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医说医:谈医论症科普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早搏也会有生命危险

解玉水 心血管内科

很多人都听说过早搏,但由于大多数人的早搏并不严重,甚至没有不舒服的症状,所以不少人就对早搏不以为然,殊不知有些严重的早搏也是会有生命危险的。

早搏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正常人的心脏跳动的节律非常规整,而早搏是过早的搏动,就是在心脏规律整齐的跳动过程中,突然出现一次提前的搏动,然后又恢复正常。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仅次于房颤。

按部位分:正常人的心脏搏动由窦房结发出,因而叫作窦性心律。而早搏则由异位起搏点发起。从心室发出的早搏叫室性早搏,从心房发出的早搏叫房性早搏,还有从房室交界处发出的早搏叫房室交界性早搏。早搏通常都是有病灶的,其发起部位即病灶所在部位。

按频率分:早搏的频率即每天次数可多可少,少则24小时少于100次,称为偶发早搏;多则24小时达到几万次,一般超过1 000次/24小时者称为频发早搏。

按症状分:有些人的早搏没有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早搏;而有些人的早搏伴有心慌、胸闷、乏力等症状。早搏有无症状与早搏的频率没有明显关系。正常成人的24小时心跳为10万次左右,但有些人早搏上万次也没有任何症状,而有些人早搏次数很少,却感觉非常难受。

按病因分:通常,心脏功能、结构都正常,找不到明确病因的早搏称为功能性早搏或特发性早搏。而有些早搏是有病因的,通常与器质性心脏病或结构性心脏病伴发。特别是中老年人有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者,容易出现早搏。其他还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及病毒性心肌炎等都可能出现早搏。

根据早搏的频率、病因等评估,偶发、特发性的早搏一般都是良性早搏,而频发、伴有较严重结构性心脏病、有生命危险的早搏则为恶性早搏。

出现早搏要找病因

早搏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有的人早搏发生时会有种难以言说的不适感;有的感觉一瞬间心脏突然停跳;有的感觉心脏突然要跳出来;有的感觉走路没有力气……早搏的这些不同症状表现与患者本身存在的基础疾病有一定的关系。

结构性心脏疾病:这是引起早搏的最常见原因,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及扩张性心肌病等。本身就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比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人更容易出现早搏。早搏常继发于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及心肌炎症者。比如,年轻人某段时期过度劳累,也可能出现早搏,表现为心慌、呼吸困难,检查发现频繁早搏,就要考虑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

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往往与心血管疾病并发,还会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也容易发生早搏。

糖尿病:糖尿病会引起神经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糖尿病还会引起糖尿病性心肌病,并发心脏功能减退。这些都会引起早搏。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也会引起心脏症状,早搏就是其中之一。

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肺气肿、老慢支的患者后期都会出现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右心负荷过重,引起右心增大,从而出现房早、房速甚至房颤。

电解质紊乱:有些早搏的发生跟电解质紊乱有关。比如,低血钾会引起室性早搏甚至室性心动过速。纠正电解质紊乱后,这类早搏就会消失。

药物:有些早搏由药物引起。比如某些抗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过敏药、抗心律失常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等都会干扰心肌细胞代谢,影响离子通道,有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会引起早搏。

这些早搏有生命危险

有些人发现自己有早搏后不以为然,也有些人对早搏非常紧张。一般特发性早搏没有生命危险,多见于身体比较健康的中青年,没有高血压、心脏病史,心功能良好,对此类早搏没有必要过度担心。但是有些早搏有生命危险,需要引起重视,及时明确诊断及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早搏:特别是24小时之内的大面积心肌梗死,有些患者会出现频繁早搏,甚至出现二联律(每个正常心跳后面都紧跟着一个早搏)。急性期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时出现的早搏是有生命危险的,会增加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使病情雪上加霜。

心力衰竭引起的早搏: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搏容易诱发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早联律间期(R-on-T)的室性早搏,可危及生命。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早搏:得了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后没有好好休息,会出现早搏加重,诱发急性、恶性心律失常,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马方综合征引起的早搏:马方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伴有血管畸形,会引起心脏主动脉血管壁变性,容易扩张后形成夹层、撕裂,引发运动性猝死。早期可无明显心血管症状,会出现早搏。

伴有反复晕厥的早搏:年轻人反复晕厥,开始时心律失常,出现室早、室速、室颤,可能为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布鲁哥达(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的室性心动过速等,这些疾病都可合并早搏。

由此可见,早搏患者要做全面的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超、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排查早搏背后的心脏疾病。

无症状的频繁早搏不能大意

患了早搏到底要不要治疗呢?没有症状的早搏是不是就不用治疗了呢?

应该根据早搏的频率、症状、病因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

首先要看有无症状。有些人虽然早搏次数不多,但症状明显,就需要治疗。有些人虽然早搏次数很多,但没有不适症状,就不一定需要治疗,但应该请心脏专科医师进行细致的评估,排除严重心脏病,排除可能的心脏危险。对于特发性早搏,无症状者可以不治疗,有症状者可以进行药物治疗。

其次要看早搏频率。对于没有症状的早搏,频率是很重要的判断指标。一般情况下,24小时早搏数量低于1 000次者,如果没有心脏疾病,可以不治疗;而超过1 000次的频发早搏,要引起重视,如果同时有不适症状,就需进行药物治疗。

长期频繁的早搏会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称为早搏介导的心肌病。所以,对没有症状的频繁早搏也不能大意,需要定期随访复查。如果室早次数超过总心率的15%,比如24小时心率10万次,早搏次数超过1.5万次,就认为是早搏负荷过重,会引起患者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早搏治疗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二是延长寿命。如果早搏没有生命危险,治疗就应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如果早搏威胁生命,则要进行根治。

射频消融可根治早搏

那么,治疗早搏有哪些方法呢?有些人吃了药后早搏还是治不好,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重视早搏的病因治疗,其次,早搏的治疗可以先尝试药物治疗,如果疗效不佳,可以考虑做射频消融介入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些早搏,药物治疗就可以改善。药物不仅可以治疗特发性的早搏,也可以治疗心脏疾病继发性或伴发性的早搏。药物治疗早搏的效果在50%~60%,但疗效可能不持久,治标不治本,或者不良反应大,患者不能耐受。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大,或某些特殊类型的室性早搏,则可以考虑经导管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可以根治早搏,有效率可达90%。

消融治疗适合稳定、频繁的单型性早搏患者。对于很多早搏次数较少的人群,很难标测早搏病灶,也没有必要做消融治疗。比如,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部病变范围广、病灶多、病情不稳定,不适合消融治疗。等度过急性期,病情稳定后,早搏也可能减少或消失。对于孤立性、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多年的早搏,可选择射频消融治疗。有些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早搏,可能与心肌梗死遗留下的瘢痕有关,也可以考虑做消融治疗。

病因治疗:对于有原因的早搏,还应该针对早搏病因进行治疗。病因解除了,早搏自然也就消除了。比如,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引起的早搏,可以先进行药物治疗或血运重建治疗,原发病痊愈后,早搏可能就减少或消失了;冠心病心肌缺血可能需要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些瓣膜病变患者可能需要做瓣膜置换手术;有些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可能需要做消融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