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编指痕(郑逸梅美文类编:书话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中华大字典》是怎样编成的

解放前出版的字典,最完备的要算中华书局的《中华大字典》。因为《康熙字典》只收四万七千余字,《中华大字典》却收四万八千多字,凡《康熙字典》所没有的字,可以在《中华大字典》中检得。且近代的方言,翻译的新字,也都录入,内容比《康熙字典》更为广泛,对清人的文字训诂,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未谷《说文义证》、王念孙《广雅疏证》诸书的说法,也多采用,纠正了《康熙字典》中的一些错误。解说文字,先注音,后释义。在注音方面,以宋丁度等的《集韵》的音切为主,《集韵》没有的字,兼采《广韵》和其它韵书的音。每个音只用一个反切,加注直音,并标明该字的韵部。这比《康熙字典》的一个音并列几个反切简明一些,删去以前字书中叶韵的音,更为切合实际。在释义方面,分条解说。一条只注一义,只列一个书证。对每个字,大都先说本义,次及引伸假借的用法。这又比《康熙字典》更有条理。此外,对于形体虽同,而音义并异的字,便另作一个字头,排在本字之次,也比《康熙字典》眉目清朗。它还在单字之下附列一些由这个字组成的词或人物名称,使字书兼具词典之用,也颇可取。

该书的编成是很不简单的。编辑该书的动机,还在中华书局成立之前。那位主纂陆费伯鸿尚在湖北,他感到《康熙字典》有四大弊病:一、解释欠详确;二、讹误甚多;三、世俗通用的字没有采入;四、不便检查。他当时大发厥愿,准备编成一部新字典。可是他单枪匹马,无人赞助,只得知难而退。直到辛亥革命前夕,陈协恭约了几位同事编辑字典,恰巧中华书局成立,乃把所辑的字典稿,作股本二千元,归该书局字典部,由伯鸿主持其事。恰巧伯鸿的一位江西朋友欧阳仲涛来沪,便把修订之事委托给他。当时未知此中甘苦,认为编字典很容易,伯鸿和仲涛预计六个月可以完成,即售预约,料理印刷。印竣若干页,觉得颇不称心,而仲涛因病返赣,不得已把字典编辑部移至南昌,重新修订,阅二年而成,邮寄来沪,伯鸿与范静生抽阅了数卷,发现仍有不少可商之处。

于是又加修订,先后五次易稿。本拟再加修订,讵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伯鸿和仲涛深恐旷日持久,将来大局不可预料,决意立即付排。可是排版发生困难,因通用铅字不足七千,中华书局铅字较多,亦不过万余而已。而《中华大字典》容纳之字在四万以上,临时雕刻,费用既大,时间又长,再加校对不易,连校二十多次,仍不能保证无误。起初以为六个月可完成,竟至六个年头尚不能尽善尽美。参加编纂者,凡三四十人,共二千多页,四百多万言,编辑印刷之费,约五万金,这个数字,在当时是很大的了。一九一五年出版,有大本,有缩本,伯鸿、仲涛都有序文,此外又有林纾、梁启超、李家驹、熊希龄、廖平、王宠惠各作引言,并附《篆字谱》,以便学者参阅。

《中华大字典》是根据《康熙字典》修订的,但没有完全包含《康熙字典》的内容。且《康熙字典》错误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据清人王引之作《字典考证》,即纠正了《康熙字典》的引书错误二千五百八十八条。据近人蕲春桂末辛所著《校正增注康熙字典》一书,共校正九千四百八十六条,增注八千七百四十四条。当编辑《中华大字典》时,那《校正增注康熙字典》一书尚未写成,以致有些差错,以误传误,一错到底,须待以后再行订正了。

一九七八年一月,中华书局编辑部根据一九三五年初印本重印,把书前的题词、序文和《切韵指掌图》一并删汰,甚至把花过很多精力的编辑人名,也一笔抹煞,那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