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汉赋的起源形成与兴盛
汉代有很多君臣为楚地人,他们在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和审美感受付诸于文学时,总是不自觉地采用了《楚辞》所代表的文学样式,从而创造出汉代一种新的文体,这就是汉赋。
赋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与“辞”性质相通,可统称为“辞赋”。赋的起源最远可追溯到《诗经》。赋从《诗经》中汲取了极为丰富的营养,它采用了《诗经》的四言句式,继承了《诗经》押韵和对偶的语言形式,发展了《诗经》中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
《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的诗体,对汉赋的形成影响巨大,汉赋从楚辞中的《离骚》借鉴了很多东西,包括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辞藻,问答的结构,描写的句式、感情的抒发等。
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宋玉在楚辞的基础上,汲取散文的一些形式特点和表现手法,创作了《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等赋体作品,这些赋体作品为汉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儒学大师荀子的咏物赋对汉赋的形成也有较大的影响。
汉赋是韵文与散文相结合的新文体,它像诗,又不是诗,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是一种特殊的散文方式,它以铺陈叙事和描写见长,富有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汉初期的赋文主要是继承了《楚辞》的传统,称为骚体赋,这类赋体多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西汉文学家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是汉初骚体赋的优秀代表。
《诗经》又称《诗三百》,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吊屈原赋》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了对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深深的尊重和同情。
《吊屈原赋》在结构上由赋和“讯”辞两部分组成,在表现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带有楚辞特色的铺叙和比兴,在句式上以四言、六言为主,句末多带“兮”字,文辞清丽。
《招隐士》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淮南小山所作,这篇赋采用铺写手法,十分生动地描绘出荒山溪谷的凄凉幽险。感情浓郁,意味深长,音节和谐,优美动人,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极高的美学价值。
骚体赋之后,汉大赋开始形成。枚乘的《七发》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正式形成。汉大赋的流行代表了汉赋的兴盛时期。
汉大赋的文章一般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在千言以上,它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韵文与散文混用,散文的成分居多,又称为“散体大赋”。
散体赋 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的方式直书其事、描物言志。特点之一是散韵结合,但散文的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所以散体大赋可以直接称之为汉赋。
汉大赋的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甘泉赋》;班固的《两都赋》等等,这些赋作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子虚赋》是汉代散体赋的巅峰之作,它代表了散体赋的最高成就。通过楚国的使者子虚先生讲述自己随齐王出猎,向齐王极力铺排楚国的广大丰饶。而齐国的乌有先生不服,便以齐国的大海名山、珍奇异宝,来显现齐国的博大富有。
《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作品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而描写汉朝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作者在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构造了具有恢宏巨丽之美的文学意象,表现了盛世王朝的宏伟气象。
骚体赋 我国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起于战国时是楚国,以大诗人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这类作品富于忬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子虚赋》和《上林赋》结构宏大,现象丰富,辞藻华丽,描写的场面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在句式上,这两篇大赋句法灵活,多用排比句,并间杂长短句,主要以四六言为主,音韵和谐。
东方朔的《答客难》属于赋的对答体,在文章中多用对照、引证、对偶和设喻,使内容上有较强的思辨色彩。风格上具有了汪洋恣肆的纵横家之风,气势酣畅。
扬雄的《甘泉赋》由远及近,多层次地夸张铺饰甘泉宫的建筑,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形象生动,景物绮丽,境界深远,富有气势。扬雄的其他三篇大赋《羽猎赋》、《河东赋》、《长杨赋》也具有和《甘泉赋》相似的特点。
班固的《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西都赋》篇只写西都,《东都赋》篇只写东都,内容划分清楚,结构合理。
《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都具有宏伟的体制,谋篇布局构思严谨,气势磅礴,遣词造句夸张而不失实,华丽而不过度,形成一种典雅庄重的新风格,风格与其所描写的内容切合紧密。
《西都赋》汪洋恣肆,气势和华彩充盈字里行间;《东都赋》以平正典实见长,同时,两篇赋中都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汉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汉代文学最主要的代表,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汉赋的写作,汉赋因而盛极一时。
阅读链接
司马相如,字长卿,四川成都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初名犬子,因为十分仰慕战国时楚国丞相如,便改名为相如。
汉景帝时,司马相如做了汉景帝的官。后来由于身体的原因,司马相如辞了官,前往梁地与一些辞赋家相交,期间作《子虚赋》。
县城内有两位富豪,其中有一位是全国的首富卓王孙。两位富豪闻听司马相如的大名后,千方百计请司马相如来家里赴宴。宴席间,司马相如弹了一曲琴曲《凤求凰》。卓王孙之女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的人和琴曲所打动,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子虚赋》被汉武帝读到,汉文帝非常欣赏司马相如的文采,他马上命令人将司马相如请来。司马相又作了《上林赋》。《子虚赋》和《上林赋》最终成为汉赋的顶峰作品,流传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