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闻奖作品赏析(全三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失地农民“变身”小老板

作者_毛可 孔盘龙 编辑_秦海峰 严显艳

本报讯 1月1日下午3时,正值新年第一天,红桥新区双龙社区三组搬迁安置点内,掌声热烈、鞭炮齐鸣,浓浓的喜庆氛围扑面而来。马敏荣等7户失地农民满怀喜悦,与村支两委成员、百余名村民一道,给自家筹资成立的“六盘水煊和顺制衣有限公司”挂牌。马敏荣说:“新年新气象,作为公司的股东,我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我们一定给大家带好头,走出一条失地农民转业发展的捷径!”

六盘水煊和顺制衣有限公司有7个股东,全都是双龙社区失地农民。为支持园区建设,双龙村民积极配合,支持政府征用土地和房屋。但祖辈留下来的土地没有了,单靠那点补偿款,以后生活咋个办?

看到新区内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物流业等建设如火如荼,教育、文化、卫生、商贸办公等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双龙失地农民在眼花缭乱的同时也慢慢意识到,依靠传统的农业已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头脑活络的马敏荣心里首先有了想法,他与陈义全等另外6户失地农民合计了一下,在对市场深入调查并多次商讨后,决定自筹资金创办实体企业,成立“六盘水煊和顺制衣有限公司”,让村民入股成为股东,拓宽村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解决部分人的就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在村支两委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公司终于挂牌成立。据了解,这家公司是红桥新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失地农民自发集资创办的公司。公司毗邻红山大道和凉都大道,交通方便快捷,主要生产校服、厂服等服装产品,并从福建聘请技术师傅,引进先进技术,采用流水线生产模式。目前,已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起了600平方米的四层楼厂房,预计年生产各类服装达10万套,生产总值达500万元以上,解决20个就业岗位。

已经成为公司员工的村民田运远很是兴奋。他说:“没有了土地,我以前是外出打工,现在我在公司做质检员,在家门口就业,少了外出颠沛流离的辛酸,多了与家人团聚的幸福。”

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作为负责人的马敏荣早就有了打算:“今年内,我们还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使就业岗位增加到50个,年生产各类服装达15万套以上。用高质量、价廉物美的产品闯市场,用诚信服务的良好信誉对接市场,带动双龙村民拓宽致富渠道,共同奔小康。”

六盘水日报(2015.1.4)

第31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

作品赏析

钟华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播音系主任,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

叙事以小见大 反映重大主题

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是我国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顺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荣获31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失地农民“变身”小老板》通过7户失地农民创办公司当股东,不仅解决自身生计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失地村民的就业岗位,带动村民拓宽致富渠道,共同奔小康的事实,给出了有效解决这一热点问题的方案。

该作品最突出亮点是选题新颖,题材重大。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亮点:

1、作品标题就直切主题,引人注目。俗话说“题好文一半”,作为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其“眼睛”标题也应当很出色。该作品的标题《失地农民“变身”小老板》就紧紧抓住受众的心,使受众很想知道失地农民是怎样变身为“小老板”的。

2、新闻导语和主体都很好地围绕主题展开叙述,选择的人物典型,叙事清晰,如“7个股东,全都是双龙社区失地农民。”“作为当地唯一一家由失地农民自发集资创办的公司。”“目前,已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起了600平方米的四层楼厂房,预计年生产各类服装达10万套,生产总值达500万元以上,解决20个就业岗位。”都能很好地表现主题。

总之,该作品通过六盘水一个村民组失地农民办公司的故事,以小见大,反映了解决失地农民出路和农村脱贫攻坚的大主题,确实是一篇好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