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素质教育概述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本质
一、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既承认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又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人的基本素质的相同性,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由于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差异性出发,通过教育,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并通过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形成一种自我激励与约束的内在机制。素质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每一个学生乃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学生作为鲜活的主体,既具有一定的素质潜能,又亟须使自己的这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握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这一基本特点,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可以表述为: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手段,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强调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的原因何在?众所周知,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内因(内部因素)和外因(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内因,而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知识结构,乃至教育榜样、教师作用等一切客体,都属于外因之列。可见,主体和内因相联系,客体则和外因相联系。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只有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对待,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积极地接受教育,由此也才能使外部因素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部素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
素质教育在贯彻教育方针上能够做到“两全其美”,即面向全体(全体性)和全面发展(全面性)。所谓全体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基础教育。狭义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敞开接受正规的基础教育的大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对入学儿童按照种族、民族、性别、肤色、宗教、语言、经济地位、身体健康状况等标准进行筛选,当然也不允许纯粹以分数进行非正常的淘汰。区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尊重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包括高分学生、低分学生,严格遵循“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大一统”的教育,而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注重教育的平等性,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是指能促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懂得如何做人,使学生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审美、价值规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个性化。
三、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素质教育讨论的范围一般限于“基础教育”,实际上是指“基本素质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必然具有基础性。当前,知识发展和更新的速度很快,但是知识发展万变不离其宗,素质教育要为学生打下素质基础从而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学生的素质是做人的基础。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会做人,包括做怎样的人和怎样做人。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对学会做人这一点反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提倡全面发展教育。有的人认为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有的人认为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未能很好地回答“全面发展什么”的问题。素质教育提出之后,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即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由此看来,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即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也就是说,素质教育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途径去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并提高其整体素质水平。
第二,个人素质是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决定》出台之后,教育体制改革的这一目的,并未引起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当然他们也未对之做深入研究。素质教育提出之后,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探索与实践,大家才逐步认识到,要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着手,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个人素质的融合与升华。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地开展素质教育,并通过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种渠道,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从而以此为基础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四、素质教育的创新性
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为祖国的现代化服务,就必须超前发展,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科学设置课程,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人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性发展及其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面向未来的人必须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这种开拓创新精神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而是靠灵活多样的创新性教育活动培养出来的。创新性教育活动,要求按规律办事,在课堂教学时间内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余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反对那种违反教育教学规律、任意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的教学活动。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以教学规律为基础,而且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教学的根本原则,反对空洞的说教,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得以较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