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粒度与边界:泛化目的论的突现解释何以可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INTRODUCTION

目的论与目的性词项在科学和哲学中被大量的使用。一个科学理论,如果隐含目的论因素,会被认为是不够成熟的表现。具体科学实践又难以根本地消除目的论,或将其还原为非目的论解释。目的论的困境还在于,它与非目的论在解释原则的一致性上是非对称的。非目的论能够在其全部的解释环节上一致地保持因果一元论,而现代科学中的目的论则在大部分解释环节保持因果一元论,在关键环节变换为因果多元论。奥卡姆剃刀原理反对理论承诺无穷后退的实体,也反对解释依赖随意切换的原则。内格尔给出过被普遍认可的目的论解释形式,对它的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在非形式上目的论比非目的论解释包含更多信息。本书主要沿用内格尔目的论形式,并辅以迈尔给出的目的论分类,将目的论的内涵加以扩展。扩展得到泛化目的论解释,这有利于对现代科学中大量的目的论因素进行历史的、思想的梳理。讨论所使用的理论工具,来源于内格尔解释还原的前提:解释项与被解释项的属性是同质的。更严格地说,解释还原需要建立在解释项与被解释项属性的同质性的可想象性上。反之则突现解释得以可能。

突现解释的关键特征是层级新颖性。目的论解释是否可以被突现进一步说明的前提是,目的性在不同层级是新颖的。本书将分析安德森的理论,以给出层级新颖性的判定条件,特征属性在中间层级是否被截断或分离。另外,根据S-R模型,如果大量可重复事实显示两类事件伴随出现且足够相邻,则可以说明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大量科学证据显示,突现通常伴随着对称性破缺,目的性特征同样来源于所处层级和与之相邻的低层级之间的对称性变化,可以认定目的性与突现过程大概率地具有因果关系。再者,量子测量的突现解释也能够解释目的系统对非目的子系统的影响。最后,突现解释何以可能,还需要面对自身的问题。金在权认为突现论不能解决三类问题:过度决定论、多重实现的因果差异问题和层级划界疑难。本书从这三个方面对金在权给予了回应。

目的论解释承诺了逆时间因果,即未来的状态对于过去行为施加了影响,它所依赖的解释基础是时间反演非对称的。泛化目的论的突现解释何以可能,其论证关键在于这个基础是否是可还原的。内格尔给出了解释还原所依赖的同质性分类,其中第三类同质类型为统计约定类型。该类型依赖于多重实现和突现解释。本书通过提出“粒度”概念,例证了思想实验在涉及层级时,忽视前提与推理过程所隐含的粒度差异,任意地将可想象性等价于逻辑自洽性或律则可能性,会导致十分隐蔽的错误结论。它既不能用于论证突现不存在于系统之中,也不能用于说明解释项与被解释项属性具有同质性。粒度概念可以用来阐述第三类解释还原的问题:概念定义所蕴含的多重实现与层级往复。多重实现是系统中存在突现的判定条件之一。层级往复,是在定义某层级概念时,一方面援引了低于该层级的事件或属性,另一方面又隐含了高于该层级的约束。它在本质上依赖于认识论意义上的下向因果作用。彭罗斯所给出的熵的定义,就是基于多重实现和层级往复的,不能被认定为解释还原的。目的论解释不可避免的需要被突现解释进一步说明。

总之,我们使用概念分析、思想实验和科技史研究的方法,尝试提出一种基于突现论的解释模型,对目的论和目的性加以说明,以解决目的论解释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扭转人们对解释还原抱有的错误执念,并揭示“粒度”可以作为思想的边界条件,它能够决定“泛化目的论的突现解释何以可能”。

关键词:解释还原;多重实现;粗粒化;逆时间因果;可想象性;思想实验;量子测量问题;熵增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