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将相和喜剧开端 伐辽之战看得失
汉唐江淮之战后,李璟把帝王、国号打没了,把富庶的江淮之地打没了。唐国第一大州是金陵,第二大州就是江淮的江都府,现在连吃盐都要向汉国买。这个什么江南国主李璟也不想干了,提出来退位让贤给齐王李景遂。李景遂坚决不肯接受,不仅如此,还请辞皇太弟,表示希望搬出东宫,希望还位于皇长子吴王李弘冀。同时表示,如果皇帝陛下要传位于皇长子李弘冀,他没有意见。
李璟去帝号国号,只是对汉国而言,他要上书给汉国皇帝就得写“臣江南国主李璟”……在江南国,皇帝的其余制度一切照旧,臣子们依然称李璟为皇帝,称国家依然是大唐。
这么一来,冯延巳、魏岑等人都慌了。皇帝喜爱擅长诗词歌赋之人,他们才会得以被重用;齐王文武兼备,也是个儒雅风流之人,估计还能善待他们;吴王尚武之人,成日里就和萧俨、林仁肇这些人接触,一旦当了皇帝,他们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冯延巳、冯延鲁、魏岑等人哭号,意思是皇帝陛下心系国家和百姓,臣子们一定会全力辅佐,力劝皇帝不能退位。这些人又跑去游说皇后钟氏,皇后是个淡雅朴素之人,可是对皇后之位还是绝对在乎的。钟氏心想,相公哎你不干了,当个太上皇,我算是什么呢?以前弟媳妇、儿媳妇要看我脸色,你这一让位我不还要看别人脸色吗!尤其是让位给景遂,我们这家子还得从皇宫搬出去啊?这会儿正忙活着筹办六皇子的封王纳妃,陛下皇帝不当了,六皇子还封什么王嘛!
钟氏又把这事说给女儿李芳仪听,李芳仪平时向着大哥,可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还是影响着她。她也觉得父皇身体健康,无论传位皇叔还是大哥都没这个必要,好好地传什么位呢?母女俩就去安慰李璟,昔日灭闽灭楚,陛下何等意气风发,现在虽然输了一场,可大唐还在呢,应该励精图治,咱们以后再把江淮打回来嘛!李璟一看老婆、女儿、重臣都苦劝自己,原来大家对我还是很认可的,算了吧,皇帝之位还是继续干吧。
吴王李弘冀从润州回来之后,威望日益提升。张晟等人上书,请求皇帝允许吴王参政,大理寺卿萧俨更是写了一份近万字的奏折,总之一句话,汉人历史上除非兄弟相残或者宦官干政,就没有这种正常情况下还立什么皇太弟的,父传子才是正理,请求改立吴王为皇太子。
有意思的是这份奏折先到负责一切军政事务的齐王李景遂手里,李景遂看到此奏折很高兴,就去找皇帝李璟,意思是皇兄你看,我这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啊,您还是同意我的请辞吧。没想到李璟大怒,大骂萧俨挑拨皇家的兄弟感情、妄议朝政,要把萧俨撤职查办,李景遂苦劝方免。
萧俨请求皇帝免去齐王的皇太弟,皇帝气得要罢免萧俨,是齐王说情才使得萧俨没有受到处罚。这说明唐国这边的政治还是挺开明的,萧俨明知道这份奏折要先到齐王手里,但是他依然敢上书,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他一心为国不怕被免职、不怕死,二是他相信齐王是个君子不会让他死。
李景遂现在是真心想还位给侄子。原来他还有点犹豫,不是犹豫皇太弟干不干,而是东宫应该让给谁。李景遂觉得侄子脾气不好、沉不住气,缺乏做君王的冷静;在这个乱世之中,三弟李景达身经百战,才是适合继承大哥皇位的最佳人选。而且,父皇在世的时候,李景遂也有所耳闻,父皇曾想改立三弟景达当皇太子,他相信父皇的眼光。
自从汉唐之战后,李景遂看出来了三弟李景达不行。父皇励精图治、大唐国力强盛,以前都是以强打弱,景达仗打的看起来还行。这次遇到强敌汉国,三弟景达的自私与无能一下子全暴露出来了。而侄子弘冀面对数倍敌军,与将士们同生共死,能打硬仗的血性和坚毅一下展示出来。因此,李景遂不再犹豫。
金秋十月,皇帝决定给六子李从嘉举行封王纳妃典礼,司徒周宗的长女周娥皇,今年十九岁得蒙青睐,成为了陈王妃。
周娥皇能入选陈王妃这事还得从两年前说起。当时,皇后为皇帝准备寿辰宴席,周宗的老婆找钟皇后,说自己女儿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尤其擅弹琵琶,恳请在宴席上弹奏一曲琵琶为皇帝祝寿。皇后没有多想也就同意了。谁料周娥皇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与一首优美的琵琶曲达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皇帝深为赞叹。曾经擦拭乐器,连父皇来了良久都没有察觉的李璟,仿佛找到了人生的知己。三十七岁的李璟久久凝视着十七岁的娥皇,要不是李璟一直钟爱原配,又看到身旁一脸怒气的皇后,说不定当即能给周娥皇封个妃子。
此事之后,钟皇后对周宗非常不满,认为他和他老婆两人居心不良。这哪是给皇帝祝寿的啊,这分明就是跟我来争宠的。汉唐之战导致六皇子的封王之礼一拖再拖,今年终于举行了,钟皇后拿出备选的陈王妃名录给皇帝看,皇帝看完就直接问,怎么没有周宗长女?钟皇后以周宗长女年岁比六皇儿大、十九岁年龄偏大等理由说周宗长女不行,结果李璟发火了,非周宗长女周娥皇不可。钟皇后一听皇帝这么一说,虽然一直记恨周氏,但是转而心想,两年没见,周家闺女的人和名字皇帝都记得清清楚楚的,罢了当儿媳妇也好,不然成天惦记着。
六皇子封王纳妃的宴会上仪式还没开始,齐王李景遂和吴王李弘冀都来了,李景遂热情地跟李弘冀打招呼,李弘冀倒是显得有些冷淡,随便跟皇叔客套了两句就转身离开。一旁的公主李芳仪过来问大哥,“怎么没跟皇叔好好谈谈?”李弘冀对妹妹说,“我跟他有什么好谈的。”
李芳仪就批评大哥,要他好好用脑子想一想,军国大事父皇什么都听皇叔的,要不是皇叔同意你去润州,你去得了吗。是不是有人请求父皇允许大哥议政,大哥被父皇骂了?你不要以为都是皇叔在难为你,你那些心腹一个也进不了御书房,皇叔要是为难你,那些奏折父皇一份也看不到。
皇叔到父皇那里告你状有什么意义,前些日子父皇都已经决心传位给皇叔了,是皇叔没有接受,好像是说你才是皇位名正言顺的继承人。都什么时候了,烛光灯影的大唐都城对面,汉军战马已然在嘶鸣,你们还在这里斗。李弘冀赶忙问妹妹,果真如此?李芳仪表示,千真万确。
心高气傲的李弘冀大吼一声“拿坛酒来!”众人皆看向皇长子。太监赶忙拿来一坛酒,李弘冀拿着酒坛子,走到李景遂面前将酒放在地上,单膝跪地说道:“侄儿弘冀年轻不懂事故,承蒙皇叔宽宏大量,不与计较,今日方知皇叔的胸襟。弘冀诚心认错,还望皇叔原谅。”说完将一坛酒一饮而尽。
李景遂看着侄儿,心想我没有看错人,当着这么多大臣、甚至太监和宫女的面认错,弘冀有血性。李景遂扶起李弘冀,说道,“景遂辅佐兄长、侄子,我们一家人兄弟、叔侄同心共御强敌。”
常梦锡过来说,“好啊!昔日赵国有将相和,今日我大唐也有将相和,何惧上门女婿之子,哈哈哈!”常梦锡这句话一边夸赞李景遂和李弘冀,同时轻描淡写的六个字“上门女婿之子”把刘知远和刘承讯狠狠地羞辱了一番,显示了他对中原汉国的仇恨。
除了日常处理政务,承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感觉打唐国取江淮之地这么费劲,感觉比打辽国难度还大呢?虽然取得了江淮之地,但是承讯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承讯、萧淑沂、太傅、左右枢密使、王波召开议事会议,承讯把心中的困惑提出来,让五位智囊帮着分析分析,要想一统天下,后面还有江南大片土地要攻打呢,这样打下去怕是不行的。
姜成信先发言。汉辽之战开端在汉国打,萧中书提供了准确的情报,使得陛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辽军开战之前我们就已经做好了完整的战略部署。首战辽军猛攻雄州,高行周大人因为准备充分,有效阻击了辽军。虽然最终雄州失守,但辽军只拿下一个空城。然后他们遇到的就是坚壁清野,拿下空城滑州,我军已经将粮草全部运送到汴京。
这就迫使耶律阮军粮非常紧缺,急于与我军决战。待到辽军围困邺城,其实那时候辽国后方已经反了。我没有搞清楚的是陛下已经请和了,为什么耶律阮执意要战,他难道坚信攻下汴京一个月足够了?
萧淑沂、王波和王守成都在认真听着皇帝的封神之战。那时候萧淑沂在幽州,王波还是辽军在围邺城,王守成奉命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封锁唐国。
萧淑沂插嘴问了一句:“大战前,陛下向耶律阮求和了啊?”
承讯苦笑说道:“不仅求和了,而且也学石敬瑭愿意当‘儿皇帝’,希望大辽皇帝能够罢兵北还。”然后,承讯还自我解嘲地说了句:“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萧淑沂分析道:“有两种可能,一是耶律阮坚信军队六七十万能够快速拿下汴京,二是陛下的求和信被拒绝后,耶律阮才知道后方反了。”
姜成信继续说,“如果我们知道耶律喜隐已经反了,就没有必要冒险在黄河北岸与数倍的辽军决战。沿黄河和汴京高城进行防守可能会更稳妥。当然从结局来看,决战更好。其实陛下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了。我听张浦说,陛下刚从邺城回来就开始研究辽国铁骑兵的情况。只是郭威大人无能为力,陛下仍然坚持不懈。派阮家三兄弟四处找黑油、陛下又广纳工匠研究火药,开战前夕张浦又去广收车马和燃料。”
“那么从这些看来,我们攻伐唐国显示是准备不足的。既没有训练水军,也没有大规模打造战船,更没有好好地了解江水的水位情况、唐军的布防情况,只是对淮水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然后派张浦去了趟金陵,沿途算是看了看。”
话题说到这里,萧淑沂非常感兴趣,一定要详细听听汉军是怎么大破辽国铁骑兵的,张浦就把事情的详细经过说了。萧淑沂和王波心想,耶律阮输的不冤啊,皇帝早早就针对辽军的布阵做了万全的应对。大破铁骑兵,幽云汉人军队临阵倒戈之后,汉军就乘胜追击。
王波说道,“下面就是我出场了。我奉命围攻邺城南门,耶律阮的命令是围而不攻,不让邺城的守军救援汴京。后来我们听说辽军败了,心想大辽败了怎么回来连一点动静都没有呢,洪瑸就说了一句话,数万人过邺城南门,地也得抖一抖啊,我心想坏了,惨败。”
“正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呢,接到耶律阮的圣旨让牙将以上军官全部到北门中军大帐听令。洪瑸还想去呢。我就想啊,现在大军都惨败了,肯定应该是要收拢部队回撤啊。即便要议事也就把几个主将叫去不就行了吗,竟然要牙将以上都得去!就想坏了,耶律阮要杀我们了,于是我们临阵倒戈,开始为我主陛下效力。”
“为什么会猜测出耶律阮要杀我们呢?还有一点原因。在雄州时,契丹贵族弄了个什么昼夜攻城计划,汉人将士根本不当人。虽然攻下了雄州,汉人将领都心有余悸,非常不满。所以我就猜测,可能是前面战败,汉人将士不少都投降了,耶律阮已经不信任我们了,只是没想到是全部阵前倒戈。”
承讯想到了,伐辽打到幽州之后一下子收降了十几万士兵,还是考虑到民生、把不少年纪稍大的、兄弟多人在部队的安置一部分回去,剩下八万来人。这次伐唐呢,一共才有一万降兵,就是寿州开城投降了。照王波说的还有几千被阮虎杀了,全算上也不到两万。
萧淑沂闪亮登场了,她说自己在追随皇帝陛下之前,就有“上知炎黄四千年历史、下知契丹五百万地理”的才女之称。原来经常跟哥哥讨论时局,哥哥主张汉辽和睦,而我主张入主中原;没想到乾坤挪移,自己变成了大汉子民,哥哥依然主张两族和睦,而我主张大汉收复塞北。当然我和哥哥殊途同归。但是后来我才发现,打谁都没有那么自信,唯有打契丹我最擅长。我对契丹太了解了,无论是战术、策略,连城池在哪里我都知道,我不知道的我哥知道。
是啊,敌人在萧淑沂和萧干面前几乎没有秘密,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一个个萧姓贵族联络兄妹想投靠大汉,最后连耶律青州都投靠了。汉辽战争胜利的关键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战前准备充分,二是敌军内部矛盾导致汉人将士临阵倒戈、投降归顺,三是皇后萧淑沂和中书令萧干对契丹非常了解。
之前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没有想到分析战争的过程,借着此次汉唐之战,正好人也齐了,君臣在一起议论一下。大唐皇帝李世民说的好,“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既然要以史为鉴,自己走过的历程更要分析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