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江南古镇”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西塘的弄堂

有过街骑楼的苏家弄

走过窄窄的叶家弄

你到西塘去,西塘人一定会领你到弄堂里去走一走。那些修长的巷道,暗暗的,看不到尽头,给人一种神秘和奇异的感觉,冷不防蹿出一只小猫,会吓得女孩们一阵尖叫。我看到过西塘的一张照片,在两座高耸的宅院高墙的夹峙下,上方露出一条线形的天空,地下是一步宽的石板道,一块一块地横铺着,石板被人们的鞋底磨得溜光,泛着青亮,两个穿着长旗袍的女郎,正从墙边的门中出来。这是当代摄影家找模特小姐装扮的画景。不过,它可以引导你联想到在过去岁月里,在这样的小巷深处,住着大户人家,静静的宅院,半掩的宅门,款款走来归家的淑女,青石板上响着橐橐的脚步声,其意境犹如一篇优雅的散文。

石皮弄尽头是人家

计家弄,两边人家打开窗户就能对话

弄堂古时写作弄唐。“唐”就是路的意思,也指小的巷道。弄堂有露天开敞的,叫“敞弄”;也有大房子里的通道,上面有屋盖的,是宅内弄,叫“背弄”、“备弄”、“陪弄”。将两条平行的街道连通的叫“街弄”,还有一种前通街、后通河的叫“水弄”。这些弄的出现与江南地区的传统城镇布局有关。江南水乡地区自唐宋以来镇市繁荣,居民中多殷实富裕人家,优美的水乡风光、安定的生活环境,又吸引了许多富商、官宦来水乡定居,这些大户人家住宅多为“进落”组合的厅堂院落式结构。“进”就是房屋纵向排列,一般是门厅、轿厅、大厅、后楼、下房等,每一个厅前面有一个天井或院子,一个院落就称作一进,少则三进,多则七进、九进,苏州潘儒巷潘宅是清乾隆年间的丞相府,有十三进。住宅横向排列称“落”,有主落、边落,如主人住主落,兄、弟、伯、叔住边落,一个大户有三落、五落,最多的潘宅有十三落。这种进落式的古代房屋居住群落组成一大片纵横交错的院子或天井、厅堂和各种房舍的组合体。而“落”则是一户住家的单元,这些“落”间紧密相连,却又要分隔,又要方便这种多进纵深的宅院的进出,就出现了“弄”。因为这些弄设在厅堂的侧背面,像脊背一样可以连接各个厅堂和天井,因此叫“背弄”。背弄的出现是江南水乡大宅民居布局的产物,是住宅群体相互隔离和交通的需要。这种交通是供大宅内外联系用的,过去都是一家一户,自家用的,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过了土改运动和房屋改革,这些大宅都住进了许多户人家,这些“弄”就成为各家出入的公共通道了。

石皮弄

临水的四贤祠弄

烧香港

西街背弄

背弄过去还是妇女和用人们的领地,因为这些大宅的正门都是供主人和宾客进出的,家里的一些家务活动的进出,就由背弄来承担,特别是厨房、杂房,大多在大宅的最后进,用人们进出不能随便在厅堂内穿行,背弄就成了家里的妇女和佣仆的专用道路。这些背弄一般只有一到两步宽,由于两侧是内部厅堂房间的山墙,无法开窗,有时只靠屋顶上几块明瓦通光,所以光线很暗。过去没有卫生设施,背弄也是家家户户拎马桶进出的专用道路。清晨,在弄堂口排满了马桶,等待农户来挑运到粪船上去,这些粪是重要的农家肥料,每家每户、每条弄堂都有专人来倒马桶,收集粪便,有时还会抢粪,这是现代人们无法理解的。

石皮弄入口的石碑

计家弄一号

骑摩托的当地人经过唐家弄

弄堂两边是高墙,形成一线天

过街骑楼

西塘最著名的弄是石皮弄,顾名思义,此弄的石板很薄,实际上是由厚度仅3厘米的石板铺成的。石板下是排雨水的暗沟。全长68米,最宽处1.1米,最窄处为0.8米,只能供一个人行走,所以人们也叫它“一人弄”。两侧高房子的围墙留出狭长的天空,人称“一线天”,在没有阳光的阴雨天显得格外阴森。

这些弄堂窄窄长长,传递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你去寻觅过去岁月残留下的馨香。

清晨的阳光照亮了弄堂

幽深的弄堂,走到尽头才豁然开朗(组照)

苏家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