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驱动无锡工业转型发展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来,无锡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传奇。无锡工业是全市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改革开放的主战场。无锡工业界,敢为人先,勇于改革、大胆开放,担当改革开放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以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着工业经济转轨、转型和创新发展,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保持领先地位,为无锡经济站在全国大中型城市“第一方阵”发挥着基石和支撑作用,突现着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高新化和优胜劣汰机制等特色。
一、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勇于改革大胆开放
改革开放初期,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总方针,无锡工业界从思想解放、观念革命导入,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释放和激发广大企业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加强党政领导,注重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注重改革开放与工业发展互动,为企业转型、区域经济转轨发展奠基开路,社会生产力获得大解放,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一)农村经济改革先行,首创农村工业化发展典范
按照全党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要求,无锡市委市政府按照全党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出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城乡联动”等政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起步,开拓走农村工业化道路。抓住“短缺经济”之机遇,借助上海等城市工程技术人员、科研机构工程技术人员,调动本地能工巧匠等人才,放手发展乡镇工业和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农村改革浪潮中“异军突起”。凭着“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的精神,冲破计划经济束缚,跨越农村地域,广泛开展横向联合,开拓走出了农村工业化道路。乡镇工业成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发展区域经济的新动能,被公认为对中国改革开放产生重大示范作用的“苏南模式”。形成了一批示范型县、乡镇和企业。1984年前洲乡成为江苏首个产值超亿元乡镇后,涌现了一大批亿元乡镇,占全省亿元乡镇的一半。原无锡县“被荣获华夏第一县”、原无锡郊区被誉为“神州第一郊”,2001年、2003年起江阴、宜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前10位,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等历史性荣誉。发展形成了阳光、海澜、红豆、远东等企业(集团)。乡镇企业由初期的“以工补农、以工建农”转换为农村工业化的兴起,迅猛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力量。
(二)城市工业改革分步推进,先行改革政企关系
工业领域改革初期的探索,按照国务院《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要求,无锡工业领域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为入手,以放权让利为重心,先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979年起,无锡突破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制,1983年起分两步开展“利改税”等制度改革,梳理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在无锡机床等三家企业率先公开选聘厂长改革试点。1986年无锡被列为全国工业经营责任制试点6个城市之后,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由浅入深、先易后难,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到1992年的综合改革,初步理顺国家、地方、企业间的责权利关系,“利改税”改革增添了企业自我积累能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改革提升了企业自主经营能力。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搞活搞好国有企业系列改革的推动下,国有企业改革探索阶段目标基本实现。
(三)改革全面推进和国企战略性改组,启动经济体制改革
工业改革的全面推进,按照党的十四大精神要求,特别是1993年起无锡市委市政府按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推进国企改革从放权让利为主转入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全面改革阶段。制订出台《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无锡市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等文件,探索经营权、经营责任和经营体制等改革。1994年,围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体制,出台《关于进一步搞好国有工业企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以多种形式多条路径探索改革。围绕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要求,实施“抓大放小”等举措,做出组建和培育集约化、国际化、多元化、现代化“四化”企业集团的决策,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出台《关于搞好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实施方案》,推动国有股权在低效率的中小企业中退出。开展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大力度推进企业的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并将电子仪表局改组设立电仪资产经营公司。按照改制、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三改一加强”总要求,1994年出台《关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明晰产权关系、建立法人财产制度、理顺政企关系、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等目标,以威孚股份等37家试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民营经济、外商投资、股份制和企业上市等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1996年起,围绕40项改革发展目标,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对小天鹅等20家后劲足的企业,提供绿色通道服务。1998年,市委组织部、市经委和市体改委制订《无锡市公司董事会工作暂行规定》《无锡市公司经理工作暂行规定》《无锡市公司监事会工作暂行规定》三个暂行规定,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向小天鹅集团、电仪工业公司等22家国有独资公司派出百名监事、17名财务总监。至新世纪初,全市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实现了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多元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推进行政机构及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新世纪初,撤销市机械、冶金、纺织、电子、化工、医药、轻工等行业局,设立行业资产经营公司,大型集团实施授权经营,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2000年,组建市国资委,国企战略性改组推动着地方国资向城市投资、市政公用等领域拓展,加之行政机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激发和释放了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为企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三外”分步推进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参与竞争
工业企业勇立对外开放潮头。无锡工业的开放,由外贸先行,形成了外资跟进、外经跟上的“三外”开放格局。工业企业大力开发出口产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对外合资合作,探索“走出去”。1978年无线电五厂首创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生产线。1981年创办全省首家中外合资江海木业公司。1982年华瑞制药成为中瑞首家合资企业。1985年无锡获准为开放城市。1992年设立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宜兴等地区竞相建立国家、省、市开发区。注重把骨干企业推向对外合资合作第一线,威孚的博世汽车柴油系统、电仪公司的夏普元器件等企业的合资合作,红豆集团的西港特区等,为外向型经济和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起着率先示范作用。无锡从单一生产出口产品到国际制造业基地,成功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了外资、外贸、外经全方位开放的经济发展格局。2017年,全市外贸出口495亿美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超14000家,全球财富500强近100家企业来锡投资192家企业,在88个国家进行对外投资。无锡工业从单一外贸出口到外资、外贸、外经全方位对外开放,在全球产业链中获得了资源和市场,形成了开放式发展格局,在市场竞争中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二、把握关键,攻克难点,改革开放驱动大发展
改革开放进程中,无锡工业领域注重把握关键环节和攻克重点难题。实现分阶段有序推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发展,驱动着工业大发展,为工业转轨转型和创新发展,建设工业强市,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组建企业集团,企业优劣势互补,竞争优势增强
“抓大放小”与培育形成优势企业互动。1994年起,市委市政府做出组建和发展“四化”企业集团的决策,市经委等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小天鹅集团、威孚集团等18家优势企业率先组建集约化、国际化、多元化、现代化企业集团,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发展。以“抓大”培育航空母舰型,以母子公司、专业化等多种模式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2017年,全市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集团)1家,超百亿元企业(集团)29家。12家无锡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4家无锡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占全省一半以上),均连续11年位居全省首位。
(二)借力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破解深层次难题
破解深层次难题与构建优胜劣汰机制互动。1996年至2003年在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中,83家企业参与实施企业兼并、破产和减员增效。自行车厂、漂染厂、虹美电器集团公司等30家企业实施计划内破产;小天鹅集团等19家优势企业兼并菊花电器集团等26家劣势企业,27家企业实施减员增效计划。国企资产质量和组织结构优化,推动着劣势企业淘汰退出,优势企业在调整中发展壮大。
(三)调整产业布局,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互动。2003年1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无锡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市区116家重点企业实施搬迁调整。无锡一棉、锡钢、石化总厂等企业搬迁改造“退城入园、退城出市”,实施搬迁改造,腾退工业用地700余万平方米。在产业布局调整中,全市3000多家乡镇企业搬迁入园,企业集群、产业集中和用地集约水平提高,国级、省级和市级开发区、特色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四)大力推动关闭“五小”和整治“三高两低”企业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互动。2007年起,围绕化解“过度依赖资源、环境制约加重”等制约,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在全省率先推动关闭小化工、小钢铁、小印染、小水泥、小电镀等“五小”企业和整治高消耗、高危险、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三高两低”企业。“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五小”企业1996家,推进778家“三高两低”企业实施整改,企业素质提升、产业优化升级。
(五)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技术水平,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坚持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改造互动。改革开放初,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引进、质量管理和名牌建设等,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特区和产学研基地等,形成了一批国家金银质奖、部优省优品牌和无锡名优产品,工业技术水平提升。2005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创新工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决定》,2006年出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及《产业升级行动计划》,推动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转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高端装备、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创新型经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到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42.3%,物联网、高端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微电子、新材料等新产业快速成长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六)支持企业上市,促进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领域拓展
服务企业上市与拓展资本经营能力互动。1993年2月无锡太极实业成为全省首家上市公司。1995年1月威孚股份发行B股成为全省首家向境外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1997年宜兴鼎球实业首开无锡乡镇企业上市先河。2017年底全市境内外累计上市公司129家,新三板累计挂牌259家,在中国资本市场形成“无锡板块”效应。
(七)传承工商基因,“四化”引领,着力打造产业强市
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打造产业强市互动。2006年,以建设国际制造技术等五个中心,打造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等五个名城为目标,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主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对接“中国制造2025”计划,出台《关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等系列政策,传承工商基因,砥砺奋进,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发展道路,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致力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强市。
三、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工业大步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驱动着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企业竞争力增强。为无锡工业走在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体和主导作用。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78年为24.93亿元,1998年突破千亿元,2010年超5000亿元;2017年超万亿元,是1978年的421倍,分阶段迈上新台阶,跻身全国“万亿俱乐部”。
综合经济水平全国领先。全市人均GDP,1978年为687元,1993年突破万元,2011年超10万元;2017年为16.07万元,是1978年687元的233倍,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工业经济总量全国前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78年为60亿元,1994年为1028亿元,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7年为1.58万亿元,是1978年60.19亿元的263倍,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工业在全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978年以来,工业占GDP比重长期占50%以上。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553亿元,是1978年的291倍;工业从业人员189万人,是全市就业人数的48.8%;工业国税收入654亿元、工业地税收入147亿元,分别占全市国税、地税收入的62%和36%,持续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强劲的支撑作用。
无锡工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近年来,物联网、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企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彰显着无锡产业雄风。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深感无锡大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得益于坚定走产业强市道路,是全市人民创新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党政、企业等相关主体追求发展、相互促进的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将为无锡打造产业强市,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增添新的力量。
(作者单位: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