忍不拔办好企业;要有远见,有气魄;要重知识、重人才,敢于承担责任。”他对茶叶强烈的事业心,促使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茶叶事业;他对茶叶事业极端的责任心,造就了一位赤胆忠心的茶人。
钱樑先生是一生事茶的典范。为了献身茶叶事业,他深知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性。1935—1937年,他刻苦研习茶学知识,还在沪浙大学商学院读完大学课程。为了开创茶叶事业新局面,他深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必要性。1949年后,他在担任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技术科长、出口科长期间,主持制定茶区各类茶叶收购加工样;主持制定出口绿茶茶号;主持制定出口苏联的茶样及审评、定级、交货办法;恢复开拓小包装茶出口业务,还研制成功驰名中外的“8147”雨茶、“天坛”牌珠茶、“万年青”牌眉茶等产品。1936—1950年末,钱樑每年在茶季时至少要去祁门红茶改良场一次,进行检验、指导、教学等工作。他在1956—1957年,花费大量业余时间,与黄清云合作翻译并出版N.A·霍卓拉瓦编著的《制茶工艺学》一书。钱老告诫我们:“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和人才。所以讲知识是资源,人才是财富,主意是金钱。”钱老非常强调专业知识、人才资源和金点子的作用;非常强调重知识、重人才、重信息(主意)。他不愧为振兴中国茶叶事业而鞠躬尽瘁的业务精英、茶界奇才、茶学专家。
钱樑先生是一生为茶的榜样。1960—1978年,钱老蒙受不白之冤,但他事茶的信念从未动摇,“文革”后,他倾注全力,日以继夜忘我工作,以茶人精神自勉,以茶人精神励人,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他为上海市茶叶学会的创建、开拓、发展、壮大,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病危之际,仍念念不忘学会工作,表现了一位茶人的高尚情操与思想境界。1989年9月18日,他所组织的首次茶文化研讨会,为上海现代都市茶文化的兴起做了舆论准备。在他的倡导下,上海成功举办了历届一年一度的国际茶文化节。绚丽夺目的茶文化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千家万户,他所倡导的茶人精神已经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饮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永远缅怀钱樑先生。
(二)“茶为国饮”
早在20多年前,钱老就已经对“茶为国饮”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茶不仅在中国早已成为‘国饮’,而且,随着茶和茶文化的广为传播交流,扩大了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世界各地也已普遍认识到,茶是独一无二的保健饮料和文明饮料。”其实,饮茶文化是茶为国饮的载体,饮茶推广是茶为国饮的媒介,饮茶习惯是茶为国饮的基础,饮茶好处是茶为国饮的根本。只要继续扩大茶在全国的影响,进而继续普及茶文化,那么,全民饮茶定将成为国人的文明保健习惯,全民饮茶定将造福于国人,茶为国饮定将实至名归。
(三)茶识渊博
钱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他对晚辈茶人精心扶持,谆谆教诲;他特别注重茶叶人才的培养和茶叶基地的建设。他心胸坦荡,远见卓识,乐于助人,诲人不倦,是一位提携后生的长者。在我和他接触的10年时间里,他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教诲,使我终生难忘。20世纪80年代初期,钱樑、李乃昌、何耀曾先生千里迢迢,相继到军天湖农场考察,为农场茶叶出口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提高茶叶经济效益,他们又要求军天湖茶厂增加红碎茶出口生产。钱老等前辈专家还亲临现场加以指导。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
二、人之魅
《离骚》中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名言,钱樑先生的一生也是如此,历经磨难而不悔,体现出顽强的人格力量。钱樑先生是茶文化的热情普及者,也是茶人精神的积极宣传者,他以无私奉献的茶人精神确立了他在茶界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他以“茶之魅”的妙语华章确立了他在茶人中历久弥新的不朽丰碑。我们从《钱樑选集》中有机会阅览一位老茶人的精心杰作,有机会回顾一位老茶人的耀眼风采,有机会接受一位老茶人的谆谆教诲。读着《钱樑选集》,感受一次比一次深刻,触动一次比一次强烈,领教一次比一次翻新。他的个性魅力感动着全体茶人,他的人格力量震撼着全体茶人。
(一)坚强“铁人”
我认识钱老已有十年之久,觉得他和蔼可亲,谈笑风生,平易近人,乐观豁达。但我先前却不知他的身世如此艰难。我在《钱樑选集》中读到了他的坎坷身世,愈发感受到他的高大伟岸:1934年,他年仅17岁,因担任上海惠灵英文专科学校学生会负责人,并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学生运动,被当局以“犯校规和国法”的罪名开除和通缉。这是他第一次遭受人生的劫难。1938年,他21岁,受命去香港筹备负责全国进出口贸易的富华公司茶叶业务,担任贸易组长、制茶组长等职,为抗战物资的换取作出很大贡献。在港工作期间,他与国民党官僚贪污腐败、中间商盘剥等恶习开展积极斗争,受到排挤打击。这是他第二次遭受人生的劫难。1960年,他43岁,遭到极“左”路线的迫害,受到长达18年的不公正待遇,但他拥护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变。这是他第三次遭受人生的劫难。
钱老蒙受的莫须有“罪名”主要有:1960年,可能由于翻译了苏联制茶工艺书籍,并在对苏贸易方面与某些领导有过不同意见,钱樑蒙受不白之冤,被陷入狱。他不能容忍不懂业务、指手画脚的指挥和人浮于事、讲讲空话的领导,常常因为工作与领导针锋相对,据理力争,结果这位领导恼羞成怒,以“泄密、里通外国”的罪名将他送进了监狱。所谓“泄密”的罪行,起因于钱樑先生主持谈判的与英国驻香港的怡和洋行在1959年所签的红茶合同。但当时茶叶公司的领导人却说他“经济上胜利了,而在政治上失败了”。因为这个英国公司与中国台湾有贸易往来。他在监狱里因为拒绝承认所谓“泄密”罪,手被反铐,磨得鲜血淋淋,留下累累伤疤。1965年7月,法院的审查结束,宣判书上写着“无罪释放,回原单位搞技术工作,工资待遇不变”。可他万万没想到,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不让他回,而把他“下放”到外贸局底下的上海广告公司纸盒厂。“文革”开始后,造反派来他家里抄家,白天他在纸盒厂上班糊纸盒,晚上公司的人给他戴着高帽子、脖子上挂着木牌子,用铁丝牵着去游斗。1970年,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从乡下回来,又被送回纸盒厂糊纸盒。
经过18年的磨难、周折、挣扎和等待,1978年春节除夕,钱老在给当代茶圣吴觉农的信中说道:“十几年来糊涂地坐牢、糊涂地被释放、糊涂地被批斗、糊涂地归队,直到糊涂地退休,真是糊涂的一生。”1979年的春天,在吴觉农的一再邀请下,他终于决定到北京去。临行前,他得到了“平反”的结论。1979年在北京的一段时间是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转折点。
从钱老三次蒙难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要干好一件事、干成一件事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祖国的赤胆忠诚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非凡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是事业成败的重要条件。正因为钱老具有这样的忠诚和勇气,他矢志不渝为茶业奋斗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历经坎坷,愈挫愈勇,“文革”后,他日以继夜,争分夺秒,倾注全力,忘我工作,为振兴华茶献计献策,积极倡导现代茶文化,争取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在平反后的12年中,他毅然决然承担起上海市茶叶学会的筹建和发展工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特别是在病危之际,仍然念念不忘学会工作,表现出一位茶人的人格力量、高尚情操与思想境界。他的业绩有目共睹,他的精神感人至深。可以说,茶人的人格力量是钱樑先生泰山压顶不弯腰、天塌下来不低头的精神支柱。
(二)睿智“哲人”
钱老说:“开创茶叶出口贸易新局面,必须具备三个观点和一个前提,即全球观点、发展观点、生产观点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因为树立全球观点,不仅是茶叶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且是做好其他工作的需要。因为科学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茶业发展的动力。因为生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只有生产的进步,才有社会的发展。只有在茶业生产大发展的前提下,茶文化和茶普及才能得到相应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既是茶业发展的前提,也是茶业发展的归宿。所以,要发展茶叶事业,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使茶农、茶人和产茶国都因之受益。钱老还说,要“树立坚定的爱国心、责任心、事业心”。树立坚定的爱国心就是要有民族尊严和主权意识。树立坚定的责任心就是要敢于承担义务和担当责任。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就是要摆正职业和事业的关系。总之,钱老提出的“三观”是与他的爱国心紧密相连的,是寄希望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兴旺发达;钱老提出的“三心”是与他的责任心紧密相连的,是寄希望于茶文化的普及推广和深入人心;钱老提出的“一个前提”是与他的事业心紧密相连的,是寄希望于茶叶事业的复兴梦想和持续发展,只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才有茶业的光辉未来。
(三)罕见“茶人”
钱樑先生的一生可以用一首对联加以概括:“以身许茶,无私奉献,茶人精神四海扬;历经坎坷,对党忠诚,傲骨清风万古传。”在钱老身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奉献、忠诚品质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品质就是“茶人精神”和人格力量的完美体现。
茶人精神有四大要义,可用“爱国、奉献、团结、创新”八字加以概括。这就是刘启贵先生在《钱樑选集》序言中所说的“钱樑先生生前积极倡导的‘默默地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的‘爱国、奉献、团结、创新’的茶人精神,并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体验的宝贵经验”。茶人精神的第一要义是赤子之心,肝胆相照。你看那古老的千年茶树,扎根在祖国的肥田沃土中,风吹雨打不动摇,天寒地冻不低头,赤胆忠心,报效祖国,五千年不变色,意欲何为?茶人精神的第二要义是不讲索取,只讲奉献。你看那绿油油的茶树,把自己身上的嫩芽和绿叶无私地奉献给人类,采了又发,发了又采,牺牲自己,乐于助人,几十年如一日,求在何方?茶人精神的第三要义是紧密相处,团结和睦。你看那炒青绿茶和工夫红茶,经过千揉万捻而百折不挠,条索紧结,亲密无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九牛拉而不回头,此为何故?茶人精神的第四要义是常采常新,永葆青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茶园,始终保持着朝气蓬勃的本色,苍茫翠绿,郁郁葱葱,日新月异,永葆青春,历二百载而不衰老,又为何因?钱樑先生好比一棵茶树,无私奉献了绿叶嫩芽,用茶汁滋润了别人的心田,用茶文化教化了来者的心灵。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心甘情愿,为民造福。钱樑先生是茶人精神的倡导者,更是茶人精神的实践者。他为茶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把茶魂留给了我们——这就是熠熠生辉的茶人精神。
三、茶人之魅
(一)茶是祖国的荣誉
钱老有一篇著名论文《世界非主要产茶国试植茶树之经过》,写于1937年2月,时年20岁。这是一篇佐证茶树原产地的不朽杰作。
茶树原产地之争的实质就是争夺世界各产茶国之间的历史地位,争夺世界茶叶的话语权,争夺全球茶叶的名誉权,争夺茶叶商品的知识产权。总之是争夺茶文化(茶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源地。所以,茶树原产地之争是为了捍卫祖国荣誉,其意义非同寻常。
众所周知,茶树原产地的争论由来已久。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发现了野生茶树。1838年他又印发了一本小册子,列举了在印度阿萨姆地区发现野生茶树多处,其中在沙地耶发现的一株野生茶树高达43英尺,胸围3英尺。因此,勃鲁士断定印度阿萨姆是茶树原产地。1877年英国人贝尔登步其后尘,在其著作《阿萨姆之茶树》中指出,茶树原产于印度,再次提出对中国原产地的异议。由此,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茶树原产地之争。在这方面,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为论证中国是茶树原产地奠定了基础。他在日本求学时写的《茶树原产地考》是在亲自调研,充分掌握有说服力的资料后写的。全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也以确凿的证据证明了中国的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的原产地。因为我国云、贵、川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地方,又是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存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而且那里的野生大茶树又表现出茶树最原始的特征和特性。再从茶树的分布、地质的变迁、气候的变化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得出了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结论。然而,钱樑先生却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他是从世界非主要产茶国试植茶树之经过加以论证的,是运用了排除的方法。他们的论证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二)茶是华夏的贡献
钱老在《世界非主要产茶国试植茶树之经过》一文中开宗明义:“茶树本为我国特产,自印度、锡兰、日本等国家试植得告成功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相继植茶。”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茶树发源于中国,传遍于世界,现在已有50多个国家种茶产茶。寻根溯源,全球各地最初饮用的茶叶、引种的茶树、饮茶的方法、茶仪茶礼、茶道茶艺、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制作工艺、茶叶保管方法等,莫不是由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过去的。
很多史书把茶的发现定为公元前2739—2697年。相传上古三皇的神农氏炎帝所作的《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的上古时期,当时人类正处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可以说,我国用茶饮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人工种植茶树也在西周初年就开始了。可见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制作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具有近五千年文字可考的依据,华茶对世界的贡献无可争议。
(三)茶是中华的瑰宝
结合钱老的考证并联系有关资料加以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世界各国的饮茶和茶叶产、制、销活动,除日本、朝鲜和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从中国传入的以外,其他各国大多是16世纪以后甚至是近200年以来才从中国逐渐传入和发展起来的。欧洲各国曾数度试植茶树,然大都因土壤气候不合而遭失败。从钱樑先生的论文中,我们看到了世界各产茶国的茶叶发展脉络。他是通过列举各国试植茶树的证据,反证了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钱樑先生饱含深情地说:“茶最先为中国人所发现、所利用——从药用、食用到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饮料,也最先由中国人从野生植物变为人工栽培,并最早发明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制茶工艺技术,最早在中国成为商品,形成专门的行业。我国给予世界各国以茶的知识、茶的名字、茶的饮法和栽制技术。随着饮茶习俗的发展传播,又大力推动了东西方的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茶是我们祖国的瑰宝,是祖国的荣誉。它对世界全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老在《漫谈“茶人”和“茶人精神”》一文中说:“茶不论生长的环境是僻谷偏野,从不顾自身的给养厚薄,也不管酷暑严寒,每逢春回大地时,尽情抽发新芽,任人采用,周而复始地默默地为人类作出无私的奉献,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从《钱樑选集》中增进了对祖国茶文化历史的了解,增进了对祖国茶业的热爱,增进了对普及“茶为国饮”意义的认识。感谢钱樑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可口、如此丰厚、如此营养的精神饮品。他所阐释的“茶人精神”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从茶之魅到人之魅到茶人之魅的人生如茶的心路历程!
(原载《上海茶业》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