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圆形土楼的出现
1478年,福建省永定建县,大大提高了永定的政治地位,给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长时间之后,客家人崇尚读书之风得到了发扬;另一方面,菲律宾的烟草从福建省漳州市传入永定,促使永定人种植烟草,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水平。
■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为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清康熙、乾隆年间,社会比较安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使“永定晒烟”独著于天下,本省各处及各省虽有晒烟,制成丝,色味皆不及,永定条丝烟荣受“烟魁”之誉,销路日广。
康熙(1654年~1722年),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他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自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近200年间,永定条丝烟风行全国甚至海外,给永定人带来走南闯北、大开眼界的机缘,更带来了滚滚财源,造就了许许多多大小的富翁。
由此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土楼建筑进入了鼎盛时期,全县大小土楼群体遍地开花。
随着土楼建造数量激增和宅居质量要求日高,土楼建筑工艺步入成熟期。土墙从无石基进步到有石基,夯土版筑技术臻于炉火纯青,墙体厚度与高度之比已达极限,并创造出最富魅力的新造型,即圆形土楼,形成了包括方形、圆形、府第式和混合式等造型的土楼。
纸钱 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即与古代的铜钱相对应,指纸制的钱币,最早的纸币是我国的交子;另一种说法是指烧给死去人的一些仿造的纸币,也称作“冥币”,这种烧纸钱的习俗来自东汉,后流传至今。现多用后一种解释。
建于元末明初的裕昌楼,位于福建漳州市书洋乡下板察村。在书洋乡下板察的大山里,自古全是幽幽老林,偏僻边远,少有兵荒马乱,因此,这里便成了山里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然而,山深林密,常有虎豹豺狼横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同在山间蛰居的刘、罗、张、唐、范姓族人,共商合建高楼聚居。他们规定楼内分为5个单元,设5道楼梯,由每个姓氏出资各建一个单元。
建楼统一规划,泥水匠和木匠统一后由各姓人家轮流供饭和照料,山区人建土楼并非一两年方可竣工,主人对待师傅便有如自家人一样。时日久了,便不如初时那么细心周到了。
有一天,就在两家交接供饭的那个傍晚,山里出现寒流,冻得人们手脚发麻。那时,供完一轮饭的一家,以为没事,便安心早睡,另一家准备明日早起煮饭,也天一黑就钻入被窝入睡了。
谁知,冷得难以入眠的几位木匠师傅,干脆披上衣裳到工地挥斧舞刨加班干活取暖。他们本想主人会送来热腾腾的夜宵,不料时过半夜仍没见动静。
榫头 指器物两边分别利用凹凸相接的凸出的部分,凹下去的地方称为榫眼。剡木入窍也,俗谓之“榫头”、“笋头”。在我国古代木艺大多采用榫接方式。若榫接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这时,饥肠辘辘的师傅们便有了些埋怨,便分工匆匆锯了几个榫头,凿了几个榫眼,便叹息着钻入了冰冷的被窝里。
不知是木匠师傅夜里饿得精神差,还是有意作弄,加班做出来的榫头都太小、榫眼都太大,凑起来便都松松垮垮的。到了立柱架梁时,他们便一根一根凑上去,一时也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后来,当楼建到了第七层,瓦片还没有盖完时,一群外乡人到楼后山上扫墓祭祖,燃放了不少鞭炮,又烧了许多纸钱,忽然刮来一阵风,引火烧掉了七楼椽子和木柱,盖上去的瓦片也全塌落破碎。
火熄灭后,楼主人都嫌七楼晦气,于是,决定连六楼一起拆掉,就在五楼重新盖瓦,并在楼内再盖了一座厅堂和一圈平房,祈盼“楼包厝代代富,厝外楼子孙贤。”
椽 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古代的椽子是以木刨成圆柱形装配于檐底,使单调平淡的檐底增加立体和华实的视觉感。在每条上椽的顶端都雕以万字彩画,下椽顶端则雕以弯月形彩画。
5层圆楼盖顶后,还要等墙体基本干透,才能铺松木楼板,隔各户房间,一般要等过一两年。这期间,新楼空荡荡,少有人管。
不知过了多久,土墙干得很坚实,而椽、梁、柱都全都变得歪歪斜斜,似有倾倒散架倒落的危险。
这时,木匠师傅领完工钱早已回家去了,主人干瞪眼,谁也说不出怎么会歪斜的所以然来,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多数人认为是哪一家对木匠照料不周,加上拆除六七两层的震动所致。那交接供饭的两户人家忽然想起那个寒夜,好不后悔,都作了自责,让大家吸取教训。又过了一年,见楼内的椽、梁、柱全都坚实牢靠,楼身都没歪,各姓人家便开始在各自单元隔间抹壁安装门窗,并陆续入楼居住,新楼便变得热闹起来了。
不久后有个傍晚,忽有一只老虎进入楼来,在楼下回廊走了一圈,又慢慢爬上二楼回廊走了一圈,才不声不响从后窗跳出去,始终不发虎威,不伤人畜。
说来也怪,老虎跳出楼外,却撑起前脚坐在山坡,细细看过圆楼后才轻轻吼了一声。
这一声,楼里人都听得分明,刘姓人家说,这是叫“好”声,为建楼祝贺,好事,而其余四姓人家却说,老虎入楼,有一次就会有两三次,日后定凶多吉少。
不久,罗、张、唐和范四姓人家一怕虎凶,二怕楼垮,便贱价把各自的单元房间卖给了刘家,自己迁往他乡定居去。
刘家置了全座圆楼后,对歪歪斜斜的梁柱进行认真观察研究,得出由于梁柱的相依、相靠、相接、相连才散不了,垮不倒。
于是这奇妙的歪斜,便成了楼里人齐心创新业、和和睦睦过日子的一面镜子,并在楼门贴上,“裕及后昆克勤克俭成伟业,德承先世维忠维孝是良规”的对联作为楼训。还给圆楼取了寓意富裕昌盛的楼名“裕昌楼”,祈望子孙兴旺发达。
一年又一年,这良规楼训、梁柱哲理一直鼓舞着楼里人克勤克俭、有志有力、齐心成伟业。后来,这楼也有了另一个独特的名字“东歪西斜楼”。
楼为五层结构,每层有54间大小相同的斧状房间,底层为厨房,家家厨房有一口深1米,宽0.5米的水井,井水清净甘甜,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
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圆形祖堂,祖堂前面天井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5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五行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广泛地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水、木、火、土。认为大自然由5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5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土楼从无石基到有石基有一个过渡期,其间或为半石基土墙,即其石基不高出地面,或沿墙根一米高左右加罩石裙遮护。如大约建于1530年的高东永固楼,其前后四面墙都有半石基。
大概到了明末清初,由于水患频发,乾隆《永定县志》记载:“永定置县1478年至1618年间,共发生特别严重的水灾6次,冲毁房屋,溺死人畜无数”。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墙,才普遍采用石基。有了石基,土楼防洪抗潮能力大大增强。
土楼从方形到圆形是永定土楼建筑的创造性发展。高头承启楼是规模最大、环数最多、居民最多的圆楼,被誉为“圆楼之王”。此后,在永定东南部的古竹、高头、湖坑镇、大溪镇、岐岭镇和下洋镇等,圆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湖坑镇 湖坑镇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东南部。明、清时属金丰里,民国时称湖山联保,设中金区、第四区。建国后称南溪区、上金区、第三区。这里讲客家方言,是著名的土楼旅游区、侨台区、边区、老区。1999年被福建省定为“历史文化名镇”。
承启楼坐落在福建省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依山傍水,面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这里有数十座大大小小、或圆或方的土楼,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土楼画卷。
承启楼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代1709年竣工,3代人经过83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建成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
相传在建造过程中,凡是夯墙时间均为晴天,直至下墙枋出水后,天才下雨,承启楼人有感于老天相助,所以又把承启楼称作“天助楼”。承启楼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楼体直径73米,全楼由4个同心圆环形建筑组成。
第一环承重土墙底层厚1.5米,至第四层土墙厚0.9米,楼高12.4米,分4层,每层又分72个开间。第二环高两层,每层40个房间。
第三环为一层平房,共32个房间。第四环为祖堂,是单层,共两间,比第三环略低。全楼呈现外高内低、逐环递减的样貌,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层次。
这一时期还出现许多扬名中外的土楼杰作,有建于清康熙末年的古竹五实楼、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坎市燕诒楼、建于1750年的业兴楼、建于1834年的洪坑奎聚楼、建于1835年的高陂裕隆楼、建于1838年的抚市永豪楼、建于1850年的遗经楼、建于1875年的永隆昌楼群、建于1880年的福裕楼、建于1886年的峰市华萼楼等。圆楼有湖坑环极楼、古竹深远楼和南溪衍香楼等。
阅读链接
五福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相传明正德年间,永定湖余氏出了一位品貌出众的姑娘。姑娘小时候孤苦凄惨。一场灾难,父母双亡,留下姐弟两人相依为命。16岁时,余氏姑娘被举入宫,入宫即被选为贵妃,其亲弟自然成了国舅爷。
过了几年,贵妃想念弟弟,皇上降旨召国舅爷入宫。尽管国舅爷对锦衣玉食十分满意,但毕竟久居山野,对宫中的繁文缛节甚为不惯,对宫中的丝竹管弦也不感兴趣,遂告辞还乡。
然而,国舅爷又对皇宫非常留恋,出得宫门后频频回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皇上问其缘由,他回答说家中房屋矮小,没有京城宫殿那般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想想回去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宫殿了,因此想多看几眼一饱眼福。
皇上听后,特恩准他回乡后可以兴建高楼深宅。这位国舅爷回到永定,果真建起了高大雄伟、宽敞明亮的五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