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作文都有哪些“事儿”
要明白作文到底算多大的事儿,首先要知道,孩子们在写作时通常有哪些“事儿”。
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作文的“事儿”大体上有四件。
第一件:写不出。没写在纸上,但写在了脑门上。一提笔,架子端得稳,姿势很好看,但走神不走笔。笔墨没落在纸上,却落到了脸上——愁眉苦脸,皱成猩猩脸。
第二件:写不“动”。作文写得不生动,但屁股老在动。一会儿抓抓屁股,一会儿挠挠头发;一会儿喝点雪碧,一会儿吃点水果。浑身在动,但文字一点也不生动。
第三件:洋洋洒洒。不是潇洒的“洒”,而是水洒满地的“洒”,一地鸡毛外加一地的水,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孩子虽然接触面广、知识量大,但写的东西一拎起来,滴滴答答、稀里哗啦。
第四件:写得高。高射炮打蚊子——没打着蚊子,却打到了“太空”。不是太空的“空”,而是假大空的“空”。比如:今天我玩了一天,太好玩了;今天我吃了一顿饭,太好吃了;今天我看了本书,太好笑了。太好玩,太好吃,太好笑,结果就“太”到了“空”上。
希望妈妈们当一下“事儿妈”,带着孩子来诊断一下:自己孩子作文中的“事儿”,到底在哪儿?问题出在哪里?
为了根治上述作文中的那些“事儿”,传统教育开的方子通常是“三多一高”——多观察、多阅读、多练习,盲目地抄句抄词!
多观察。为了让孩子学会观察,很多家长下足了功夫。为了让孩子写好大海,全家飞一趟海南岛;孩子没见过沙漠和草原,就带着孩子,下飞机、上骆驼。但结果呢?只怕是旅游的时候孩子好开心,回来写的时候孩子好伤心。片面地追求多观察,而不告诉孩子应该如何观察,是行不通的。
多阅读。我们不断地告诉孩子要多看书,家里买了很多课外读物,也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但孩子提笔来写的时候,恐怕是写作的烦恼“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肚子的“货”,靠挤牙膏、凑数字,才能完成一篇作文。
多练习。有妈妈问:要不要让孩子天天写日记?我的回答是:天天日记天天疯——说句玩笑话。写日记的人都是知名作家,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去写日记,而不是因为写日记文章才写得好。
多观察、多阅读、多练习,是我们通常会采取的做法。多观察不如会观察,多阅读不如会阅读,多练习不如会练习。我们要从可操作性上入手,去探讨怎样做到会观察、会阅读、会练习。
抄词抄句。不少孩子抄了几年的好词好句,抄的时候特像自己的,写作文的时候发现还是别人的。就好比新娘借了一件华丽光鲜的婚纱,办了喜事过了场,喝了喜酒吃了糖,婚纱终究是要还回去的。
我的结论是:孩子眼镜镜片的厚度,不能取代作文的深度。好词好句不是抄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创造出来的。通过学习好的方法,相信孩子有实力自己来创造好词好句。
如今,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孩子语文阅读没考好,妈妈就给报一个阅读班;有的孩子作文失分多,妈妈就给报一个作文班。其实,孩子学语文课本里的东西,是不是在阅读呀?在阅读当中是不是要分析呀?分析完了是不是还要照猫画虎地去写呀?怎么把语文分成三个科目了——阅读、分析,再来一个写作?这样就有点“三不像”了。学科一下子分得这么细,这作文就没法写了。
可以说,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家长没看透本质。掌握了方法,看到了实质,你会发现:阅读、分析、写作就是一回事。
非常语录
我们要树立一个目标,看孩子能不能跳起来够得着。孩子写到了三分,我们就看看他能不能达到四分的目标;孩子写到了四分,我们就鼓励他向五分的目标看齐;孩子写到了六分,就为他制订七分的目标,要循序渐进。