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闻奖作品赏析(全三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州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政府剑指“两化”污染治理

州政府回应:用老百姓生活需要的环境标准来指导环保

作者_龙波 编辑_许新晓 郭连军

本报讯 10月29日,黔西南州七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七次会议,会议议程之一,州人大常委会就马岭河流域环境污染问题向州政府进行面对面专题询问。人大常委会通过专题询问的方式监督政府推动民生重点工作,这在黔西南是首次,在全省也属鲜见的尝试。

就在这天上午,州府所在地兴义市的桔山片区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疑似雾霾天气侵袭,出现空气刺鼻现象。

虽然询问内容涉及马岭河流域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兴义城区污水排放、空气污染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问题,但上午的空气状况,让空气污染治理问题顺理成章地成为人大代表们询问的重点,问题焦点直指兴义城郊的贵州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州兴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化、兴化)。

“治理过程中,对宜化、兴化污染物的排放监测情况如何?根据监测报告,宜化、兴化曾多次出现超排、漏排,为何没有严格执行关停?宜化、兴化的搬迁推进落实情况如何?”代表们的询问之所以直接而尖锐,是建立在充分调研,并按程序向政府提交了调研报告和工作建议,于2014年1月24日州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州人民政府关于彻底整治贵州宜化、贵州兴化环境污染问题的工作方案》的基础之上。

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胡洋代表州政府接受询问时直面回应:“关于宜化、兴化的问题,老百姓要的是生活中最好没有污染感知,没有污染影响生活,核心点就不是超不超标的问题,而是标准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用新的国家标准来要求,更应该用老百姓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标准来指导政府的环保工作。”环境保护工作的得与失,不在于制定了多少规划,形成了多少强硬措施,关键在于群众对环境改善后的认可。无论困难多大,政府都将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严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扎实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的和谐发展之路。

“开展本次询问,目的是希望创新机制推进黔西南州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山地旅游这样一个大产业和全州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文发作询问小结时强调,黔西南要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就必须治理好马岭河流域污染。治污既是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的要求,只有牢牢守住“两条底线”,才能“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它地方的发展新路。”

会上,州环保局接受询问并通报了对宜化、兴化污染物排放指标的监测情况,信息显示,29日上午兴义城区氨氮含量均超出正常标准。兴义市就宜化、兴化搬迁问题回答了询问。

黔西南日报(2015.10.31)

第31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

作品赏析

吴妍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副教授,传播学博士。

抓社会焦点 用事实说话 写活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如何跳脱出单纯的会议报道模式并写出新意是衡量新闻记者报道技巧和功力的重要方面。要想跳出会议,需要抓住典型事例,写出有价值的新闻。这篇消息的报道切口虽小,但涉及的问题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也就提升了报道的新闻价值和现实意义。

消息写作,不求全龙之具备,但求一鳞一爪之灵动。这篇消息通过对黔西南首次州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政府以推动民生重点工作的会议报道,把这样一种在全省而言都很少有的尝试推到了读者的视野里。记者没有按照惯常会议新闻的写法,只满足于简单交代会场信息,而是结合当天兴义市真实的气候状况,并以此为背景,不仅抓住了整场会议询问的关键问题,而且通过现场对答以及直接引语的使用,把会场内的气氛及相关议题讨论清晰地呈现出来。

引语在新闻报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促使记者要认真研究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引语。一般而言,直接引语能起到烘托新闻事实的作用,既能让报道充满“镜头感”,又能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在这篇消息里,记者对直接引语的使用,为报道增添了色彩,使读者通过引语同报道中的人物发生直接联系,让读者对所涉及的内容更可信。

总体而言,整篇报道抓住了会议中的关键性内容,切中要害,接地气地说实话,无形中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