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把别人摆在第一位

取悦症的核心是这样一个信念:必须把别人摆在第一位。作为一个好人,你几乎肯定认为应该先人后己,而且,你多半相信不那样就是自私。

然而,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些信念的背后存在一幅令人不安的、消极的图像,描绘着他人的动机和性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取悦者的世界是危险之地,充满了强势、苛求、挑剔、奸猾和严厉的人。这些人的需求占据着必须优先满足的首要位置,哪怕是牺牲你自己的利益。

在我们揭示和研究这些暗藏的信念之前,请先完成下面的小测验,看看你对“必须先人后己”有多认同。阅读下面的各项陈述,确定它们是否符合你的情况。如果符合或基本符合,就选择“符合”,如果不符合或者基本不符合,就选择“不符合”。

测验:你把别人摆在第一位吗?

1.我相当注意满足别人的需求,哪怕是牺牲我自己的需求或愿望。 符合/不符合

2.跟我所爱的人相比,我自己的需求应该总是摆在次要位置。 符合/不符合

3.为了真正值得别人喜欢,我必须随时付出自己的全部。 符合/不符合

4.在生活中,我首先关心的是让别人高兴。 符合/不符合

5.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更多的是替别人着想,而不是考虑我自己。 符合/不符合

6.当我生活中的其他人心烦时,我会认为我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符合/不符合

7.我应该总是满足他人对我的要求或期望。 符合/不符合

8.我最大的责任就是照顾我生活中的其他人。 符合/不符合

9.我通常会采纳跟我关系最密切的那些人的信念和看法。 符合/不符合

10.我在生活中努力遵循这样的信条:给予要远远高于获取。 符合/不符合

11.在为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多半会尽力先让别人满意。 符合/不符合

12.对我来说,不管以什么方式向别人表达我的求助或需求,那都是非常难以启齿的。 符合/不符合

13.我觉得为了博得别人的喜爱,我必须让他们高兴。 符合/不符合

14.我很习惯为别人做事却不要求或不期待任何回报。 符合/不符合

15.如果我不再先人后己,那么我就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人,大家就不会喜欢我了。 符合/不符合

16.在人际关系中,我所希望的付出要远远多于我所期待的回报。符合/不符合

17.我必须总是让别人高兴,哪怕牺牲我自己的情感或需求。 符合/不符合

18.我时常感到别人期望从我这里得到的东西有些太多,但我总是尽力不让他们失望。 符合/不符合

19.当我自己的需求跟别人的需求冲突时,我总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 符合/不符合

20.如果我没有把别人的需求看得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我就会感到非常内疚。 符合/不符合

21.有那么多人对我提要求或者需要我,这有时会让我愤愤不平,但是我从来没有让自己的不满表现出来。 符合/不符合

22.有很多时候,我觉得别人理所当然地该来帮助我,然而事实却令我很失望。 符合/不符合

23.我的朋友和家人经常来找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符合/不符合

24.因为要满足那么多人的需求,我常常感到紧张和疲惫不堪。符合/不符合

25.我有时会担心,如果我对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会遭到拒绝、忽视或指责。 符合/不符合

打分和解释

数数你选择“符合”的个数,那就是你的总分。参照下面的分数范围对你的总分作解释:

·总分在17~25分:你的取悦症牢固地基于先人后己的信念。就这一点而言,你甚至只能看到跟照顾他人的需求。强调先人后己很可能让你感到非常紧张,使你的内心充满你甚至无法承认的怨恨和怒气。当你改变这种总是先人后己的思想时,你的康复过程就会取得重大突破。

·总分在10~16分:你的思想有典型的先人后己的取悦倾向。尽管你看起来对“必须把别人摆在第一位”的信念有所节制,但你最好警惕取悦症背后的这一核心假定。改变自己不利的先人后己的信念,这是治愈取悦症的一个关键。

·总分在0~9分:你只有很轻微的先人后己的思想倾向。然而,如果你患有取悦症,你的行为会恰恰相反。尽管你可能不是有意识地相信别人比自己更重要,但你的取悦习惯却反映了这种信念。你要更深刻地理解你的思想怎样跟迎合他人的倾向相一致,强化你的需求跟他人的需求一样重要的信念,从而加快你的康复。

培养他人不照顾你

40岁的萨拉有4个孩子,是个极端的老好人。因为她是个家庭主妇,挣钱养家全靠丈夫努力工作,所以她相信自己有责任从丈夫进门那一刻起就照顾好他,直到他上床睡觉。而且,她对孩子们也是百依百顺。

因为萨拉自己小时候家境比较困难,父母分别上白班和夜班,所以萨拉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妈妈在家陪着,并拥有爸爸给他们创造的舒适生活。因此萨拉相信,为了让孩子们在学校取得好成绩,过得开心,自己不应该让孩子帮忙做家务。

但是,尽管萨拉好心好意,对丈夫和孩子百依百顺,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多年来,萨拉努力地满足家中每个人的需求,从来没有要求过家人的帮助或支持。后来,她被诊断出得了急性风湿关节炎,必须住院治疗,然后还得卧床修养6周。萨拉的医生是她的好朋友,她要求萨拉“别再像个女仆一样尽心竭力地伺候家人”。

出院回家之后,家人的反应让萨拉震惊,深深地伤了她的心。他们非但没有亲切而又高兴地报答萨拉这些年来的照顾和养育,相反却对萨拉生病所带来的麻烦表现出了相当大的恼怒和怨恨。

起初,萨拉为自己生病拖累了家人而感到很内疚,但是很快她的心中就充满了怒火和怨气。

为了应付眼前的困难,萨拉请自己的母亲来帮忙照顾自己和家人,直到自己恢复健康。然而等她恢复健康后,她鼓足勇气把家人叫到一起,跟他们讲了自己养病期间的一些反思。

“我的孩子们自私而且调皮捣蛋,我的丈夫被惯坏了而且不懂感恩,这完全是我的过错,”她对惊愕的家人说。“但是从今天起,我们家的一切将变得完全不同。”

萨拉进一步宣布,她要正式“罢工”了。她说,她不会再替他们做事了,直到他们每个人承担起照顾自己和照顾彼此的责任。

“可悲的是,我非要病得这么厉害才能看清自己在犯错误,”萨拉说。“我以为我把家人照顾得这么周到,我就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了。在我生病之前,我一直让所有家人以为,我不需要他们的任何帮助。我使得他们忽视我,纵容他们只考虑自己。”

当萨拉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努力克服取悦症时,她反思了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想给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树立榜样。

“我本打算自己操持好家务,好让孩子们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和他们自己的活动上。我想让孩子们发挥出最大潜力,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我总是告诉他们要争取成功,要为了理想而努力。”

“但是,当我想到我给他们树立的坏榜样时,我真的吓坏了。我一直在教我的女儿们,女人就该逆来顺受!甚至更糟糕的是,我一直在告诉我的儿子们,男人理应享受女人的百依百顺。我当然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养成这样的观念。”

“现在我意识到,如果我不尊重自己,我的孩子们也就不可能学会尊重我或者尊重他们自己。”

“当我妈妈来照顾我时,她帮我做了一次严肃的态度调整。她提醒我说,在我小的时候,尽管我们家经济相当困难,我们却彼此关爱和照顾。”

“我意识到自己在培养一帮讨厌的家伙,因此,我立即决定改变这一切。他们的确在改变,但非常缓慢。偶尔我必须再次罢工,提醒大家履行他们各自的责任。”

“最精彩的部分在于,我真的相信因为我促使家人实现了自我改善,所以他们更尊重我也更爱我了。”她最后说。

在某种意义上,萨拉生病是幸运的。就因为生病,萨拉才能在治愈取悦症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萨拉的故事还很生动地说明了,因为好人们总是把别人摆在第一位,所以很容易忘了自己的需求。

作为一个好人,会训练自己否定自身需求,同时,他们还会在无意间告诉别人不要关心他们。

像很多其他为人父母的取悦者一样,萨拉把自己的孩子摆在第一位,努力想成为一个“超级妈妈”,而她的这种行为得到了大量的文化和社会强化。周围的人赞扬她很能干,而她也喜欢履行她给自己规定的职责,直至她意识到了她在付出怎样的代价。

你很容易成为自身能力的受害者。你越是证明自己能干,别人就越是期待或要求你去干。然而最终,取悦于人和先人后己的恶性循环会让你变得紧张、疲惫和沮丧。到了这时,你的需求会发出绝望的尖叫,希望有人能听见。但是,就像萨拉一样,你的需求也可能是在无声地尖叫,没人听见也没人回应。

照顾自己是自私吗

大多数好人都会非常扭曲地把照顾他人跟照顾自己对立起来考虑。在他们看来,这两者不能共存,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这两种选择看起来是:①要么你是完全无私的,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自身需求的前面;②要么你就是完全自私的,总是把自身需求摆在第一位,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很显然,作为一个好人,你选择了前者。毕竟,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哪怕牺牲自身利益,这恰恰是取悦症的本质。然而,要是你知道就因为你这么无私,你实际上是把别人的需求置于了你根本无法予以满足的危险之中,你还会坚持吗?

请思考这样一个类比:假设在一个月内,你要单独负责喂养7个蹒跚学步的小孩。你的任务是要确保这些孩子别挨饿。

为了达到目的,你每顿饭都让孩子们愿意吃多少就吃多少。而且,你决定把自己那份省下来不吃,以防下一顿饭没到孩子们又饿了。

因为总是把孩子们的饥饿摆在第一位,你渐渐变得非常迫不得已,以至于你忽视自己身体发出的饥饿信号。事实上,因为你把喂饱孩子们看成是你的首要需求,所以你决定彻底放弃吃饭。

然而最终,你因饥饿而变得非常虚弱,以至于再不能给孩子们准备饭食了,也不能喂他们吃饭了。于是,尽管你把孩子们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是出于好意和无私,你的做法却是失败的。很明显,你的策略存在缺陷。

也许你的首要需求是照顾别人。但是,因为你忽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而你又是看护者,所以你也在让自己所照顾的那些人面临危险。

如果你牺牲自己来照顾他人,并因此让自己一直处于紧张和疲惫不堪的状态,那么你就是在自找疾病、沮丧、紧张以及其他严重的麻烦。尽管你是出于好意,但结果却只能是那些依赖你的人也会跟着受苦。

你还可以有对大家都好的第三种选择,那就是你要秉持开明的利己主义。这意味着你要照顾好自己,有时甚至要把自己的需求摆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你也要考虑他人的需求和福利。这样一来,你仍然在满足他人的需求,让他们能从你的自我照顾中受益。跟自私不同,开明的利己主义可以防止他人因你的自我牺牲而受苦。

看似矛盾的是,为了真正对那些跟你最亲近、对你最重要的人履行责任,你必须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但是,你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多年来的取悦已经让你几乎听不到内心需求的声音了。

没有人喜欢过分的给予者

你必须记住的一个最重要的教训是,牺牲自己不是交朋友的办法。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很难喜欢他们中间自封的、自以为是的“圣人”。

作为一个好人,你可能会觉得给予远比获取的人际关系更可靠。你可能还认同这样的错误观念:即便是在朋友和家人中间,给予也总是远远胜过获取。

慈善和无私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但问题在于,你不该把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用于你的个人关系中。当你一直向朋友和家人付出,却不允许他们给你回报时,你实际上是在拒绝他们,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你固执地坚守给予者的姿态,拒绝接受任何回报,这就等于不让别人享受给你回报的愉悦和快感,而那原本是他们应有的权利。

如果你一味付出,始终不愿接受任何回报,那么你的动机就会变得可疑。

尽管你的本意可能是想跟别人分享你的财富,但你可能会让接受者感到无法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因而在无意中贬低了对方。或者,你的好意可能会被误解为“收买”友谊的企图,在这种情况下,给予者和接受者都被贬低了。

过分无私或谦让的好人,可能会在无意中让别人觉得尴尬、不安甚至受到了蔑视。当你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以至于你的自我否定变得显而易见时,你的做法就有可能加倍让别人感到内疚。别人可能会说你是一个“真正的奉献者”,但他们可能也会希望你到别处去奉献。

最终,当你给别人帮忙但又不让别人给你回报时,你就会在无意中让别人觉得他们欠了你的。尽管你可能完全是出于好心,但接受者可能会对你感到怨恨和愤怒,因为是你操纵了他们,让他们处于了尴尬和不安的境地。

允许别人报答你的好意和付出,而不是让他们觉得欠了你的,这会让他们更加感激和喜欢你。

迎合他人的隐藏代价

萨拉的故事以及像她一样的老好人有多普遍?实际上,这样的故事并不稀罕。看起来,不管取悦的动机可能是什么,只要他踏上了迎合别人需求的道路,结果就几乎必然是事与愿违。事实上,正如下面这个故事中体现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相当不幸的。然而最可悲的是,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可以预料的。

35岁的米兰达想不明白,为什么她至今仍然单身。她看起来对男人挺有吸引力,有不少男人愿意跟她约会。事实上,大多数跟她约会的男人都对她颇感兴趣,至少有段时间是这样。但是,米兰达的恋爱关系总是难以长久。或迟或早,每一个跟她谈过的男人都跟她分手了。

真正让米兰达困惑和苦恼的是,跟男人保持成功的恋爱关系是她这辈子最大的渴望。她就是想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因为她是一个努力讨别人喜欢的人,尤其是对男人。

讽刺的是,正因为米兰达总把男人摆在第一位,未能照顾到自己的需求,所以才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而这原本是她极力想要避免的。尽管这么多年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分手,但米兰达仍然没有认识到,她不由自主地取悦别人,近乎盲目地迎合她的那些男朋友,其实是适得其反。

“我必须把男人摆在第一位,尽我所能地取悦他们,”她固执地说。“要不然,他们不会爱我。”

因此,米兰达一旦发现自己喜欢上了某个男人,就马上把自己放在低声下气、唯命是从的位置上。她会毫无节制地关注、崇拜和赞美这个男人。她相信,要想赢得男人的爱,她必须证明自己会始终把对方的需要摆在第一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米兰达愿意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地方,答应任何要求,只要能让对方高兴。她愿意看任何一部对方喜欢的电影,或者任何一档对方喜欢的电视节目,也愿意到对方所选的任何一家餐馆,吃对方所点的任何食物。只要对方喜欢,她还愿意为他下厨房,而如果对方不饿,那她也愿意跟着少吃一顿。

当男友喜欢去健身房时,米兰达也会变成一个狂热的健身者。如果男友闲着没事,她也会整天泡在家里看电视。她的穿着打扮是为了让男友喜欢;为了迎合男友的品位,她愿意换发型、改化妆习惯或者改变自身外表的其他方面。

米兰达的想法永远排在男友的后面。事实上,她“发现”自己几乎同意对方所相信的一切,为的就是告诉对方,在她眼里,他是多么聪明、多么迷人。

一开始,米兰达的男友几乎个个都感到很受用、很高兴。米兰达有本事让每个男人都感到自己很特别;她会告诉对方,他在她的眼中是多么聪明、多有才华、多么迷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方最初的热情和兴趣就会逐渐消退。

冷酷的现实是,男人们眼中的米兰达,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过不了多久男人们就发现,米兰达的逢迎和恭顺会让她变得讨厌透顶。

因为没有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所以米兰达无法真正在思想层面上跟对方互动,只能像面镜子一样照出对方的想法。由于每换一个男友她的兴趣和活动都会跟着改变,所以她从未真正地培养出长久的爱好或才华,甚至除了想当男友的“另一半”之外,她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别的什么需求。即便是这个“另一半”,也不是独立、互补的另一半,而只是对方的摹本或复制品,只不过外表是女性。因此,她没有多少东西能帮男友丰富人生经历或扩大知识面。

取悦于人最终让米兰达成了令对方讨厌的负担。她相信,她愿意把男人摆在第一位,愿意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和愿望。但事实上,有一样东西是健康的男人最想要也最需要的,而她却无法给予,那就是在自知和自重的基础上与对方分享真我的能力。

顺从他人的要求

作为一个好人,你的感觉天线要随着他人的需求、偏好、愿望、要求和期望转动。你把他人需求的心理“音量”开得很大,却把自身需求的“音量”开得很小,近乎无声。

有的时候,他人的需求或要求会说得很明确;有的时候,他人并未对你提出明确的要求,然而你仍然会觉得,你必须响应含蓄的要求。你的心理雷达一直在扫描人际空间,捕捉他人明确的或者含蓄的要求。这些微妙、暗示的要求叠加在那些持续不断、理直气壮的明确要求之上。

在理论上,来自他人的要求是无限的,而你用以响应的资源却是有限的。你只是一个人;你能利用的时间只有白天不睡觉时那么多,而且不管你多健壮,你的精力也不可能是无限的。然而,因为你首先考虑的是“先人后己”这个简单却不利于自己的原则,所以你不习惯或者不擅长把任务派给别人。你很少寻求帮助或支持,即使勉强开了口,你也担心会遭到惩罚或拒绝。而且,你几乎从不就别人的需求或要求谈条件,因为这样做你得把自己的需求摆在前面,因而很有可能会让你遭到反对,或者被贴上“自私”的标签。

因为没有能力说“不”,也不擅长分派任务、要求帮助、商谈条件或区分轻重缓急,所以他人的要求会不经过滤、不受控制、源源不断地涌来。而且,你想时刻取悦于所有的人,这种强迫性的尝试尽管多半是徒劳的,但却会让他人对你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因为高度紧张或压力过大,你的响应能力会受到损害并大打折扣。

紧张的心理影响非同小可。首先,这么多要求所造成的高度紧张,会威胁你的情感和生理健康。其次,当你感到自己无力满足他人对你越来越多的要求时,你的自尊就会骤然跌落。尽管如此,你把别人摆在第一位的强迫行为还是不会停止。

在危险的世界里赢得喜爱

面对这么高的心理和生理代价,为什么“先人后己”这个核心观念,还会如此深深地刻进你的心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心理学家所谓的“沉默假定”,或者说是“先人后己”信条背后的潜在观点。

在你“必须把别人摆在第一位”的信念中潜藏着一个威胁:如果你不把别人的需求摆在自身需求的前面,你就会遭到拒绝、反对或抛弃,被别人看成是自私的人,或者受到其他惩罚。再深一个层次,潜在的威胁来自“别人的世界本质上是危险之地”这种观点。根据你的沉默假定,那个地方住着多半会控制、苛求、拒绝、利用或惩罚你的人。你必须随时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常常得牺牲自己的需求。因此毫不奇怪,在满足别人的需求之前,联想到自己的需求都会让你的内心充满恐惧、焦虑和内疚。

要想揭示你的潜在观点和沉默假定,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问问自己,如果你不随时牺牲自己来取悦别人,那会怎样?如果你不把别人摆在第一位,如果你不竭尽所能地让别人高兴,那又会怎样?

如果你跟大多数取悦者一样,那么你就相信,假如不把别人摆在第一位,你就会被看成是自私的人。而且你还相信,假如你是自私的人,你就不值得别人喜爱。最终,自私、不招人喜爱的人会遭到抛弃,落个孤独凄惨的境地。因此,这一价值体系背后的沉默假定是:

·别人的世界不是安全之地;如果你不满足别人的需求,你就会遭受消极的后果;

·你必须一直奉献自己并取悦别人,这样才能赢得持续的喜爱和关心;

·如果你不奉献自己,不把别人的需求看得比自身需求更重要,你就会被看成是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会遭到抛弃,落到孤独凄惨的境地。

这些潜在假定把“他人至上”升格为信条。换句话说,在你这个取悦者的世界观里,他人以及他人的需求必然高于你自己的需求。

但是,如果你的世界观错了呢?它对消极后果的确有点儿言过其实,不是吗?

态度调整:别再把别人摆在第一位

请用下面的纠正陈述来对抗“先人后己”的有毒思想。请记住,只要改变一个想法,就能启动治愈取悦症的整个过程。

·如果你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前面,不能照顾好自己,那你就极有可能无法照顾好那些对你最重要的人。

·既关心别人,也照顾好自己,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自私与开明的利己有巨大的差别。

·你不必非得跟想要控制、惩罚、拒绝或利用你的人相处。你可以选择跟什么人交往。

·只有当你用取悦于人、对己不利的信念和行为束缚自己时,你才会变成别人的奴隶。

·给予并不总是高于获取;人际关系中的最佳平衡是既给予也获取。

·你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想法跟别人的一样重要。对你来说,它们甚至有可能更重要。

·如果你不能让大家明白你也有需求,而他们也有责任帮你满足需求,那你就是在自寻烦恼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